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瞿容 谭敏
一、新时代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企业家精神是伴随着大机器大工业时代企业家的出现而出现的社会文化基因,是支撑企业和企业家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韦伯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是敬业精神,扎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企业家要学会在高风险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树立忧患意识从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熊比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是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精神的滋养,企业和企业家都将消失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中。诺斯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是合作精神,在现代化的商业体系结构中,企业内部和外部无不包含着紧密的合作关系[1],只有彼此信任、相互合作才可以赢得更大的发展平台。同时,冒险精神、契约精神、奉献精神、学习精神、诚信精神等都是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素质[2],其中,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在机会稍纵即逝的经济环境中,看似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创意或者想法也许可以在生死关头力挽狂澜,扭转企业的发展命运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提出与践行,催生了一大批创新创业实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例如,创客咖啡、创业工作坊、众创空间等不仅是社会创客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窗口,也是践行和传播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策源地。同时,企业家精神的弘扬与传播也在不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新的时代潮流中,我国在继承传统企业家精神优秀基因,吸收国外企业家精神先进内容,结合新时代发展对企业家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与时俱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3],从“根脉”“魂魄”“神韵”三个维度构成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实践的生力军,高校要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提供的重要机遇,运用多种方式来培育大学生企业家精神,让高校成为创新创业人才输出的主要基地,成为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和传承的重要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在企业家精神的引导与涵养中逐渐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企业家精神也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内容除了企业家精神的“根脉”“魂魄”“神韵”之外,还包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进精神,敢于尝试、直面失败的试错精神,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团队协作、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等,这些品格和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从而永葆活力。
二、新时代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主要路径
随着创新2.0时代和工业4.0时代的到来,高校要因势利导,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符合时代要求与学生发展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实践活动。
(一)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程”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实效性。高校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内容可以与高校开展的思政理论课程与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寻找到三者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共同之处,特别注重与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结合。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精神不仅仅与每一位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相关,同时企业家精神也是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重要内容,没有企业家精神的滋养和激励,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缺少“精神之钙”。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养除了利用以上两种理论课程来进行教育之外,还可以结合不同学科背景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来进行教育,特别是那些与市场联系密切的专业、例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以企业家精神为向导,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养除了需要以理论课程教学为载体的“第一课程”来增强大学生对企业家精神的感性认知之外,还需要积极开发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来外化大学生对企业家精神的理性认同[4],从而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高校可以利用目前盛行的高校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创客咖啡等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来让企业家精神教育从理论教学落实到具体探索中,这些创新创业实践载体是大学生在企业家精神的指引之下,拓展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也会自发形成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创新创业经验和特质,也在不断丰富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构建具有开放新和包容性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体系。同时,高校还举办多种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校园活动,例如开展企业家成长专业培训活动、初创企业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演讲、征文等活动,这些形式不一的活动可以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开展“线下+线上”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趣味性。“互联网+”时代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创新2.0时代的产物,“互联网+”的出现给社会资源配置、信息传播、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5]。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除了要坚守传统的教学阵地和教学方式之外,还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新平台、新载体、新途径来开展企业家精神培育活动。第一,高校要结合“互联网+教学内容”的方式来设定企业家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高校要积极利用各种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供的良好契机来研究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和比较关注的内容,然后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总结,设定符合大学生實际需要、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企业家精神的内容结构。
第二,高校要利用“互联网+教学方式”的途径来拓展教育新视野。在传统源等都是一种单向输出或输入的方式,受到人员、时间、空间、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束缚非常大,从而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的载体、平台、边界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高校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例如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各种社交软件来创新教育内容[6],及时实现与大学生跨时空的互动交流,实现传统单向教学模式到多向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和运用,使教学方式变得多样化,例如基于学生个性化定制的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都是学生在“线上”平台中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及时反馈,高校教师要根据大学生感兴趣的点及时追踪跟进,在无边界的培养方式中实现全程育人。
第三,高校要利用“互联网+监管”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拓展了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新内容,形成了开放、互通、共享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实现了从大一统教学到个性化教学的转变,大学生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但是庞大冗杂的信息、开放自由的环境也给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提供了负面信息传播和宣泄的场所,高校要实时对互联网中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筛选与甄别,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形态,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三)创新“校内+校外”的教学方式,强化教学资源共享。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高校利用本校的师资力量开展的各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单一的一种课堂、一种模式、一所学校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顺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教学方式,在提供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对企业家精神的认知与实践。
第一,实行“一校+多校”联动教育。高校在开展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和挖掘本校的教学资源之外,还应该以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实现周边高校之间的联动教育。例如,成立高校共同教育体,在集合各大高校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联合开发相应的课程教育体系、设定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建立统一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网络体系,让大学生以选修课的方式进入网站平台中,通过在线课堂、视频资料、网络讲座等方式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资料查阅、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开放式服务平台[7],在增加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和延伸教育课堂,从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二,实现“高校+社会”协同教育。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除了需要高校发挥主体作用之外,还需要吸收和利用社会其他途径来共同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目前创新创业浪潮在全社会范围内猛烈激荡,各种创新创业服务组织的出现为社会创客践行“大众创业、万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是实现培育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路径,高校可以联合社会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以实践为主的方式来实现大学生对企业家精神从内在价值认同向外在行动的转化。同时,浓郁的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也可以为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8],特别是社会大众传媒的引导和宣传,社会中关于创新创业正能量、主旋律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视频、报纸、杂志等都是培育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载体。
(四)探索“教学+产业”的培养方式,注重教学成果转化。高校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将创意通过各种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成功培育,最终能够走上市场实现商业价值的转化。大学生在企业家精神鼓励下所孵化出来的创新创业项目要想顺利入市,还必须实现高校和地方产业的全方位对接。
第一,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让大学生企业家精神从理论落实到实践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技术、资金等优势融合共生发展的重要路径。高校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与企业深入对接,找到二者的合作契机,不断创新二者协同培养模式和机制。高校要以企业的现实发展需要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逐步培养大学生成长为企业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等素质,企业也可以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在企业的研发、管理、生产、销售等具体实践中提升大学生对企业家精神内涵与要求的具体感知和体验,进一步深化对企业家精神的认同,提升对企业家精神的运用能力。
第二,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传统的企业家精神培养更多只停留在企业家精神是什么的培养层面,并且没有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领和产业行业的市场导向作用。要想真正实现企业家精神从精神动力转化为行动自觉,高校还必须把大学生企业家的培养、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培育、与地方优势与特色产业的对接等环节统筹兼顾,把大学生关于企业家精神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校、政府和企业“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的模式[9],从而培养具有新时代企业家能力、情怀、情感的大学生在增强自身本领的同时也为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地方经济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2018年度制度创新项目《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发展长效机制研究》(编号cstc2018jsyj-zdcx0230)和重慶师范大学2018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发展困境及改进对策》(编号YKC180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白少君,崔萌筱,耿紫珍.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研究文献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3):178-182.
[2]林海平.试论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国际化[J].科技管理研究,2008(04):144-14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9/25/content_5227473.htm.
[4]魏培徵,马化祥,马莉萍.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99-102.
[5]滕苏苏.“互联网+”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上”审视[J].教育评论,2017(04):98-101.
[6]娄晓敏.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06):136-139.
[7]金绪泽,魏冉.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06):152-155.
[8]曹献飞.众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29):188-190.
[9]孙云龙,刘万兆.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基于企业家精神培养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87-89.
作 者:瞿 容,重庆师范大学历社学院讲师
谭 敏,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
责任编辑:胡 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