时间:2024-04-24
田德祥 聂书君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中优先重点发展的两大产业之一。医药基地纳入首批国家发改委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主动承接北京市“三城一区”的创新转化项目落地。公共服务平台是承接创新项目落地、完善园区产业生态、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1]。
近年来,医药基地持续构建创新生态链,不断深化成果转化服务,积极推进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院所资源优势得到初步发挥,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医药基地共有研究及服务机构101个,其中包括中检院等国家级和市级研究机构14个、专业第三方服务公司38个,基地管委会自建服务平台5个,另外有企业自建国家级和市级工程实验室、科技研发机构44个。
借助现有的公共服务平台,医药基地可以提供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研发、动物实验、药理药代、中试放大、临床研究、注册认证、医疗器械样机检测等服务,在完善产业生态、促进成果转化、加快项目落地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院所优势初步发挥。医药基地拥有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检定科研院所14个。中检院、中国医科院是国家最高水平的检验研发机构,院所的入驻极大地增强了院企合作、提升了基地品牌影响力、吸引了高端人才聚集、培育了重磅潜力药品。
中国医科院药物所通过两种途径将科研成果在医药基地实现转化:一是由下属企业实施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二是直接由第三方企业实施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五和博澳与中国医科院药物所深入合作,是院企合作的典范,中药新药桑枝总生物碱片于2020年3月获批上市,该药品是近10年来首个获批的糖尿病中药新药。
2.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基地企业自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44个。通过实验室建设,企业更新了研发设备、提升了研发效率、扩展了研发范围,增强了研发能力。
截至目前,企业已上市一类新药2个,临床研究药品33个,其中一类新药12个;已上市国家创新型医疗器械6个,在研8个。联馨药业、热景生物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6个国家级奖项,协和药厂、民海生物等企业获得科技部科学进步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17个省部级奖项。
3.服务功能逐步完备。园区拥有第三方专业公共服务平台38个,服务功能逐步完备。医疗器械动物实验平台、“一站式”抗体药物研发平台、干细胞药物制备平台、中药品质评价与分析检测等平台相继投入使用,可提供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医疗器械临床应用推广培训、外科新技术培训、基因缺陷动物模型、新型抗体筛选、抗体药效验证、临床级干细胞制备、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真伪鉴别、含量测定、常规及有害物质检测等服务。2019年服务收入达1.5亿元。
为推动药品上市持有人制度落地,最大限度地节省药品上市成本,医药基地大力推动CDMO平台建设,抗体药物、基因药物、高端制剂三大CDMO平台将于2020年年底全面投入使用。
医药基地公共服务平台还存在院所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自建公共服务平台规模较小、公共服务产业链尚未形成闭环等问题。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等11个国家级检验鉴定及研发机构是国家最高水平的检验鉴定机构,不但拥有先进的技术,而且聚集了一大批高端专业人才。但这些研究院所服务平台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围绕中检院进行技术输出的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同时,院所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还不成熟,像五和博澳与中国医科院药物所这样成功合作的项目太少。
基地管委会与红惠新医药于10年前共建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虽然在化学药物研发、药物代谢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规模较小、设备落后,不能满足基地企业需求。除此之外,基地无其他自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医药基地还缺少药品开发项目设计与指导、产业化工艺路线设计等环节。基地虽然开展了药理药效研究、临床研究和注册认证等服务,但是服务能力较弱,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细胞治疗是当前中国与国际差距最小的医药产业细分领域,也是国内药品研发的热门领域,但基地却缺乏细胞治疗药物相关服务与孵化平台。
围绕院所进行优势资源输出是基地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定向引入公共服务产业链关键平台、推进自建平台加快建设、制定服务平台支持政策是平台建设的重点内容。
1.开放院所资源。开放院所资源,充分发挥“中研院”等平台的作用。一是探索建立院所服务企业模式。通过设备租赁、技术指导、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方式鼓励院所开放资源,服务企业。二是加大平台的宣介力度,积极推荐“中研院”等平台申报国家级、市级、区级专项支持。同时,积极宣传“中研院”等平台的服务内容,组织有需求的企业参加服务对接会。三是整合区域平台资源,为园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2.推进院企交流合作。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院(包括药物所、病原所、动物所、生技所)、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将陆续搬迁到医药基地,与企业交流合作将会更深入。建成基地管委会通过院所开放日、需求对接会、行业研讨会和成果发布会等方式为院所与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机会。
3.加快首医大建设。医药基地扩区控规已通过市政府审批,首都医科大学将整体迁入基地北扩区。首医大规划在基地建设校本部、研究型医院及科研中心,未来,首医大的医学创新成果及技术的展示和推广平台等服务平台也均将迁至基地[2]。
1.基因细胞药物技术平台。基因细胞药物是中国与国际差距最小的生物医药细分领域,抓住这一契机布局细胞治疗研发生产平台,是医药基地占领该领域高地的重要途径。目前,基地管委会已与广东暨德康民等公司就平台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
2.药品临床研究服务平台。基地通过与行业研究机构合作,参加全国性行业会议,到上海、深圳等地交流学习等途径,及时掌握全国医药产业服务现状,有针对性地引进药效评价、临床研究和注册认证平台。目前,基地管委会正在与中关村玖泰药物临床实验技术创新联盟等机构深入交流。
3.金融服务平台。医药基地管委会将与园区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合作,设立专项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同时联合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建立医药基地金融服务平台,弥补基地金融服务短板。
加快协调手续办理,促进危废品中转站于2020年年底前投入使用。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中心加快办理摘地手续,加快科创中心二期建设,早日启动中试熟化平台和与生物3D打印服务中心建设。
1.形成产业发展智库。基地管委会已与中国信息化发展研究院、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全国生物医药园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联盟、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全国医药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机构签订了战略协议,形成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智库,为基地企业和园区企业提供新药研发、成果转化、中试熟化、技术转移、云数据服务、医药科技评价评估、医药信息技术支撑、医药科普宣传、医药人才教育培训等服务。
2.打造医药健康产业服务研究院。借鉴医药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成熟经验,设立企业共享服务中心。该中心通过整合基地内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同时还可提供公共秘书、公共会计、公共知识产权、公共法律等共享服务。在此基础上,管委会联合基地内高值设备、技术服务、专家资源等,打造非实体空间的医药健康产业服务研究院[3]。
对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国内领先的关键服务平台,在建设初期给予设备购置补贴、减免房租等支持,促进平台尽快落地。为平台提供公租房,解决其子女教育等问题。平台建成后,可根据园区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从减免房租、费用补贴、课题项目经费配比等方面,采取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大力支持一批国际国内领先、园区急需的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