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杜 梦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管理不能停滞不前,要不断变革创新,适应经济和社会形势新变化要求。医院要不断深化细化内部质量管理结构。
目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多方面矛盾相互交织,经济增长低迷态势没有明显改观,公立医院改革给医院带来的“阵痛”仍在延续,区域内医疗竞争态势愈来愈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公立医院更加需要全院上下风更清、气更正、劲更足、基础更坚实,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名专科强综合”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医院质量管理工作,努力开创公立医院发展新局面。
按照公立医院三甲标准要求,目前公立医院基本已建立了院科两级质量管理体系。成立了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全院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技质量、医院感染控制、药事管理等方面进行整体监督评估。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是医院质量控制管理的主体,其主要任务是在院领导的领导下,负责医院质量考核的向外传递、汇总和质量指标的定量考核工作。
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确保医疗安全监管活动有序进行。
建立与医院管理相配套的信息系统。按照标准要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信息化水平已达到HIMMS6级、卫计委电子病历分级6级,公立医院医疗质控工作更加智能、及时。公立医院信息中心的运营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医院运营与医疗质控的高效协同;同时通过IT技术扩展到医院服务资源应用途径,服务资源横向覆盖到区域内各个协作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医院对外延伸的基础IT支撑,打破医院“围墙”,为患者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以“质量、安全、服务、管理”4个关键维度为核心,建立一体化设计的医院信息系统。
医院管理与企业管理性质不同。我国医院大部分以公立医院为主,虽然医院日常经营也收取相关费用,但医院运营的目的是仁爱为本,服务大众,救死扶伤,中医可见孙思邈《大医精诚》,西医可见《希波拉底誓言》。而企业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因此,医院强化质量管理工作,旨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严格落实质量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面对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特殊环境和医疗运营成本层层叠加的挑战,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分级诊疗、外部经济贸易增速触底、各类风险挑战、突发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内部结构性问题突出、质量隐患显现、运行成本急剧攀升的多重困难,公立医院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也日益凸显。
目前公立医院正处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出现。
取消药品加成已全面推行,分级诊疗、耗材限价、限制公立医院规模等医改举措将逐步推开。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加强内控将是未来公立医院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医疗质量考核权重也需要相应调整,公立医院医务、护理、院感、药学等相关行政职能科室应重新梳理本科室负责的考核项目,配合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重新调整质量管理考核比重。
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已经建立了质量管理组织框架,但是相应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只停留在日常的质量控制活动范围内,未能充分发挥质量管理的作用。质量管理办公室调研临床一线科室的次数较少,督导落实质量管理工作、解决临床科室质量管理实际问题不力。个别临床科室主任等负责同志质量管理意识淡薄,消极应付,导致科级质量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而院级质量管理工作范围较广,科室密度较大,质量管理人员工作量大,人员不足,导致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度和细化程度不够。个别临床科室主任忙于应付科室日常工作,关注科室收入,忽略了科室质量管理。
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公立医院既要立足当前、有针对性地出招,关注近期经营目标,降低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以及争取高效能生产力,更要着眼长远,谋势蓄势,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开展高附加值服务,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
调整科室收入结构。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优先使用基本药物,重点监控抗生素、辅助用药,规范临时药品采购行为。转变药剂科工作职能,全面落实处方点评,动态监控药品耗材使用,确保医院医保信用等级。密切关注收入结构变化,及时调整核算方案,合理确定各科室医疗费用构成比,做好临床医技科室对接。
持续加强法制教育。健全“七五”普法培训制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责任制要求,全面提高公立医院法制化管理水平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
持续加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安全管理。将患者死亡、手术失败、并发症、投诉、纠纷作为切入点,抽丝剥茧,仔细分析医疗过程的每个环节,切实做到“五个不放过”。从严实施手术分级动态化管理,规范高龄患者、高龄产妇、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人、高风险及重大手术处置流程。加强对急救通道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全面提高急危重症抢救能力。加强手术室、急诊科、新生儿室、产房的护理质量管理。加强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重点部位感染控制措施,确保院内感染控制万无一失。
贯彻落实国家卫计委《医疗质量管理办法(2016)》,认真抓好十八项核心制度,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总住院医师培训。广泛开展院长质量查房、院领导参加科室早交班、临床质量点评、科主任质控例会。落实医疗纠纷科室主体责任。加强护理人员配备,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严格执行病人风险评估。
优先扶持重点专科。提升医院专科专病诊疗能力水平。调整优化科室结构。公立医院应认真对照《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6版)》设定的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大力开展疑难重症诊治、三四类手术和关键技术,查漏补缺,整改提高,全面提高专科专病能力。“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定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对具备基础、有发展潜力的专科扶上马、送一程,让更多的专科专业成长壮大、活力迸发。
完善主诊医师负责制。实现门诊、病区、手术的一体化转归和诊疗流程的无缝衔接,确保责权利统一,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根据科室床位数,适度增加主诊数量。“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青年医师是医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让中青年技术骨干充分发挥创造性。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推行绩效改革,合理确定医院工资总额和医务人员薪酬标准,建立双考核、双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专科医师制度、优秀护士管理办法,优化学科布局,逐步推进人才梯队新老交替。逐步完善比选择优、公开遴选、公开选聘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拓宽中层干部选拔渠道,积极推进院区之间干部交流。规范临时工管理。
增强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开展高层次学术活动,鼓励国家级、省级学会任职,提升层次水平。持续引进开展临床类、设备类新技术新项目。
“栽好梧桐林,引得凤凰栖”,优良的体制机制,是聚集优质要素的前提,作为知识密集型单位,机制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
优化病人就医流程。加强急诊、院前、临床科室的信息共享和服务衔接,落实应急救助制度。选择风险可控的中小型择期手术,逐步推行日间手术。优化医保一站式结算流程,推广床头结算。
加强医技辅助科室建设。加强影像中心、检验、心电图、超声诊断等人才引进与专科培训,加强高压氧、核医学人员配备,持续优化工作流程和设备力量。
打造基于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持续优化信息平台系统,建立临床数据中心(CDR)和决策辅助支持系统(BI),监测临床信息数据,为质量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撑。
从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本着零容忍态度惩治商业贿赂,推行约谈制度,切实开展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九不准”。
勤勉尽责干事创业。公立医院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实干出来的,再创新业绩还得靠实干。适应新常态、开启新征程,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形势,公立医院党员干部要有新状态、新作风。
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今后公立医院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峻,因此要做好打硬仗的充分准备。“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目前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期、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攻坚期,面对新形势,公立医院必须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变革创新,适应经济和社会形势新变化要求,深化细化内部质量管理结构,努力开创公立医院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