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舒克友
浅析中小民营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
舒克友
纵观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通过灵活多变的市场方针,先行占有市场,通过市场扩张带来生产规模化与技术的革新,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然而,在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信息保密技术的不健全,加上同业者模仿抄袭,决定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难以持久。而随着60后在劳动力市场的退市,90后、95后已经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这一时代人员追求创新、成就感、短期回报,决定了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与企业认可度、关注度及激励措施的合理性相对应。如何保证企业基业长青,人才梯队建设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在文字定义上,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通常意义上,外部人才的供给是不可控的,企业内部人才梯队培养是企业最重要补充方式。所以对企业来说,人才识别是做好人才梯队培养的一个前提。但目前对企业来说,评估一个人的能力与素质通常上是通过个人在岗位业绩的表现,及其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领导能力、大局观等,可以通过行为转化形成可以比较评估的维度。在梯队人才评估过程中,只要绩效评估系统科学客观,绩效维度不易出现较大偏差。但是个人素质通常是隐藏在冰山下面,不易发现与影响的方面。故而,企业经常在人才识别中会有一个苦恼:高潜质的人员是不是企业高绩效人才?高绩效人才是不是一定就是高潜质人才?在欧洲,每家公司的高潜员工比例可能连3%都不到。但是在中国,有一些企业高潜员工占比超出13%,有的甚至更高。依据怡安.翰威特的数据显示,高潜人员就是高绩效人员的比例达到90%,虽然看起来比例不错,但也意味着10%的高潜力人员可能会有绩效不达标。
众所周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他认为,技能、知识可以培养与提升,而个人的职业素质等冰山下的东西既不容易识别,也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依据企业的需求及人才供给的现状,如果我们仅通过技能与知识培育来提升人员的各种能力,则公司人才梯队建设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模型应该是:一是进行岗位识别,确认哪些岗位需要设立人才梯队。二是回顾公司的绩效评价系统,并识别出企业现有高绩效人才(这部分人员我们依据现有岗位定标适任人员,并将该类人员具备条件设定为梯队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其余人员我们可依据绩效和能力一一定位。三是确认公司年度经营规划设定,结合内外人力供给情况确认梯队人数及培育周期。四是依据公司现有资源,拟定潜力人才培育规划及考核标准。五是依据考核结果进行任用、淘汰。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做人才梯队建设时,须明白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需要梯队后备人才。只有核心岗位——对公司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且外部供给不足的岗位,才是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的重点岗位。所以,在岗位识别过程中我们要有几个原则:“由岗及人”,即岗位评估的对象是企业中客观存在的岗位,任职者只是岗位对标;岗位评估衡量的是岗位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绝对价值(岗位评价是根据预先设定的评估维度,对岗位的主要影响指标逐一进行测定、评比、估价,由此得出各个岗位的值,使岗位之间有对比的基础);岗位评价应先对岗位序列内进行评判,划分出不同的等级。
完成核心岗位识别之后,会把人员分成现任人员及梯队人员。其中对梯队人员的定义通常分两种:一是适任人员,只是由于企业现状暂时列入候补对象,一旦企业出现人员需求可以直接提拔使用;二是潜力人员,由于某种能力或素质的缺失,需要通过各种培育方式对技能或知识方面进行补强,由不适任变为适任,并经过考核认定后在适当时机进行提拔任用。
在民营企业中,绩效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适任的第一标准,而个人的潜力、知识、技能、职业素质是决定一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故应当把绩效情况与个人潜力等方面分别形成人才评估的两大坐标轴。同时,我们需要依据岗位进行定标,建立胜任力素质模型形成评估维度,开发评估模型。然后,依据近三年的绩效数据及个人潜力评价,把所有人“放入”九宫格或四象格中进行评估。在进行人员潜力评价时,可以通过两种模式来进行:一是以自评、部门评价、公司评价为基础初步提炼个人潜力评价结果;二是采用民主评议制及业务流关系,进行团体打分民主评议来进行。但在采用第二种模型时,需要有以下几个工作支持:
第一,明确的评价标准及评价培训,从而取得评价团队对评价标准的共识。
第二,评价团队成员不得低于11人(原则上是上级主管、隔级主管各一、业务上下游各三人,下级属员或是其他业务流人员共三人),评价团队成员必须与被评价者有紧密的业务联系。
第三,评价时有明确的数据统计方式及差异化数据的处理原则,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性。但是人员评价与定级不是一语定终身,月度计划、季度访谈、年度跟踪是不可或缺的,毕竟市场变化,客观条件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的用人标准需要进行修订。
在完成人员评价与定级后,更需要企业关注的是企业战略规划与岗位地图。在进行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有个假定条件,公司的岗位地图已经明确且可以保证人才梯队建设方案的实施。在笔者的实操过程中,每个核心岗位的梯队人员分三个层次:顺利接班(无须培训或只需一到两个月左右的跟进)、提升提拔(培育周期在一年以内)、储备培育(培育周期1至2年),每个层次正常一人(储备培育可以适当增加到两人)。
但要注意一点,即便他们的潜力和绩效都很高,考虑他所在的岗位以及他的职业发展线路,在未来的两年内他是否能有级别提升的可能,因为如果公司没有机会给他,又何必将他纳入人才梯队培养项目中去,还不如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进行留人。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有个要点:人才培育计划的制定与推行。笔者在从业过程中,常遇上企业的人才培育方案是“一案吃天下”,对于后备人才而言,最需要的是经验和知识。
如何对后备人才进行传帮带,在短期内实现顺利接班是人才接班是评估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成效的关键。笔者建议可采用以下方式:
第一,项目专家传帮带。参与一些重要的项目,或通过轮岗等方式进行培养。代理工作,提拔到更高职位上进行锻炼。如果采取轮岗对梯队人才进行培养,轮岗人员的职业发展、职位晋升等紧密相关,以防止轮岗成为流失。
第二,师带徒。师徒关系是中国最稳定的人际关系之一。通过师带徒,除了给员工带来稳定的技能提升以外,师徒之间人际圈的互融也会对梯队人才后续职业生涯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另外,师徒间的互动也有助于双方在角色认知互补,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对师徒双方的了解。但是,也要防止师徒关系变成山头团伙。
第三,培训与授课。通过他人的经验分享进行学习,常用方法是企业依据群体设立培训课程体系,通过案例、研讨会等方式来进行。但授课讲师需要在某一方面经验非常丰富,经过提炼和组织后,跟学习者进行分享。授课讲师的逻辑思维与引导能力决定了梯队人才能否在分享或研讨会中真正受益。
人才梯队的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基业长青,业务绩效的发展来源于企业组织现状与业务需求。在后续人才梯队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依据企业组织战略与业务变革对人才梯队策略进行更新和推进,并结合企业的现有人才策略实现内部人员供给的平衡。
作者单位(为福建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