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谢育珊 李泰川
养老院“2+1”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天津市养老院为例
谢育珊 李泰川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在追求有质量的开始生命的同时也逐渐关注到了要有尊严地告别生命,这为临终关怀提供了潜在的市场需求。本文立足于天津市养老院现有服务模式,构建养老院“2+1”服务体系,在养老院前期宣传体验及中期过程控制这“2”方面的基础上,倡导引入并完善后期临终关怀这“1”部分。本组调研以临终关怀为着力点,历时9个月,共发放问卷800份,采用跟踪式调研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与问题归纳,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健全养老院服务体系,提高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并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临终关怀 养老院 服务体系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过程,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口“老龄化”,人们在追求有质量地开始生命的同时也逐渐关注到了要有尊严地告别生命,这为临终关怀提供了潜在的市场需求。核心家庭模式的增加及家庭经济水平的上升,使需要社会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院则是老年人养老的首要选择。但通过调查发现,72%的养老院都重视前期的宣传体验和中期的服务过程控制,而忽视后期临终关怀。针对此现状,本组提出养老院“2+1”服务体系,在前期和中期这“2”方面的基础上,倡导引入并完善后期临终关怀这“1”部分,从而健全养老院服务体系,提高养老院的服务质量。
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是生存期限有限(6个月或者更少)的人,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生理、精神和经济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不以治愈疾病、延长生命为目的,而是通过缓解病痛来给患者安慰,提高人生最后一站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
英国在196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院,目前,英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澳大利亚有完善的社会公共照料系统及专业的社区团队;美国在1982年就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领域,截至2011年,美国年去世人口中有42.14%的人接触过临终关怀。但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据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临终关怀机构有200余家,服务覆盖率仅为12%,而西方发达国家均在80%以上。让每个将死之人获得善终,这是健康者对同伴的一种责任,也应该是整个社会要做出的承诺。
天津是继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老龄化城市,综合近年来人口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天津老龄化程度仍在不断加剧,有较大的老年市场。且天津临终关怀事业的起步较早,1988年,天津医学院就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并随即筹建了第一个临终关怀病房,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故本组以天津为例,开展养老院临终关怀调研。
针对天津市内六区及四郊五县有代表性的26家养老院的老人、亲属、护工及志愿者等相关人群,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临终关怀态度、养老院服务满意程度及知识了解度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15年2~11月,以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情况的了解与数据的收集。本组共发放两套问卷,各400份。第一套对临终关怀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调研,问卷包括10道临终关怀相关基础问题,及10道对临终关怀态度取向问题,调研对象包括养老院院内老人、老人亲属、护工及志愿者,获得有效样本量379份,问卷有效率为94.75%。其中养老院内老年人89份,老人亲属97份,护工95份,志愿者98份。第二套对养老院内老人对临终关怀态度及对养老院满意度调研,获得有效样本量386份,问卷有效率为96.5%。
(一)对临终关怀知识的了解程度
养老院内老人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34%,老人亲属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67%,护工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52%,志愿者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49%。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相关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普遍偏低,对其概念、内容、护理的基本把握较差,特别是护工及志愿者方面,更应加大对死亡教育的理解,从而实现专业服务。
(二)是否有必要在养老院内引入临终关怀服务
64.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21.8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13.53%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的态度。由此可证明将临终关怀引入养老院有市场需求。
(三)老年人对待死亡及濒死的态度
91.2%的老年人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63.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面临死亡时会和别人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81.3%的老年人觉得自己得了致命的疾病亲属应该告诉自己,但42.9%的老年人害怕濒死过程中的疼痛。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死亡不再是一个避讳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能以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但对临终关怀实施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四)对养老院志愿者的满意度
41.19%的老人反映经常有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47.15%的老人反映偶尔有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6.99%的老人反映几乎没有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4.67%的老人反映从未见过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关于对志愿服务的满意度方面,有15.02%的老人认为非常满意,29.01%的老人认为比较满意,20.47%的老人认为一般,35.5%的老人认为仍有进步空间。调查结果显示,志愿者服务的质量与数量不成正比,故在志愿服务方面应做进一步探究,提高服务质量。
(五)养老院环境及设施方面的满意度
32.76%的老人认为非常满意,7.19%的老人认为比较满意,47.95%的老人认为一般,12.1%的老人认为仍需改进。针对养老院服务设施不合理的地方应进行相应的整改,使其更符合老年人及临终老人生理及心理需求。
(一)临终关怀概念普及度不够
通过对天津市各大养老院的调研,笔者得出大多数老年人都能够接受临终关怀这一理念,并对其持以积极态度,但真正能够参与临终关怀教育以及自我评估的情况并不乐观。社会理解程度不够,一是缺乏对死亡的了解,临终传统文化强调孝顺的观念,如果将老人送去临终关怀机构,就会被认为是抛弃老人,推卸责任而受到舆论谴责。二是缺乏对临终关怀的了解。临终关怀是一个舶来品,少有问津,听说过临终关怀的只有寥寥数人。因此,临终关怀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护工缺失及专业化程度不高
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津城养老院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护工缺乏与流失的现象始终制约着养老院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由于临终关怀方面工作者普遍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且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差、风险责任重,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各大养老院特别是民营养老院频频招不到人。现有的临终关怀整体素质整体不高,行业工作者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相关知识,从而造成行业服务标准及内容缺乏统一标准。临终关怀行业也不易于吸引医科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工作环境及性质的考虑使大多高校毕业生将此行业排除在职业规划之外。故目前,服务队伍整体与临终关怀需求严重不匹配。
(三)志愿者服务工作持续性较低
目前,天津市72%的临终关怀志愿者为天津市内各高校大学生。由数据反馈得知,目前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服务数量与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群体普遍有着高涨的服务热情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但临终关怀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且人生阅历尚浅,又面对生与死的严肃问题,使得众多大学生在临终关怀服务中仅出现一次,因无法处理自身在面对死亡时的压力和痛苦而选择终止志愿服务,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服务过程,而短期的志愿服务并不能从实质上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四)临终病房生活环境较为简陋
临终关怀主张让生命走的温暖,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给临终者带来良好的心理暗示,有效提升生命质量。通过对养老院临终老人的走访,得出主动入院老人的比例为50.98%,其中16.87%需要全程护理,62.74%能够生活自理。虽然大多数老年人能够自理,但行动较为缓慢,同时其自理能力也在逐渐下降,故临终关怀的环境质量的提升刻不容缓,大多数养老院并没有设置有关临终关怀的专用房间。同时,医疗设备缺失,饭菜口味单一,多个老人住在简陋装修的病房中,临终患者的基本生活质量不能得到满足,老人的起居环境急需改善。
(一)大力宣传临终关怀理念,开展死亡教育
养老院可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对老人开展死亡的普适性教育,促进其树立科学的死亡价值观,使其能客观地面对死亡,有意识地提高生命质量。同时,养老院可以举行一些义卖活动,呼吁社会关注、参与临终关怀,让人民了解到当医学治疗不能拯救生命的时候,减轻临终者的痛苦和恐惧才是最重要的。
(二)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倡导志愿者长期帮扶
养老院及相关养老机构应从多渠道招聘临终关怀服务人员,建立社会合作机制,与高校签订订单式合约,完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对现有服务人员要做好教育与再教育工作,使其在技能、知识、业务及奉献精神方面全面提高。志愿者方面,要倡导其进行临终关怀长期帮扶工作并进行必要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其能更好地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院方也要做好护工及志愿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关心其心理动态,表现出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尊重和认可,良好的保障服务有利于减少服务人员的流失。
(三)设立养老院临终病房,提升生活起居环境
临终病房环境的建设包括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因为人文环境难以量化,所以常常受到人们的忽略。关于人文环境的构建,养老院院方可以把年轻时有相同经历的老人或有共同话题的老人安排在较近的病房,并倡导其亲戚、朋友主动与老人聊天,从而增加老人的心理安全感。物质环境方面,由于临终老人的感官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等反应度严重下降,并且极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与怀旧感,因此,临终关怀病房应保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房间。老人对光感反应较慢,所以应选择合适的夜灯,且可将房间进行个性化布置,使其充满温馨气氛,令老人处于一个熟悉的空间,增加归属感。
(四)呼吁政府扶持临终事业,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临终关怀服务保障与社会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措施,对涉及临终关怀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相关部门在卫生部相关制度下,结合临终关怀的特点,制定收治、护理、转院等各项标准及工作规范,解决临终关怀无章可循的现实问题。政府可通过提取福彩公益金、争取慈善资金、鼓励社会资助等方式,筹集设立专项资金,对于公立医院的临终关怀病床给予合理的开办经费以及收治病人的资金补贴,保障临终关怀机构的正常运营。
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受到尊重,临终关怀的目的,是通过医学和心理上的关怀,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呵护生命的最后环节。将“2+1”服务体系引入养老院,实现养老院对院内老人晚年生活的全程负责,减轻即将离世老人心灵及躯体痛苦。
希望本文能够对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养老院临终关怀体系的建设有所帮助,也希望为提升养老院内老人晚年生活的质量作出贡献。因为笔者能力和时间的有限,仅从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和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但是,笔者还将持续关注养老院临终关怀相关问题的发展,为更好地建设养老院临终关怀体系和解决老龄化的社会问题不断努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058185。]
参考文献
[1] 白旭晶.北京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1,51(36):1-6.
[2] 陈春燕.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2005,5(2):26-28.
[3] 吴茜.临终关怀需求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4):1291-1293.
[4] 刘素群.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实践应用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
[5] 章然.美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启示[J].杭州: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47-50.
[6] 王星明.西方主要国家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40-42.
[7] 黄莉.养老院老年病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的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2):80-81.
[8] 苏永刚.英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2(2):48-54.
[9] 苏永刚.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3.
作者单位(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