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4-04-24

马园园

摘 要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现代化的预算治理体系已初步形成,行政事业单位在改善民生、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然而,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绩效考评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影响了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制约了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本文通过阐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对策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从管理者不断转向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其工作效能、使用财政资金产生的社会效益日益引发社会关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完善预算管理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预算管理工作对全年财政资金进行统筹规划,可以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行的同时,将财政资金和各种资源按单位的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区分轻重缓急合理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

(二)促进财政收支公开透明,约束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力

预算管理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定期将预算收支情况向社会公开,保障财政收支的公开、透明。通过社会舆论监督,促使各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进行规范化管理,制约了公权力的滥用,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塑造清廉负责的政府形象。

(三)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预算管理工作,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使财政资金得以优先分配到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点项目上,有利于最大化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预算管理工作缺乏重视

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更看重单位职能的履行和业务的发展,对于预算管理工作,只将其作为实现单位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或者仅仅视为一项开销计划,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业务部门的人员也认为预算管理工作属于财务部门的职责范围,对于开展业务工作的预算需求,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不愿与预算部门充分的沟通。预算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预算编制缺少相关业务活动的基础信息,预算执行的结果也可能与编制的数据有较大的差异、绩效评价和监督也无法有效开展。

(二)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精细化不足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由于缺少与业务工作相关的数据,不能对相关项目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无法测算准确的数据,只能按照传统的增量预算法依据上年预算数据进行估算,由此编制出的数据可能與单位的实际情况相脱节,从而造成预算执行的结果无法取得预期效益。另外,一些未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的单位,也可能由于未充分考虑单位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而使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前瞻性。

目前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采用的定员、定额编制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在编制期内退休、调动、辞职的人员,因预算编制过程中不需经人社部门或编制部门审核,这部分人员仍将作为基数编入下一年的财政预算,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差。

(三)预算执行不够规范

年初预算下达后,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按照批复预算的支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安排支出。然而,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时过于随意,有些活动尽管没有预算,也安排了临时性支出,或超预算支出,甚至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不作严格区分。例如,财政部门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每年的日常公用经费缩减5%,有的单位在缺少统筹规划时可能出现日常公用经费不能满足单位运转需求的情况,基本支出挤占了项目经费,做不到专款专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迫于财政资金支出进度缓慢、资金可能被收回的压力,在年底匆忙支出大量经费,与实际的项目需求或活动开展进度不符,也影响了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

(四)缺乏有效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在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具体操作细节等方面尚未细化。这些单位由于没有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的约束,或对预算绩效评价的运用程度不高,使得绩效评价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发生了问题也无法及时反馈或整改,难以通过定性或定量的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财政资金的安排依据。绩效评价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奖惩作用,不能实现全面的追踪问效,违反预算管理的行为也得不到追责,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五)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从事预算工作的人员往往是财务人员,他们对于预算工作的重要性及相关政策可能缺乏敏感度,只将其作为一项上级安排的日常工作来完成。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从事预算工作的人员可能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无法高质量地完成预算工作。例如,在编制项目预算时,预算人员对于项目的绩效目标和测算依据无法准确、详细的编报,在预算执行时日常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支出不作明确区分等,由此造成的预算执行结果偏差可能影响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阻碍单位相关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单位整体工作的重要影响,要将预算管理工作放在战略性高度,系统性、全面性地加以考虑。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在单位负责人的积极推动下,召开专门会议学习《预算法》和相关财政政策,使全体工作人员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了解每个人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范围。行政事业单位应成立包括单位负责人和各部门负责人在内的预算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预算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各部门的协调沟通,为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信息化水平

预算编制是预算工作的起点,也是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编制工作应建立在上一年预算绩效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单位预期发展需求和当地财政的负担能力,由各业务部门进行可行性研究之后,得出准确的测算数据进行编制。预算的编制应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出将所有财政收支包括在内的全面预算。全面预算要求各单位将直接或间接管理和控制的全部收入和相应支出都纳入预算之中。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本单位的预算信息库,通过预算编制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准确测算和沟通协调,及时调整更新信息,将不同的预算项目按政策依据、实施计划、绩效目标等进行细化和量化,全面准确地反映项目活动。单位建立的这种动态预算信息库可以为预算编制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依据。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也应与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及时沟通,充分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

(三)强化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控

预算指标下达到单位以后,预算管理部门应区分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依据设定好的绩效目标将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具体人员。预算执行应严格按照批复预算的功能分类科目和经济分类科目进行,并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作全程记录。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分析预算执行的进度,对比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的差异。对预算执行偏差的分析有助于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调整,防止出现预算资金的铺张浪费或被截留挪用,确保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预算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有利于合理规划预算资金的支出进度,对防止年底突击花钱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完善预算绩效评价监督机制

完善本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赋予绩效评价指标以不同权重,细化、量化绩效评价流程和操作方法,形成对预算工作全过程的评价和监督。预算绩效评价应以项目预算为重点,从预算的支出进度、目标的实现程度、产出指标、效果指标等方面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使绩效评价结果成为预算管理工作的奖惩依据和有力监督,同时作为下一年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

政府预算公开透明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在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预算管理工作的规范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应每年在政府工作平台公开财务预算,接受广大社会公众的监督。公开的信息应当包括预算的全部收支信息,预算执行结果,同时附有容易被公众理解的解释说明。

(五)提升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财政政策的完善,预算管理工作对所从事的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预算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工作人员对法律法规、财政政策的认识,学习本单位的业务知识,提高编制预算、执行預算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预算管理的专业化人才。同时,可聘请预算管理方面的专家对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指导。预算管理工作具有全面性,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一名工作人员也应接受适当的政策法规和相关制度的培训,使预算管理工作在各部门之间数据互通、沟通协调更加顺畅。

四、结语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不断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评价和监督工作的全过程,为本单位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为邯郸市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倪静文.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9(08):46-47.

[2] 谢振艳.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13):129-130.

[3] 尹运芳.关于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相关思考[J].财会学习,2019(13):89-90.

[4] 赵映清.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29):48-5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