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4-04-24

高 兵

一、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新会计准则》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指企业因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运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年,且具有一定价值的有形资产,具体包括房屋建筑、设施、交通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和企业生产运营活动有关的设施。通常而言,固定资产是保障生产和产品增值的重要生产因素,对企业运营发展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对银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缺乏完善性

首先,由于银行缺乏系统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在相关职能部门如何有效执行监督、管理固定资产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实操指引。在实际管理活动中,财务部门和实物管理部门呈平行式结构,监管机构设置缺乏统一性,进而导致管理工作分散,加之相应管理目标紧密性不足,从而导致相关职责不清晰,影响管理实施效果。实物管理部门对资金配置以及资金使用管理缺乏重视,甚至认为预算粗放、管理松散对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并没有太大影响。相反,针对账实管理制定的监管措施缺乏有效性,导致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最终影响管理实施效果[1]。

其次,责任体系深化不足。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规划不清晰,相应职责配置不明确,未及时构建有效的制约制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也存在职能薄弱化的情况。大多数人员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更新维护,侧重于服务质量,忽视固定资产管理本身,进而引发人情办事现象,使固定资产配置、使用等更为随意。

最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监管。由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部分资产具有较为复杂、专业性强的特点,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控措施,管理人员忽视基础管理的重要意义及质量,进而导致银行机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

(二)缺乏协调有效的流程管控机制

首先,管理流程缺少机制衔接口径。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与实物管理无法有效实现整合,进而构成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同时相应管理工作缺乏统一流程,我国银行内各部门容易出现工作脱节、管理矛盾化、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其次,制定业务流程缺乏合理的监管制度。其中银行固定资产中的关键业务环节主要借助年度预算、规划等现代化软件技术手段进行制约。例如银行固定资产更新、处理等环节,在主要环节上进行流程管控,保障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资产配置等环节不存在盲点。

最后,资产报废处理工作必须经过上级银行的管理干涉,加之资产报废的审批流程较为繁杂,效率不足对业务流程的有序进行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绩效管理标准尚未量化实行

随着固定资产规模的扩大,强化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是各管理部门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然措施。当前“重采购,轻管理”的理念对银行资金使用效益造成严重影响,主要是由于资产管理过程缺乏规范的考核监管制度。我国财政部门于2006年推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主要对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分配及效率提出要求,确保其实施到位。同时相关管理机构相继也制定了部分策略,但是这些指定的机制体系主要从较高的管理层面设计,关于基层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内容较少,且缺少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2]。

目前,部分银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且未构成具有可行性的考评机制和可量化的考核标准,基于绩效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其制度制约力不足。

总之,如果银行机构未对固定资产管理绩效开展评价工作,那么银行内部将出现资金随意使用的问题。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形式和制度缺乏完善性,是银行整体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

三、加强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优化战略性导向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1.明确固定资产主导管理部门。为了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力度,设置固定资产管理综合性机构是必要手段,而该机构主要负责相关职责的监管,同时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行效率。而银行内部运营主要基于总行整体预算框架落实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目标,进而有效整合相关职能机构。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以及相容性的管理工作,应当重点提升内部工作的协调性,构建透明化制度,从而防止出现相关风险问题。只有明确定位固定资产管理,设立相应的机构,涉及其职责职权全方面,才能保障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行。

2.建立固定资产监管联合实施部门。需要以当前银行内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规划分配、协作运行形势为基础,由银行各部门建立完善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职责部门,充分明确该机构全体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并且对工作行为进行定期检查。

(二)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和运行机制

重新梳理管理流程,规范运行机制。根据建立系统化管理流程,规范运行机制的理念,提前设计处理方法,形成交互式协作运行模式,进而在保障银行各部门现代化管理的同时,合理降低成本费用,建立业务管控、权限分散、管理透明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和运行机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管理主体,规范管理。需同时兼顾分行管理职能部门、上下级之间的管理协调,充分明确各级管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内容。进一步改善职责不明确的现象,确定管理责任主体。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规范,重点需要对固定资产规划、使用等环节进行完善,并且设立具体的内容,促使其有章可循。

2.注重重点环节管理工作。详细划分监管内容以及工作方式,从而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作用。

3.重新梳理银行各级管理主体就业务活动的运行机制。整合工作衔接口,构建以“端到端”的流程核心点,进而构成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同时,积极完善管理机制,强化银行各级管理主体的职责意识,提升其协作性,从而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4.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主要通过分析业务绩效管理的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根据绩效管理制度,强化固定资产周期全过程的考核标准,从而为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据[3]。

(三)以长效性为前提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以指标为载体,确定指标是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工作中最关键、最有难度的部分,加之我国银行内部较为复杂,固定资产数目繁多,需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管理的效用,同时需要保障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从而实现长效发展。基于此,明确绩效评价指标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客观性和相关性原则。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必须是在客观、有效的数据基础上构成的,也就是说,对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进行对比是必要手段。其中相关性原则具体是指银行选择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时,应当以既定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二是统一性和可比性原则,银行机构开展固定资产绩效评价工作,首先应当以设置统一、合理的评价指标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各部门的可比性,从而有效保障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效果。

四、结语

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可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且对银行的运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对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是有必要的。从体系上看,银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研究人员,都需要根据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环境变动以及风险因素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从而为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从技术层面而言,在相同条件下,积极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其操作流程并灵活应用,有助于实现智能化管理模式,为银行客户的服务提供便捷性、先进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