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致敬70 年辉煌历史,展望新时代雄伟篇章——第二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综述

时间:2024-04-24

一、回首中国经济学70 年,展望新时代创新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辜胜阻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学70 年与当前创新经济学研究》的主旨演讲,总结了过去70 年中国经济学在理论研究和政策探索方面的重要成就,重点剖析了创新经济学的时代意义与当前实现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

辜胜阻表示,中国经济学70 年始终坚持在“中国化”和“国际化”中创造自己的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飞跃。这一时期,民营经济作为最大“增量改革”,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民企做出了“五六七八九”的重大贡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经济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GDP 年均增长9.5%,平均每8 年翻一番,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总结经济规律、服务经济发展的一门学科。过去70 年,中国经济学也不断繁荣发展,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发展、完善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形成了诸多优秀成果,并对经济政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70 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理论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中兼顾了“公平”与“效率”,按劳分配与要素参与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学70年发展始终坚持在“中国化”和“国际化”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理论和中国智慧;始终与中国国情、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和目标相协调;始终以问题为导向,为解决时代提出的任务而进行探索。

辜胜阻认为,无论是从创新发展理论演变还是实践经验来看,创新始终是一个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科学总结了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新境界,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与重要遵循。新发展理念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方面的科学内涵,其中创新居于首位。创新覆盖诸多领域,其中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最为重要的两大创新形式。当前中国发展模式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迫切需要以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技术进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过去70 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创新问题研究、创新经济学理论发展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和大批鲜活案例,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彰显时代使命的创新问题。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研究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要使命。非常有必要加强中国创新发展实践经验总结,吸收借鉴国内外创新经济研究成果,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国家发展战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辜胜阻强调,应对当前的新技术革命和外部经贸摩擦,实现以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一系列制度创新。当前,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席卷而来,而美国挑起的中美经贸摩擦和科技摩擦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面对日益加剧的科技竞争,中国应树立“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的长板思维,加快“非对称”赶超,超前布局科技前沿,提升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抢抓新技术革命的新机遇。他强调,十九届四中全会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境界,科技创新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之一。新时代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六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一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锁喉之痛。二是健全对基础科学研究稳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发挥高校源头创新作用,完善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三是建设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开展多类型融通创新,加强应用牵引,打造良性循环的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核心是创新链,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四是优化科技人才培育与激励机制,重点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创新文化基因。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并提,凸显了工匠精神对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如制造一颗芯片需要5 000 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作用。五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促进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没有金融创新支持,技术创新会出现“闭锁效应”;没有技术创新匹配的金融创新会成为“无米之炊”。六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推动全球创新治理。

二、回顾新中国70 年经济建设成就,共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同景集团董事长吴先红表示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同时,他认为要提振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治本”的措施在两方面:一是以法制化的形式真正落实好民营企业家的产权保护、人身安全保护,把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平等地位通过法律手段确定下来;二在稳定企业家信心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激发政府官员创造力和信心。此外,他提倡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领导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前院长杨瑞龙认为当前结构性因素加上周期性因素,中国经济增长下行态势仍将持续,但是基本风险可控,因为从中长期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要素还持续存在,新的增长要素十分丰富。对于保持经济稳定而言,他认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依然十分重要。对于国企改革而言,他认为,需要明确改革目标,塑造有效的改革动力机制。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崎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中国经济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中国当前就业率的稳定增长保证了经济的稳定,中国经济应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市场经济导向。他提到,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困境,除了自身原因,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深度参与和关联债务是重要的因素。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以中车70 年的长足发展为例,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向好。改革是个永恒的话题,需要解决环境问题、制度保障,这样企业的改革才能看到成效,有利于巩固企业改革的信心和积极性。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实施,聚焦市场化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此外,他希望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双方进行互动和培训交流,就经济和管理等企业实际面临的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探索实践。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强指出国企改革要处理好企业和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通过企业特有的文化符号与竞争力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活力,增强员工的动力。对于企业改革而言,其主要难点在于观念问题、环境问题和制度问题。企业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其次是增强员工动力、激发企业活力,最后要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保障。

奥园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郭梓宁基于集团业务转型与多元化发展的经历指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可以抵抗资金短缺冲击。国家出台利好政策,增强企业的信心,不断改革创新可以保证企业稳定成长。他认为企业发展要和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要重视党建,同时和院校多进行合作交流。

三、新中国70 年经济学理论探索与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表示,中国的经济学发展经历了学习、模仿和再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中国经济学形成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的发展路径。改革开放之后的四十年,经济学教育已形成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基础课程体系,体现了经济学学科的演进和发展。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认为,中国经济学最大的变化是科学性得到加强,但没有充分重视中国经济的重要现实问题。一是年轻学者对中国问题关注不足,造成形式上的科学性,但缺乏实质上的研究成果;二是国内学术期刊的论文质量参差不齐,论文筛选机制还不够完善,造成国内发表的文章受重视程度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长郑新业指出,中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问题是基础不牢。中国学者研究问题应该有自己的基本事实、基本关系、核心参数,而不能仅仅跟随国际主流期刊基调和借用其他国家的经济参数。他认为,经济学基本原理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同时也需要更多的量化研究作为支撑。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安同良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奇迹,召唤着中国经济学人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为内核,再兼收其他经济学科的一种范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学更应关注以物理和信息网络空间为载体的一体化研究。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宋敏指出,中国经济学如果没有中国特色,完全跟从于西方经济学的步骤,将很难做到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必须靠自己的经济学去挖掘,这是中国的优势。如何将传统的发展经济学融入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增长经济学框架之内,将中国推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包含其中,这构成了对发展经济学及中国的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挑战。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前院长孙祁祥表示,中国今天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根本原则。未来中国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要继续发展,一定要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学习西方的优秀成果,但是绝对不能脱离中国国情来进行研究。学者要研究真问题,真正研究事关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问题。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曹廷求表示,经济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体现出轻理论、轻思想、重方法、重技术的问题。他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最主要在于立德树人。他指出要建设国家领先、世界一流、相对有特色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四、新中国70 年经济学理论构建与政策实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强调,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理论创新。他认为,中国经济学的使命在于四点:其一,通过经济分析解释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其二,以问题为导向探求变局和破局的解决方案;其三,遵循真实世界的经济学逻辑;其四,探寻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发展与革新。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沈坤荣表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增长阶段,需要做好以下四个转变:第一,劳动力基础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第二,技术基础从跟随模仿为主转向追赶创新为主;第三,制度基础从自上而下的改革转向全面深化改革;第四,需求从更多依赖于全球价值链布局转向更多依托于国内市场。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郭爱君指出,理论经济学最重要的学科是政治经济学。新中国成立70 年,政治经济学实现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飞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充分吸收70 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内容上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矛盾论、制度论、过程论或者运行论、发展论、政策论。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认为,中国经济学要关注如何与时俱进、面向未来、转型升级的问题。他表示,经济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产业背景,当前中国经济学需要进行数字化及智能化升级。用数字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进行渗透、赋能,中国经济学会再次迎来繁荣的春天。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指出,要用主流经济学理论来对中国实践进行实证,从中国的发展中凝炼经验形成理论假说,甚至理论体系。他认为,要更好地在经济学研究中体现机器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方法。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提出有关经济学学科发展的问题与建议:第一,经济学是个大门类,但只设置了两个一级学科。第二,经济学热点较少,不够丰富,仅仅围绕着少数问题进行讨论。第三,中国理论经济学能否拿出使人信服的理由,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化于何处,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命题。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表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作为经济学院院长和经济学教师的使命永远不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做一名好老师,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他指出,经济学一定要关注更为普遍的现象,并对这些普遍现象进行大量、透彻的研究。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改革开放四十年正是在坚持了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实现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未来践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更要关注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五、新中国70 年经济学教学育人与学科发展

山西师范大学校长杨军指出,要注重对理论经济学变与不变这两个特征的把握:变指的是理论经济学的内容、性质和为国家服务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变化,以及国家对“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不变指的是中国特色理论经济学一定要强调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发展实践服务,为中国自己的体系和制度服务。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表示,科技的重要性要求重视经济学的机制研究,新时代仍然要强调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普及教育,特别是市场经济学的理论。他认为,70 年的经济学教育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始终要坚持一个真理、一个根本,即在经济学实际应用方面要能够真正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山东财经大学校长赵忠秀认为,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校,但所有学校都要注重学生的基本功培养。狭义地强调专业领域,对学生的发展未必有利,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口径较宽的培养条件。经济学的理论、教学、科研如何真正做到有影响、有实用性,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探讨了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交叉融合问题。他认为,学科交叉融合涉及多层次多角度,一是个体学习的领域不能太狭窄,二是要广泛吸收各学科所长,三是要在课题研究中进行学科交叉以获得对相应研究的启发,四是学校和学院要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平台。

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维国指出,理论经济学相对于应用经济学而言,在学科点、研究深度上并不是特别协调,尤其是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这两个非常重要的二级学科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他认为,学科建设与评估的重点应该是加强人才培养,且不仅是基于研究生教育,更应包含着本科生教育。同时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也需要大量投入。

山西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黄桂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他认为,传统西方经济学在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象时存在一定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更好地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现象。他认为,改革的目标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40 年来都是围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改革展开的。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张中祥认为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划分应该跟随时代做出重新调整。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不用太过宽泛,应与具体专业应用相结合,而课题研究要注重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本因素。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甘犁认为经济学科学生的优势在于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和市场经济理念,而其面临的挑战在于对金融科技和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掌握不足以及过分依赖数据分析从而忽视了对经济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总结。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许和连指出,统计学已从应用经济学科中单列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科建设要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维度进行,尤其要推动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和科学化,实现不同学校人才培养差异化评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可以将人口红利变成智力红利,面对信息革命,经济研究首先要从了解和认识所取得的数据开始。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用供求关系来分析经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指出经济学科的建设要跟随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发展的步伐,要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国民经济需求。人才培养要以兴趣为先,注重掌握分析方法。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斌开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首要要求是扎根中国大地,其次要有国际视野、能够产生国际影响,最后是要拥抱时代前沿,把时代的前沿跟经济学的教学、经济学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范英阐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本科教学中的创新举措。他们在本科教学阶段打破专业界限,强化了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在专业教学阶段形成了大数据+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方式,有效地适应了时代变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认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划分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要进行调整。他指出,对人才培养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新科技的发展对经济学的人才培养会产生深远影响,素质培养仍然是教育的根本。

六、新中国70 年经济学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地方发展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马红梅认为地方高校要明确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一个主要目标,结合当地研究特色和区域特色,做好研究。她认为,高校教师在地方挂职锻炼,要真正了解地区的发展特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必须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真正地服务社会。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孙景兵介绍了新疆大学在培养师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大团结方面的突出成果。他阐述了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服务地方发展的重点是围绕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凝聚学科方向,吸引人才。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齐鹰飞介绍了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改革。他指出,学院通过高端人才引进,获得全球顶尖成果,同时带动存量教师的积极性,以改革倒逼职称评审和薪酬制度,目前改革已初见成效。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杜凤莲认为地方大学要发挥相对比较优势,立足所在地的资源和特色,找到自己的生存点和立足点。内蒙古大学坚持融入主流,突出特色,通过与其他高校共享数据,建立了高效的合作,通过和蒙古国及俄罗斯的合作,发展地方特色。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振磊提出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三个要点。第一是打造人才培养高地,第二是打造高端智库平台,第三是做当地顶尖的咨询服务团队。他指出,地方高校成长的竞争力在于特色,必须在特色上下功夫。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世杰阐述了海南大学在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探索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他指出,海南大学经济学院围绕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实验区的主题,整合科研团队,进行跟踪调研,从自贸港和开放型经济两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杨国涛通过学生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间影响的研究经历,指出科学研究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政策制定提供准确有益的参考。

西华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罗航强调要在各类评估中重视服务地方发展的指标。他认为,在高校的学科评估、学位点评估和本科教学的审核性评估等各类评估中,不能忽略服务地方这一重要方面。当前仅用研究报告和横向课题对学科进行评价的机制不够合理。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梁双陆介绍了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在服务云南地方经济中的作用和人才培养的特点。他呼吁,学科建设要为地方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培养人才,尤其是要对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

七、新中国经济学70 年——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倡议书

在闭幕式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崔建华宣读了《新中国经济学70 年——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倡议书》。该倡议书在认真提炼演讲嘉宾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学教学育人与学科发展的四项倡议。

第一,认真贯彻和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尤其是关于高校育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重要观念和重点要求,牢牢把握教育方向和教育规律,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担当、更实的举措主动探索、率先探索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制度,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科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增加动能、奉献力量。

第二,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学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平台体系、实践体系,努力探索以价值引领、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等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学专业课程群,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动态纳入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要素,大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第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突出中国特色、紧盯世界水平,构建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全面梳理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经济理论贡献与实践经验,立足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前沿,以发展经济、满足人民需要为主线,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第四,积极推动中国大学经济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交流与合作领域,创新交流与合作形式,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事业团结协作、全面提升、共同繁荣。不断巩固和提升交流的范围和层次,合作的领域和内容,主动推动中国大学经济学科走向世界、迈向一流,开展国际高水平的对话合作、高质量的交流合作、高标准的互利互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