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摘要]我国正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举措,以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为探究创业行为驱动因素,剖析不同创业模式的生成机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从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能力需要提出相关假设,解析企业家创业行为驱动机制,并比较分析创业模式驱动机制的异质性特征。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创业行为受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能力需要驱动机制的作用,其中经济自主需要及价值实现需要的影响最为显著。(2)创业驱动机制的结构差异会生成不同的创业模式,即当自主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会生成生存推动型创业模式;当归属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会生成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当能力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会生成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政府应实施异质性创业政策,以促进创新创业。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驱动机制;创业模式;生成机制
一、 引言
创业是缓和就业压力、推进创新活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继“双创”战略举措提出后,***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的规划1,旨在推动创新创业,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伴随创新创业政策的出台,我国国民的创业热情高涨,创业活动处于活跃状态。2020年我国新增注册市场主体2735.4万家,同比增长12.8%,平均每天新增约7.5万家。2019—2020年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报告数据表明,我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为8.7%,高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成年人口的创业倾向比例高达17.3%。
随着国民创业倾向意愿的增强,我国的创业活动主体愈加多样,涌现出多元化的创业模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个体的创业驱动机制,解析驱动个体实施创业行为的因素,并解析异质性创业模式的生成机制,以帮助政府根据创业模式特征制定异质性的创业政策。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初步探讨了创业因素来源[1],也有研究结合创业实践零散地提出了创业模式的类型,但并未深入探讨创业行为的驱动机制与创业模式的生成机制。具体而言,关于创业因素方面,国外学者主要从内外部环境视角将创业因素分为外部激励、内部激励、独立自主、家庭保障[2]。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曾照英和王重鸣[3]从创业目标角度提出事业成就型和生存需求型创业因素;而颜春晓则聚焦于激励理论,从企业家特质出发,认为创业因素包括保障因素和成就因素[4]。
现有研究对创业驱动因素的研究主要探讨了经济等外部直接因素,忽视了内在因素的影响,尤其缺乏对内在需求因素的研究,更未深入研讨上述因素对创业行为的驱动机制。仅初步从创业动机视角将创业模式区分为生存推动型、机会拉动型、创新驱动型[5],但上述分类并未结合创业因素,深入研讨各种创业模式的异质性驱动机制。
本文将基于前人研究,借助自我决定理论,从内在需求视角探寻个体创业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而解析创业驱动机制,并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讨生存推动型、机会拉动型、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的驱动机制的异质性特征,解析不同创业模式的生成机制,旨在为我国个体的创业行为决策及我国创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2. 创业驱动机制的解析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个体内部需求的满足能激发稳定的内部动力源,从而驱使行为的产生[6]。由此指出,个体具有自主、归属、能力三类需要,且其需求层次依次升高,成为创业行为的驱动力。鉴于此,本文从三类需要出发探讨创业行为,首先提出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能力需要三类驱动机制,并探寻其驱动机制的构成,进而提出研究假设,解析创业驱动机制。
(1)自主需要驱动机制
自主需要指个体在充分认知自身需要及周围环境信息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决定行为活动的需要[7]。鉴于个体面临的环境主要为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故而其自主需要体现为经济自主需要和工作自主需要。
经济自主需要指个体创造财富以降低经济约束,并且期待更多财富的积累以实现财富自由的需求。首先,经济自主会激发个体对财富的占有欲,进而推动其产生创造财富的愿望,从而驱动其产生创业意愿。通常,个体的经济自主诉求越高,越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越可能选择创业来满足这一动机[8]。尤其对于以脱离贫困为首要目标的生存型创业者来说,对经济自主的需求更高,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创造更多的财富[9]。其次,经济自主还意味着财富自由,不仅可实现个体的自主消费动机,而且能满足其旅游、休闲、投资等行为的需要,从而激励个体产生较强烈的创业积极性。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经济自主需要越强的个体越有可能创业。
工作自主需要指个体在所处组织环境中获取自主权的需要,诸如职业自主规划权、工作决策自主权等。首先,个体对工作自主的追求会推动个体自主规划职业,进而激发个体的创业意愿,诱发其创业倾向[10],从而驱使其实施具有自主导向的创业行为[11]。其次,工作自主需要会驱动个体更注重工作决策的自主,自主探索创业机会,发挥创业潜能。在受雇佣的情况下,个体受上级或同事团队决策的制衡,致使很多工作无法自主决定,以致其决策自由度较低;故而,个体会倾向于摆脱就业的束缚,积极开展具有自我雇佣特点的创业行为,即自主选择并决定工作方式、时间安排、工作节奏等[12]。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工作自主需要越强的个体越有可能创业。
(2)归属需要驱动机制
歸属需要指个体期望获得社会网络关系的理解和支持的需求[7],是个体对社会网络支持所带来的安全感及稳定感的追求,主要来源于关系网络与社会认可。
关系网络需要指个体构建人际关系网的需求。个体对关系网络的诉求能够驱动其主动构建人际关系网,进而形成商业信息资源链;并促使个体借助广阔的信息交流边界主动开发嵌入于网络中的商业机会。与就业形成的关系网络相比,创业会推动个体积极扩展社会网络关系,驱动其重视社会网络关系的边界和紧密度。这不仅可以增强个体与团队成员的信任关系,还能促进个体在创业过程中接触更多的合作关系网络、客户关系网络、政治关联网络等[13],增强个体与各网络的情感联系,以获得更多创业资源。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关系网络需要越强的个体越有可能创业。
社会认可需要指个体期望获得社会尊重或认同的需要。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会趋于追求社会认可。通常,当个体具有较高社会尊重和认可诉求,并且对自身创业能力的感知度较高時,会积极识别外部的创业环境,进而积极主动地搜索市场机会[14],组建创业团队。据统计,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比例由65.94%增长到70.3%,且创业倾向比例由19.52%增长到21.30%。由此,本文提出假设4。
假设4:社会认可需要越强的个体越有可能创业。
(3)能力需要驱动机制
能力需要指个体在所从事的行为活动中提升自我能力、实现能力价值,从而获得成就的需要[8],主要包括能力提升需要和价值实现需要。
能力提升需要指个体挑战自我并提升自我能力的需要。首先,能力提升需要会激发个体产生挑战自我的心理,从而提升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驱动其产生创业意愿[15]。创业的内在目标即为挑战自我[11],这种目标的设定会诱发个体产生活跃的思维,并发挥其创造能力,从而积极开发新产品或开辟新市场。其次,能力提升需要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发挥潜在的创业技能,伴随创业过程的发展,创业者的能力会不断提升[16]。尤其是在创业之初,由于创业资源匮乏、创业团队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创业者不仅扮演着管理者角色,可能还需担任技术员、业务员等执行层面的工作。故而,创业者能够在创业实践中提高其创业胜任力,诸如心理胜任力、认知胜任力、职能胜任力、社会胜任力等[17]。由此,本文提出假设5。
假设5:能力提升需要越强的个体越有可能创业。
价值实现需要指个体实现自我和获得成就感的需求。首先,价值实现需要能够诱发个体为证明自己而产生创业热情和毅力,同时提升对创业机会及创业技能的感知。价值实现需要越强烈的个体感知商机的敏锐性也越强,并会依靠先前的行业经验更有效地识别开发机会[18],整合创业所需资源,以便更迅速地开展创业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其次,价值实现需要较高的个体,其成就需求较为明显,同时具有较高的创业自信和风险承担能力,更倾向于从事具有先动性、冒险性、创新性的创业行为。由此提出假设6。
假设6:价值实现需要越强的个体越有可能创业。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可知,创业驱动机制由自主需要驱动机制、归属需要驱动机制、能力需要驱动机制共同构成。其中,自主需要驱动机制反映企业家受经济及工作的影响而实施自主创业行为,是个体保障生活的基础需要;归属需要驱动机制反映企业家受社会价值的影响而采取创业行为,是个体构建关系网络及获得社会认同的较高层次需要;能力需要驱动机制反映企业家为追求能力提升和价值实现而实施创业行为,是个体在满足自主和归属需要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需要。因此,本文根据需要的结构层次关系,构建了企业家创业驱动机制的金字塔模型(图1)。
在金字塔模型中,3类需要的结构关系为:当个体较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会产生更高层次需要[19],从而驱动机制变化。具体而言,个体自主需要的满足有助于企业家保障基本生活,进而引发企业家寻求稳定的社会关系,从而引发更高层次归属需要驱动机制的作用。归属需要的满足有助于企业家形成创业资源链,激发创业自我效能,进而诱发其对能力需要的追求,形成以能力需要为主导驱动机制的创业行为。能力需要的满足有助于提升企业家的创业胜任力,实现自身能力价值,是企业家实施创业行为的高层次目标。
3. 异质性创业模式生成机制的解析
创业驱动机制结构的差异会产生异质性的创业模式。由此,本文进一步探讨生存推动型、机会拉动型、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的驱动机制差异,进而解析异质性创业模式生成机制。
(1)生存推动型创业模式生成机制
生存推动型创业指的是个体对现有就业状态存在不满或暂无其他就业选择而被迫创业的行为。该类创业者呈现经济匮乏、工作被动性的特征,主要受自主需要驱动。当个体在职业生涯中面临较大工作压力和经济约束时,其自主需要较强烈,往往选择创业来创造并积累物质财富以解决生存压力[20]。通常该类创业者属于初次创业者,往往存在创业经验不足、资源信息渠道狭窄等问题,在面临生存压力时,个体主要受自主需要驱动,追求经济自主及工作自主,表现为生存推动型创业模式。
假设7:自主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创业者会更偏向于选择生存推动型创业模式。
(2)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生成机制
机会拉动型创业源于个体对机会的把控,指个体感知到商业机会并主动开发机会的创业活动[5]。该类创业者善于主动挖掘市场环境的潜在商机,注重从关系网络中搜寻机会,主要受归属需要的主导驱动。该类个体通常拥有较稳定的经济基础,或具有在熟悉或擅长的领域工作多年的经历,已积累丰富的关系资源,因而倾向开发已拥有的创业资源,敏锐捕捉商机[21],主动开发新市场机会,其创业活动表现为典型的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
假设8:归属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创业者会更偏向于选择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
(3)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生成机制
创新驱动型创业指创业者开创新兴技术或推动新商业模式的变革,进而促进产业新业态形成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创业活动[6]。该类创业者具有较强的知识探索能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追求创新变革,主要受能力需要的主导驱动。该类个体创造机会、组建团队和开创新兴市场的能力较强,因而倾向于采取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
假设9:能力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创业者会更偏向于选择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
综上所述,不同驱动机制所生成的三种创业模式及其创业行为特征差异(表1)。
三、 研究设计
1. 变量测量
借鉴曾照英及黄永春等相关研究中的量表[3,5],并邀请部分代表性创业者修改量表,由此设计出企业家创业驱动因素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个体基本特征、是否实施或参与创业行为,以及创业驱动因素、创业模式选择等模块;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计分,“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比较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表示1—5分,具体测量指标如下:
因变量:创业行为。1代表已实施创业行为,即个体参与新企业的创建;0代表未实施创业行为,即个体从未参与新企业的创建。
自变量:创业驱动因素。借鉴Campion[22]等的研究,从6个题项测量自主需要;借鉴Santos[23]等的研究,從6个题项测度归属需要;参考高日光[24]的研究,从6个题项测量能力需要。
控制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学历作为控制变量。其中,性别为定类变量,年龄依照GEM的划分标准,即18~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岁以上,学历包括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博士。
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调研对象主要针对南京、苏州、常州、无锡等地的创业园区,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设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与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研究数据主要采用2021年1—3月期间发放的问卷调查方式获得,具体包括实地访谈和发放网络问卷等形式。此次问卷共发放572份,回收517份,其中有效问卷42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5.0%。
四、 实证分析
1.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问卷各题项进行信度检验。若Cronbach’ α大于0.6,则说明信度可接受,大于0.7说明信度良好。通过表2的信度检验系数可知,变量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处于0.700和0.903之间,且所有数据样本的Cronbach’ α达到0.935,表明量表的信度水平较高。本文研究变量的因子载荷数基本都在0.6以上,且KMO的检验值为0.804,球形检验的p值小于0.01,因此问卷设计的信效度水平较好。
2.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为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各变量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和标准差分布较为合理,符合本研究设计。其中,工作自主、能力提升和价值实现需要的均值均在3.7以上。这反映了我国企业家越来越注重工作自主和自我能力的实现。从统计结果看,我国从事创业活动的个体大多为本科学历、年龄在34~44岁,且具有多次创业经历的男性。
3. 创业驱动机制的实证分析
为研究创业驱动机制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且考虑到被解释变量二值离散的分布,本文采用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进行分析,以提供更为稳健的结论。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模型1a、2a为控制变量和创业与否的回归结果;模型1b、2b为驱动机制的回归分析结果。
Logit和Probit回归分析的结果均显示,经济自主、工作自主、社会认可、能力提升、价值实现需要对创业行为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且均在10%水平以上显著,这说明上述驱动因素能够激发个体的创业行为,验证了前文的假设。深入分析可知,经济自主需要及价值实现需要对创业行为的显著性较强,且作用系数较高。社会认可需要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正相关且显著度较高,这是因为社会认可需要能够激发个体的创业技能,促进个体开发创业机会,而关系网络需要对创业行为正相关,但不显著。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个体创业主要出于经济自主因素,而关系网络的驱动机制目前尚未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受“学而优则仕”理念的影响,以及我国医疗、养老等社保体制的影响,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公务员、国企或科研院所等体制内工作。这也导致了我国的创新人才、创新载体等创新要素仍聚集于政府与科研院所,而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仍待强化。
分析结果表明:(1)男性更易实施创业行为。一方面男性更具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思维,更易实施创业;另一方面调研对象大部分为科技型企业创业者,技术性较强,男性偏多。(2)年龄与创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年龄的平方与创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年龄分布与创业行为呈现倒“U”型关系,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创业行为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在24岁以前,个体具备的创业能力及资源偏弱,其创业信心不足。但随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创业能力和资源优势逐渐显现,其创业倾向会增强。但在44岁之后,个体对风险的态度越来越敏感,且创业的机会成本也越来越高,故而倾向于规避创业风险。(3)学历与创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硕士以上的高学历群体在学术能力方面的投入更大,更愿意进入学术界、科研界等领域,以获取稳定收入,故而创业概率较小;而硕士以下的群体面临的创业机会成本较低,创业几率更大。
4. 创业模式生成机制的实证分析
为深入分析生存推动型、机会拉动型、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的异质性驱动机制,本文将比较三类创业模式创业驱动机制的异质性特征。为区分三类创业模式,调研中设计了测量题项。表5为样本选择不同创业模式的统计结果,其中生存推动型占比19%,机会拉动型则占比47%,创新驱动型占比34%。
表6为Tukey post-hoc comparisons和ANOVA检验结果,其中左列为三类创业模式比较的ANOVA检验结果,中间列为组均值和标准差,右列为Tukey检验结果,表示创业模式组间比较的平均差异。
(1)生存推动型创业模式
由表6可知,生存推动型创业模式主要受自主需要驱动机制作用,即该类创业者期望获取更大程度的自主性,提升工作决策的自主性,并期望增加物质财富,以维持生活所需。与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相比,生存型创业者受自主需要驱动更显著。这说明生存型创业者更注重财富的积累,对经济收益的需求较强烈。
(2)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
根据表,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主要受归属需要驱动机制作用,且与生存型创业相比,归属需要对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的影响更大。这是因为机会型创业者善于构建社会网络关系,并且能敏捷开发社会网络所蕴含的创业机会;与此同时他们更关注社会认可,认为创业行为是一种具有职业声望,能够满足社会认可的需求。与创新型创业模式相比,机会型创业者更显著地受自主需要的驱动。这是因为,机会型创业者在主要关注归属需要的同时,亦关注自主性需求,即期望通过开发创业机会谋取经济自主和工作自主,以满足其自主需求。
(3)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
表6数据显示,创新驱动型创业者主要受能力需要驱动机制作用,且与生存型和机会型创业者相比,能力需要对创新驱动型创业者的影响更显著。这是由于,创新型创业者对能力的诉求较强,认为创业不仅能够帮助其实现技术的突破,还有助于其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创新型创业者也受归属需要驱动机制影响,他们认为技术性的创新创业能推动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能够增进社会福利,进而赢得社会认可与赞誉。
五、 研究结论、启示与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从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能力需要三维度,探究了企业家创业的驱动机制,解析了异质性创业模式的生成机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自主需要、工作自主需要、社会认可需要、能力提升需要和价值实现需要对创业行为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可以激发个体的创业信心,是个体实施创业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其中,经济自主需要及价值实现需要对创业行为的影响较大且较为显著,而关系网络需要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其次,实证分析表明,不同创业模式的生成机制存在异质性特征。创业驱动机制的结构差异会生成不同的创业模式,即当自主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创业者会选择生存推动型创业模式;当归属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创业者会选择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当能力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创业者会选择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
2. 研究启示
基于异质性创业模式生成机制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可知,创业驱动力的结构差异决定企业家创业模式类型。随着企业家创业实践的推进,其创业能力不断提升,进而促使其驱动机制结构进一步变化,从而影响其创业模式的演化。
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创业能力提升—驱动机制变革—创业模式演化”的轨迹,进一步探讨异质性创业模式的演化机制,如图2所示。生存推动型企业家创业驱动机制结构形态呈金字塔形,即自主需要驱动机制较强、归属和能力需要驱动机制较弱,他们通过开展创业活动,积累财富以满足其生存需求;同时扩大商业关系网络,突破自身资源限制,搜寻创业资源以进一步扩张创业企业,获取创业利润。随着创业时间的增长,企业家创业能力不断提升,会引发创业驱动机制结构形态变化为陀螺形,即归属和能力需要驱动机制增强,自主需要驱动机制减弱,进而改变其创业行为,推动创业模式向机会拉动型演化。机会拉动型企业家利用创业资源网积极挖掘市场潜在商机,建立新创企业以满足其认可需求;同时积累创业能力优势,汇聚创新资源,组建创新团队以进一步实现技术或商业模式突破,创造创新利润,促进新兴市场的发展。此时,企业家创业驱动机制结构形态转变为倒梯形,即能力需要驱动机制增强,自主和归属需要驱动机制减弱,进而促进其创业模式向创新驱动型演化。创新驱动型企业家致力于团队协作,探索创新突破,颠覆传统市场以满足其价值诉求。由此可知,异质性创业模式演化轨迹遵循“金字塔—陀螺—倒梯形”规律演化。
3. 政策建议
(1)共性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创新驱动时期,创业者逐渐成为创新主力军,政府应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激励创业者更好地发挥创新动力。首先,政府应完善创业服务平台,减轻创业成本,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业保障,以弱化创业者对不确定性风险的感知,提升其创业自信心。其次,应强化创业教育,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前培训,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增强创业者识别机会的敏锐度,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最后,应完善创业资助体系,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或项目政策扶持;完善资本市场的投资体系,鼓励风险投资,以激励创业者的创业行为。
(2)异质性政策建议
鉴于企业家创业模式驱动机制的差异,政府应实施异质性的创业政策,以满足其异质性政策需求。
基于生存推动型创业模式的特征,政府应帮助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提升其创业信心。首先,政府应完善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弱化创业者对不确定性创业环境的感知;配备创业导师,提供創业知识指导,提升创业者创业技能,增强其创业自信心。其次,政府应给予创业者资助补贴,例如房租减免、税收优惠、贷款补贴、项目资助等,为创业者减少创业成本。此外,政府应为创业者提供精准化的创业培训指导。例如,在创业初期提供政策解读、项目申报等服务,增强创业信心和积极性;举办创业沙龙、创业项目大赛以帮助创业者拓展关系网络。
考虑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的特征,政府应帮助创业者开发更丰富的创业资源,提升其技能及胜任创业的自信心。首先,政府应为该类创业者提供技能培训,例如借助第三方机构提升其创业所必需的思维能力,增强其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提升创业者战略决策能力。其次,应加大引才政策宣传,以校招、社招等形式帮助机会型创业者招聘、组建合适的创业团队。最后,政府应构建创业合作基地,引导创业导师与机会型企业者合作,帮助创业者拓宽创业资源。
鉴于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的特征,政府应培育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帮助其增加创业合作机会。首先,政府应为该类创业者的技术研发提供创业补贴或融资服务;推进产学研合作,降低新创企业的创业成本,加速研究成果的市场化过程。其次,政府应加强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创业者经营管理能力;开展创业项目路演、创业论坛等活动,鼓励创业者积极参与创业项目的展示。政府应构建创业者交流平台,定期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分享创业经验,为创业者创造合作共享的机会,以提升该类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Robichaud Y, Mcgraw E, Roger A.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2001,6(2):189-201.
[2] Kuratko D F, Hornsby J S, Naffziger D W. An Examination of Owner’s Goals in Sustaining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7,35(1):24-24.
[3] 曾照英,王重鸣.关于我国创业者创业动机的调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9):285-287.
[4] 颜春晓.浙江省创业型企业的企业家能力、创业动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0.
[5] 黄永春,黄晓芸.创业者异质性胜任特征与创业政策供给——基于胜任力理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1):117-123.
[6] Deci E L,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 New York:Springer US,1985.
[7] Deci, Edward L, Ryan, Richard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4):227-268.
[8] Rietz A D, Henrekson M. Testing the Female Underperformance Hypothesi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0,14(1):1-10.
[9] Tobias J M, Mair J, Barbosa-Leiker C. Toward a Theory of Transformative Entrepreneuring: Poverty Reduc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 Rwanda’s Entrepreneurial Coffee Sector[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3,28(6):728-742.
[10] Kuratko D F, Hornsby J S, Naffziger D W. An Examination of Owner’s Goals in Sustaining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7,35(1):24-24.
[11] 马占杰.国外创业意向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4):9-15.
[12] 刘小禹,周爱钦,刘军.魅力领导的两面性——公权与私权领导对下属创造力的影响[J].管理世界, 2018(2):112-122.
[13] 张秀娥,祁伟宏,李泽卉.创业者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35(3):419-427.
[14] 黄永春,王祖丽,郑江淮. 新兴产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企业的技术赶超——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4(5):70-78.
[15] Phan P H,Wong P K, Wang C K. Antecedents to Entrepreneur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ingapore: Beliefs, Attitudes and Background[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2002,10(2):151-174.
[16] 谢雅萍,陈睿君,王娟.直观推断调节作用下的经验学习、创业行动学习与创业能力[J].管理学报,2018(1):57-65.
[17] 黄永春,雷砺颖.新兴产业企业家创业胜任力的构成体系研究——基于创业机会理论的探索性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7(2):47-53.
[18] Alvarez S A, Barney J B. Organizing Rent Generation and Appropri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Firm[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19(5):621-635.
[19] 游靜.基于ERG理论的异构信息系统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2):86-93.
[20] Tobias J M, Mair J, Barbosa-Leiker C. Toward a Theory of Transformative Entrepreneuring: Poverty Reduc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 Rwanda’s Entrepreneurial Coffee Sector[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3,28(6):728-742.
[21] 王重鸣,田茂利.技术创业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科研管理,2006,27(6):28-31.
[22] Campion M A.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Job Design:A Constructive Replication with Extension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8,73(3):467-481.
[23] Liñán F, Santos F J. Does Social Capital Affect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2007,13(4):443-453.
[24] 高日光,孙健敏,周备.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模型建构与测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1):68-75.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重点课题“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S2019ZD10)。
作者简介:宋银银(1988-),女,河海大学研究生,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集团副总经理,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
(收稿日期:2021-12-26 责任编辑:顾碧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