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焦“一区五城”建设 着力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时间:2024-04-24

何友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开启了现代化新征程,描绘了宏伟蓝图,提供了行动指南。重庆市巴南区坚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川渝两省市工作部署,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聚焦“一区五城”建设,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与成都市温江区跨区域合作,推动两地协同发展,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作为、作出示范。

一、找准定位,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巴南区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区位优势独特,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是重庆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上,又属于“主干”“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和重庆南向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是重庆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重庆南彭公路物流基地成功纳入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核心节点和东盟跨境公路班车起点;重庆国际生物城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巴南区与温江区同属国家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在区位条件、产业选择、生态底蕴、宜居品质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之处。2020年5月,两区聚焦同为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战略机遇,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合作协议,在产业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优势资源联动、社会事业合作、人才互动交流等五大方面开展长期合作,坚持取长补短、同频共振、抱团发展,切实把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 高站位推进构成一套工作体系

机制是推进工作的先决保障。巴南区建立了“1+7”领导决策体系,成立以区委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区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7个由分管区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形成区委、区政府抓总,分管常务副区长统筹,发改部门牵头,各责任单位具体抓细的四级工作推进机制,全面统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各项工作,定期研究调度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区委第十三届十次全会出台的《关于全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明确了总体思路、具体路径、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对标对表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区委第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与温江区在生物医药、城乡融合等重点领域的合作。

(二) 高质量编制形成一批重大成果

巴南区深入贯彻***总书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区级领导带头深入一线开展集中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30余篇,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言献策。高标准编制巴南区“十四五”规划并做好与全市“十四五”规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衔接,开展《“十四五”巴南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等30项专项规划编制,加强向上沟通衔接,积极策划储备项目,在重大基础设施、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策划项目争取纳入全市及国家规划,以重大研究成果更好引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三) 高起点谋划达成一批合作事项

巴南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方位多领域推动与温江区战略合作。区党政领导带队赴温江区考察调研交流50余次,平均每周“握手”一次。2020年以来,在政府战略合作指引下,两地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业园区等50余个单位签订各类专项协议49份,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招商引资、群团服务等各个领域。结合实际,两区联合出台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度合作46项任务清单并建立工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和年度目标任务,务实推动相关合作事项落地落实。共同提出“双向赋能、合作共赢”交流名片,联合编印《巴南·温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手册》。创新谋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南·温江)数字农业科技园、种苗科技园,共建动物实验基地、主题公园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65亿元,巴南·温江数字农业科技园和种苗科技园2个项目在第三届西洽会上成功签约。两区的经验做法被川渝两省市“双城办”刊稿50多条,2021年刊稿26条,居全市第五,作为唯一一个非毗邻区县在全市通报表扬。

二、真抓实干,务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布局落地

坚持以重大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川渝通道。积极争取渝赤叙高速起点成功布局巴南,连接渝南大道D段,进一步畅通出渝出川通道;成功争取渝万高铁在重庆国际生物城设站、渝昆高铁联络线接续铁路樞纽东环线南彭站,有效补齐铁路短板,助推全区加快融入重庆市“米”字形高铁网。积极争取将云篆山隧道、佛耳岩长江大桥等重大项目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项目库加快实施。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提速建设中,已完成投资1亿元;国际生物城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合作共建的成渝药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开展方案设计,计划2021年10月启动建设;巴温主题公园已开工建设,奶姆山公园一期采购温江苗木并完成栽植,正在筹划设立温江文化展区。

(二)优势资源联盟初步形成

坚持以产业协同带动市场主体融合发展。2020年,两区政府牵线搭桥,推动川渝20余家花卉企业组建成渝花木产业化联合体,以成都花木交易所(西部地区唯一)为平台,促进川渝花木产业一体化发展。2021年6月,巴南区与成都市高新区、温江区等6区(市)签订《成渝生物医药产业党建联盟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布一批机会清单,集中释放产业合作项目资源,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与成都医学城抱团发展,合力共筑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以公路口岸、跨境公路班车为平台,促进川渝商贸互通、物流资源共享。2020年以来,重庆跨境公路班车累计为成都相关企业发车100余车次,货值约5000万元。2021年3月,巴南区东盟班车成功首发温江花木2柜次至新加坡,推动温江花木走向东南亚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借力两地招商平台,相互推介招商资源和招商项目,开展联合招商活动近20次。巴南区先后引进攀钢集团、朗基尚善科技集团、新绿色药业、德康农牧科技等川籍企业项目,合同投资超过300亿元。

(三)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突破

巴南区与温江区同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战略合作驱动下,通过智力、项目、平台的相互赋能,推动两地农业科技化、数字化、项目化、平台化发展,全力构建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借鉴温江区先进经验,编制完善了《巴南区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联合成都现代农业产研院、川大、川农等科研机构及高校开展农业产业接二连三项目策划研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方案研究系列课题研究并成功结题,共同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在体制机制、政策举措方面可操作、有突破的具体路径。通过政府搭桥、企业联手,共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南·温江)数字农业科技园和种苗科技园项目。2021年7月,总投资1亿元的CNG农业(重庆)公链项目签约落户数字农业科技园。依托两地优势资源,相互借鉴、互为渗入、互相支持,合力打造非毗邻地区合作样板。

(四)多领域合作成效显著

一是高质量打造专业活动论坛。联合举办“星五沙龙·川渝民建企业家走进巴南”、2020重庆英才大会首届重庆生物医药高峰湖人才论坛暨巴南-温江生物医药协作峰会系列高品质高规格论坛,不断深化川渝人才、项目合作。联合打造的巴南·温江主题馆在第三届西洽会成功参展,是全市唯一一个区域合作展馆。

二是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合作。2020年以来,联合举办文旅活动、体育赛事等系列活动近20场次,开办专题研修班10余个。11所中小学、8所医疗机构“一对一”结对发展,30余名干部、教师互派研修。互建高层次人才工作联络站,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专家委员会吸纳温江区7名专家。以就业创业活动带动两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岗位万余个。

三是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在税务、医保、政务、养老、工伤、司法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达成共识,开展跨区服务、异地结算、互认互办、双城互助、联防联控。网上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2000余件,全区11家医疗机构纳入云贵川藏渝五省市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成功发放首张“川渝通办”营业执照,联合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工作,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圈。

三、完善举措,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巴南区将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及两省市联合实施方案,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新作为、取得新进展。

(一)继续抓好经济建设,更好更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是高标准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聚焦乡村振兴,以科技创新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空间。运用科技手段促进农文旅、产加销一体化,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攻克一批食品深加工、精加工技术,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用好互联网,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让特色农产品销得更多、卖得更好。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是高水平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用好高新区拓展区政策,强化前沿研究、临床试验、创新服务、产业化扶持、新产品引进等政策支持,努力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用好“五方合作机制”,与上海、武汉、泰州、杭州等地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生物产业联盟”,形成一体化合作创新模式。不断完善创新体系,与上海交大、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苏州大学等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全链条创新体系。

三是高质量建设南部新城。把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南部新城的发展方向、功能布局、重点产业中,培育发展新“引擎”,力争与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形成“三轮驱动、两翼齐飞”新格局。依托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加速互联网、大数据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完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市政道路、城市环境、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打造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空间。

四是高要求建设重庆高职城。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计划,大力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培养更多高素质科创人才,成为产教融合、科教联动、富有创新创业活力的新城。充分发挥高职高校作用,加快优势学科与重点产业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基地。

五是高效率建设大江科创城。加快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研究院,推进高端装备制造协同创新,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生态圈。加快聚集高端创新资源,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围绕产业链加快布局创新链。加快园区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传统企业升级步伐,强化智能制造推广运用,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六是高起点建设惠民智慧总部新城。适度超前规划,开展智慧城市规划研究,建设总部经济城、智慧数字城、科技创新城、生态宜居城。着力引进高新技术、高端智造、特色总部经济等企业,对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创领域,有计划地开展前瞻布局,增强创新资源聚集能力。统筹交通、供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创新和资源聚集提供“硬件”支撑。

(二)持续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与温江区战略合作走深走实

一是协同推进健康产业发展。抢抓成渝生物医药产业被纳入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机遇,继续深化重庆国际生物城和成都医学城产业联盟,共同融入长江经济带生物医药产业链,实现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营建理念互通、招商信息共享、功能平台共用,协力争创全国医研产融合的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以健康产业的集群成势助力成渝地区形成西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二是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依托双方高校院所和创新平台优势,大力实施“大数据/AI”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探索和深化“高校创智之脑+政府引导之手和企业市场之手”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科技人才、创新成果与主导产业深度对接,积极催生新业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全面提升两地的科技创新指数。同时,积极融入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联合争取和布局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构建覆盖技术、产业、服务等多圈层的创新生态圈,努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增长极增添强有力的动力源。

三是协同推进对外开放合作。主动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巴南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公路物流基地、温江区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等口岸和平台优势,着力在跨国企业招引、生物医药保税研发和离岸创新创业、跨境电商物流、花卉苗木出口、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高端,全面提升两地开放能力和位势,努力把两地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四是协同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坚持城为民建、市为民享,以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宜业宜居山水城市为引领,示范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互学互鉴绿色城市设计、生态化园区建设、公园绿道打造、滨水空间营造、消费场景植入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持续推进城市营城理念、发展方式、建管模式变革,着力塑造“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宜居公园城市形态,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努力为成渝地区打造人城境业和谐共生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提供“范本”。

五是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契机,以促进农商文旅体养融合发展为方向,继续深化“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改革试验任务,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改革措施,并上升为全国性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

作者: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