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程利分?刘羊群?陈学平?代稳
摘 要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有效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尤其是解决农村发展滞后问题的必要选择,本文以六盘水市都格镇都格村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发展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六盘水市其他区域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升级新时代“三变”改革成效,结合都格村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致力于寻找一条适合乡村发展的路径,将研究路径运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提高乡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与速度。
关键词 乡村经济 发展 振兴路径 六盘水市都格村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广大农民的期望,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关键,发展不平衡问题反映不充分,尤其在应对农村发展滞后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在快速进步,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满足人们的需求,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要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穷落后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适合农村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产业创新吸引创新型人才,构建乡村核心竞争力;加大村民的素质教育,提高村民素质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立足于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致力于寻找一条适合乡村发展的路径,以期将研究路径运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提高乡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与速度。
一、六盘水市的基本状况
六盘水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海拔低纬度,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均温为14℃~15℃。六盘水市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六盘水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延续和发扬了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的建筑、饮食、节日、婚俗、歌舞、丧葬等,体现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其中最具有历史代表性的是盘县的李家大院,在六盘水,有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索嘎生态博物馆。都格村作为六盘水市的一个典型的贫困乡村,是一个有资源、有潜力,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的乡村。
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经济发展滞后
六盘水地属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显著,耕地坡度高,不利于农民耕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六盘水地区的农民还是以农耕为主,主要种植玉米、稻谷、红薯、土豆等。由于六盘水独特的地形,加上人们不合理的种植,导致六盘水地区的很多耕地水土流失,甚至石漠化日益严重,所以农民只有靠人工耕种与收割,因此导致农民的收入不高。长此以往,这一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讨論的都格村距离市区较远且很多资源都处于未开发的状态,依然处于一个较为原始的发展状态,与市区的发展存在脱节。
(二)农民教育素质不高,对产业发展缺乏认知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不久,在很多地方还未形成一个全面的了解,农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发展经济,只是一味地盲目发展,达不到要求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农村经济不发达,也导致很多村民缺乏素质教育,接受外来文化和信息也比较落后,而乡村产业的发展正需要有创新、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来首先起步。目前,六盘水地区农业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少部分拿到当地集市销售,农业现代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民的素质显然没有办法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产业分布不合理,特色产业[1]不突出
六盘水市是依靠煤矿产业发展起来的城市,被誉为“江南煤都”,煤矿在六盘水各产业中的所占比重十分大。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在六盘水的支撑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而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又比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大。
由于在六盘水市的发展历史上大多数资源都用来发展第二产业,导致其他产业发展不足。而在过去,人们对经济发展充满盲目性,过度开采资源却没有加以充分利用,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缺乏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也就造成了如今的转变困难、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
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六盘水自然资源丰富,且利用率较低,发展的产业很多,但缺乏自己的特色,大多都是在模仿别人的产业。例如,六盘水市现在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但也只是盲目发展,缺乏自身的特色,没有将自身的特色发挥出来。都格村由于远离市区,多数资源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并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造成严重浪费。大力发展旅游业,却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盲目地转变发展方式的办法显然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难题。
(四)新型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力度不够
六盘水素有“中国凉都”的美誉,夏季气候宜人,适合避暑,所以夏季的财政收入相对于其他季节来说要高。近几年六盘水市大力投资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通过六盘水市这几年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地的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在经营与发展模式上依然存在很多不足。
由于夏季的游客数量较大,因此其需求也大。许多游客反映住宿不足,交通也不便利,出去游玩如果不是自驾游的话就会显得尤其麻烦。种种问题反映出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相应的基础设施却没有跟上步伐,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而其他的新型产业还在发展的初期,许多设施以及发展模式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且由于是初期,尚处于一个摸索尝试阶段,对发展力度难以把握,导致初期发展力度不足。
(五)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农村经济发展是目前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任务艰巨且难度较大。乡村经济发展不似城市发展,在面对乡村经济发展时需要创新发展方式和吸引创新型人才,同时农村条件恶劣,虽然国家提出了很多政策吸引人才,但见效甚微,许多人不愿意舍弃城市便利、优越的生活,下到相对落后的农村。原本留在乡村的人才也因为乡村发展的条件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而离开,导致人才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乡村经济发展不仅缺乏动力和创新机制,也缺乏对人才的一个管理和安抚机制。此外,在发展乡村经济的过程中,一些村民不配合,难以将发展经济的政策实施下去。留不住人才,也难以吸引人才。
(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
六盘水市是因“三线建设”发展起来的城市。前期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六盘水市得到了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贵州省六盘水市。随着时代的发展,六盘水市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如今的发展,大力发展工业不仅破坏环境,也会让六盘水市滞后于其他城市的发展。所以,六盘水市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三、生態文明背景下促进六盘水乡村经济振兴的路径
(一)进一步升级新时代“三变”改革成效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区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不仅仅突出了农村发展问题,也特别注重农村的生态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能以损坏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同步进行。自党的十九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六盘水市积极响应号召,继续探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目前已经取得有效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子主要是“三变”[2]措施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要是“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六盘水市的“三变”政策,让更多的农民从中获利。我们可以从六盘水市近几年的发展看出,该措施取得了成效,农民有了自己的收入,以发耳的猕猴桃,六枝的樱桃,盘县的人民小酒、火腿肉、刺梨王等等,这些产业逐渐成为六盘水的品牌,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结合独特的山地地貌特征,发展独具特色的山地旅游业
在大城市生活的节奏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很多人选择去挑战刺激性的旅游项目,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六盘水市是一个多山地区,在过去,山地成为六盘水市发展的障碍,对比现在,山地却可以成为六盘水市的宝贝,通过山地,我们可以开发山地旅游项目,[3]包括登山、跳伞、丛林探险、攀岩、溯溪。同时也可以开设山地农家乐。山地农家乐不同于一般的农家乐,主要是让游客参与其中,参与农事,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体验农村生活,让他们真正参与一种产品的制作过程,如让游客参与茶叶制作过程,从采摘、晒绿、凉绿、摇净、炒绿、揉捻、包捻、烘烤、挑选、包装的整个步骤。让他们享受整个过程。山地农家乐也可以采取与整个山地融入一体的设计,让游客有一种融入大自然的舒适感。山地旅游主要是以大自然为载体,融入了人文的要素“以文兴旅,以旅促文”。[4]这不仅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会转变他们的发展理念,同时也可以很好地保护环境,做到以旅促经、以经带旅的发展目的。
(三)通过科技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特色产业销售振兴乡村经济
发挥科技引导作用,可以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善于利用技术促进农村发展,首先要加大农业科技的引入与推广,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和设备,加强与当地高校的合作,加快科技创新,如使猕猴桃在不同的土质条件下也能正常开花结果,为农民创造收益。同时,六盘水市各乡村自己也需要融入“信息化”[5]的浪潮中,构建大数据平台,以大数据带动当地猕猴桃等产业的发展,合理地调节农业的种植结构,顺应大众的喜好,开展线上线下销售。[6]农民销售的目标地不能局限于当地的市场,振兴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也不可能是一两户人家种植,可能是几个村一起种植,所以当地的市场有限,各地农村必须通过“电商渠道”[5]拓宽自己的销售路径。这不仅有利于避免农民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也能保障农民的利益。最后也需要吸引社会各界的投资,这有利于当地特色产业的创新,[7]也能让农民转变以前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加快当地特色产业研发。
(四)新媒体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人们对新媒体的推广高度重视。在人手一机的时代,优质视频的内容让人们更加关注背后的故事。这无疑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可能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媒体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村产业种类繁多,包括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林业和畜牧业,以及由农村经济实体设立的少数产业,如加工业、采矿业和运输业。一般来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占很大比例,而第三产业则相对保守。然而,兴起的新媒体除了会处理一些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品之外,也给第三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
1.新媒体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除了机遇,也有挑战。众所周知,第一,城乡差距不仅是经济,还有教育、知识等重要因素。在城市地区,人们处于信息的海洋中,而农村处于知识贫乏状态,对于接纳新事物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对于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和接纳新媒体,能够减少城乡之间的“知新”能力,缩小收入差距,全面脱贫奔向小康。第二,农村新媒体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我国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晚,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大部分网络设施是为企业和政府服务的。大部分地区的网络普及不够,且网速严重低于城市,更重要的是,新媒体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农产品的视频很难推广,需要政府介入,调节其中的利害关系,打造一个新的农村经济结构体系。
2.如何运用新媒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首先,要培养对新媒体作为农村经济主体的认识。除开以往的经济差距不说,新媒体有分众化的特点,这对缩小城乡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新媒体毕竟是一个新事物,而且因为农民了解新事物的能力不足,所以政府需要加大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提升其认识新事物的能力,引进专业的新媒体人才。除了积极引进专业的新媒体人才之外,创新新媒体传播营销方式、注重农产品质量意识、结合国家政策等都是很重要的方式。对于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村人,应重视媒体职业技能再培训。
其次,完善新媒体管理政策体系,加强监督。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直播行业。由于缺乏必要的网络监管,部分网络直播乱象丛生,乌烟瘴气。对于农村新媒体发展,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法规来约束和规范直播,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向外界传播农村的产品,让农村新媒体健康、长远发展。
最后,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基础设施,少不了政府出面,需要财政的支持。政府应积极配合网络运营商,扩大农村网络铺设范围。加快网络传输速度,使农村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利用网络培养农民对各种软件的使用,包括视频APP、社交APP等各种与外界相通的新媒体软件。政府还需要培训和引进专业的新媒体经营者,通过网络媒体在国内外销售农村精细农产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四、结语
乡村经济振兴是国家当前发展的主要任务,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首要前提。如何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是困扰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合理利用乡村资源,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特色创新产业,是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法。只有采取以上发展策略,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王小丽.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时代金融,2018(26):86+93.
[2] 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调研组.“三变”变出乡村发展新路[N].贵州日报,2015-07-31(001).
[3] 刘义,杨涛.山地旅游:绿色为底 多彩贵州更出彩[J].当代贵州,2019(46):64-65.
[4] 丁勇.贵州山地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优化策略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34):184-185.
[5] 马宇轩.信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和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196-197.
[6] 张晗.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9(1):117-118.
[7] 冯永平,白育铭.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路径探究——以山西省为例[J].山西农经,2019(15):54-55.
[8] 杨赵欣.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以延安市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5):30-34.
[9] 吴忠军,宁永丽.民族乡村经济振兴的“西江模式”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8(6):115-121.
[10] 张彦丽.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山东省生态经济发展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5):98-103.
[11] 讲述六盘水“三变”改革故事[N].六盘水日报,2019-12-16.
[12] 吴肖潍,李重.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13] 李秋同.黑龙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
[14] 韋杰.阳朔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臽议[J].绿色科技,2011(9):174-177.
[15] 谢晓岗.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百色市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08.
[16] 冯磊.沈阳市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7] 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4-87.
[18] 李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4):6-8.
[19]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15-18.
[20] 李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4):6-8.
[21] 刘朝霞.农村新媒体发展现状与引导[J].新闻前哨,2016(4).
[22] 刘芳.新媒体对农村生活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2(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