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基础设施投资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为什么目前很多国家都存在基础设施投资落后、供给不足的问题,难以复制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该文认为地方政府之所以拥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基础设施的超速发展,原因在于土地。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了高额的土地出让收入,“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另一方面,高额的土地出让收入也为地方政府对外举债提供了担保,使他们更有动机提高债务融资水平,广泛开展“土地金融”活动。“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大大扩张了地方基础设施的投资。论文主要聚焦于地方政府对两种土地融资方式的权衡选择,以及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文章构建的动态最优化理论模型结论表明,土地价格上涨得越快,地方政府就越倾向于使用土地抵押获得资金,反之则更倾向于直接出让土地。基于2008—2013 年地级市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以上结论。
该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理论模型和经验证据剖析了在土地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作为“理性人”的地方政府如何权衡具有一定替代关系的两种融资策略,并就如何改变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融资、规避土地价格波动带来的债务风险提出了政策建议。
论文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余靖雯、王敏,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郭凯明。
每当经济下行,中国都会出现农民工返乡的现象。由于中国农民工数量庞大,由此造成的农业就业的反周期性对中国总体就业的周期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该文首先借助计量统计工具刻画了中美就业以及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的周期属性,发现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不同,中国的农业就业具有明显的反周期性。农村劳动力的再配置并不特别,关键是量级,其对就业周期影响的放大可能是有很多摩擦在起作用,比如农民工在城市落户较难、在农村还拥有土地等大的制度背景。基于此,论文构建了考虑劳动力市场摩擦的农业和非农两部门模型,该模型很好地拟合了中国就业的周期特征。文章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限制、剩余劳动力的分配方式共同解释了中国就业市场的周期特征:农业部门就业的反周期性和总就业的弱周期性。研究表明,农村对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作用能够平抑总就业的波动。农村土地制度基本稳定对于中国就业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从研究主题上,是国内外较早的讨论中国就业周期属性的文章;其次从理论贡献上,在建模时考虑了劳动市场摩擦,尤其是首次将Lewis(1956)关于剩余劳动力分配方式的关键洞见引入新古典两部门模型中进行分析。
论文作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赵波,嘉实财富管理有限公司 谭华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