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众创理念下大学科技园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思考

时间:2024-04-24

刘宏宇

摘要:文章从我国科研创新体系的发展中回顾了大学科技园的兴衰,指出部分大学科技园在新政策体系下已经不能高效完成技术创新和转移任务。众创作为新的创新模式,其发展所需要素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科技园现有的创新要素相吻合。我们依此对众创理念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大学科技园进行了再检讨,提出了创业教育型、创新基地型和创业基地型三种新的科技园类型。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众创

大学科技园曾与高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创业基地等同是我国建设创新型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连接企业、政府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的纽带,大学科技园为我国产学研联合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和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部分园区绩效低下,濒临倒闭,造成了创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近年来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引发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兴起。为了不被挤占创新资源,大学科技园迫切需要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响应新的发展诉求。

一、 我国科研创新体系的政策演变与大学科技园的兴衰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我国的科技政策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刘立(2008)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及2006年《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为里程碑,指出了我国科技及创新战略的几个重大转折。

1978年我国一度被中断的科研工作重新走上正轨。在改革初期,我国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一样,由中央进行计划管理。在创新资源相对稀缺的环境下,这一体制将有限的创新资源聚拢向战略目标领域,攻克了许多重大的科技难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计划科技体制的缺陷便显现出来:例如科技与生产严重脱节、工业研发力量薄弱、科技成果归属不明、科技与高等教育脱节等。

因此我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科技战略,致力于改善科技与生产的脱节。生产技术的研究得到了普遍重视与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科技成就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科技体制也开始引入市场机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来弥补科技与教育的脱节。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经济方式的转变;同时要求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的发展。这一时期,科技资源不再被集中在政府和国有企业手中,呈现出向高校和重大项目集中的趋势。我国大学此后完成了两次学术革命,其中部分大学发展成为出色的研究型大学,主动承担起教育、科研、服务区域经济三项重要使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实施的,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然而,除了个别比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如清华大学科技园,大学质量参差不齐、地方政府经验不足和知识产权市场、资本市场的不健全等因素,导致我国的大学科技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发展水平和地域分布严重不均衡。

我国最近的科技政策是于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其中明确提出了今后15年的科技政策:“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也就是说,我国2020年的科技发展目标是:第一要自主研究并掌握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第二要建设一批世界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队伍;第三则要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这一阶段中,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建设热情逐步减退,部分园区只能靠地方政府的资助勉力支撑,还有许多科研水平较低的科技园濒临破产。同时,政府还给出了不少新的短期发展目标来调整和引导产学联合的前进方向。2011年协同创新理念提出之后,高校和各研究机构纷纷响应号召开始筹划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已现颓势的国家大学科学园则被放置一旁。2015年3月《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又指出到2020年国内需要形成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隐约又有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或者众创基地的发声。对于政策的响应和出谋划策并非不可,然而作为一所高校,若要对政策一一做出响应,势必会分散原有的财力、人力和其他资源,并且不可避免的造成资源利用率的下降。也有许多不合资质的高校参与到其中来,却没有能力将成果做大,严重浪费了我国的创新资源。

事实上,意见中所提及众创空间的特征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理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众创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今天,与其让大学科技园渐渐淡出视野,我们更希望能为之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机会。

二、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科技园的定位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对大学科技园的定位有着明确的说明:大学科技园要以创新为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孵化基地的建设。“纲要”同时还要求大学科技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环境,搭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性企业家”。可见在政府的定位上,大学科技园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分早期研究认为,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在于孵化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陈劲等(2001)认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科技园,必须依托于科研力量强大的研究型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特殊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并且应该和高新技术产业园严格进行区分。大学科技园通过对所依托高校的知识、人才和技术成果等资源的利用,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前期存活提供帮助,促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乃至产业,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陈静远等(2005)在对中英两国大学科技园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中国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实现其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延伸。秦昕等(2002)认为大学科技园是我国创新网络的内核,能够将大学和高新区连接起来,并且源源不断地向高新区提供技术创新支持。Guy(1996)在文章中指出政府鼓励建立大学科技园是为了帮助高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一个立足点。Link和Scott(2006)认为早期大学科技园是由大学主导建立的,其出现是为了响应大学对技术转移的迫切需求。杨名(2013)在对美日德等国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我国每年科研经费上涨20%,而技术转化率并没有显著变化。

综合来说,大多数学者对大学科技园的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其作用涵盖了高科技成果早期转化中的几乎所有方面:高新技术孵化功能、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所需咨询类和其他中介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器功能、产学联合协作技术创新、产学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近期有些研究暗示了大学科技园在技术转移的道路上并没有显著的发展,甚至落后于科技进步的速度。

三、 众创理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众创(Crowd Innovation)是西方社会出现的一种新的创新理念。区别于以往几乎所有的创新理念,众创最先不是由学者或政府倡导的,而是企业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自行摸索出的一种新的创新手段。刘志迎等人(2015)分析了“众创”这一概念的演变史,总结了相关的理论并提出了一个概念:“众创是指在现代互联网背景下,一方面热爱创新的大众(创新者)基于由企业搭建的或者自发形成的互联网平台实施创新活动并且通过互联网进行创新成果的展示或出售;另一方面其他企业或个人(需求者)通过互联网搜寻和获取创新成果并加以利用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

曹阳、李林等(2015),刘志迎等(2015)总结了众创的几个特征:第一,众创建立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及信息获取、过滤和整合技术上,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理念。知识及其转移在创新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任何创新活动都来源于知识(尤其是隐形知识)的相互碰撞和沟通。互联网技术降低了知识获取的成本和难度,使得普通大众可以顺利通过互联网获取或者分享显性甚至是隐形的知识,并且能够跳过编码,依靠图形、影像等方式与其他人进行交互。因此,越是庞大的知识源越有可能碰撞出新的想法,互联网技术和信息过滤、搜集等信息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会使大众创新的能力前进一大步。对于企业来说,在传统的封闭式创新中企业是创新者,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物力进行技术的研发和产品测试。而在众创的企业导向模式中,企业不再“专注于研发活动的选择和实施”,而是“积极在互联网上搜寻和获取大众创新成果并对其进行筛选、整合和利用等”。这种创新方式由于是完全的需求导向,一般不需要进行额外的需求测试与筛选,大大节省了创新成本和时间。第二,大众创新的创新动力已经不再单纯是为了获得利益。它可能出自于创新者的兴趣、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者其他社会因素,这一点在部分开源系统、以及创意文化产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安卓系统的研发、网络上比较知名的广告画手等。第三,创新者或者说创新主体不再局限于企业、科研机构内的少部分人,现如今创新需求的复杂多样以及互联网上的沟通和交互使得整个大众群体都有可能成为创新者。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大众群体绝大多数接受过包括专科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强化也是众创的先决条件之一。

从以上概念和特征来看,众创的过程可以被描述为:在具备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硬件设施之后,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具有一定创新素质的普通大众出于兴趣或者某种原因在互联网上积极地从事创新并且其创新成果能够直接呈现给其他人。而创新成果的需求方(可能是企业,也可能是其他个人或组织),则通过互联网发布需求信息,或者直接在公开的创新成果中过滤、寻找所需要的技术成果。因此作为孕育大众创新的载体,众创的孵化机构必须能够为创新者提供能够自由交流的工作和网络空间。也需要为创新者提供一些需求方、指导者、咨询机构等等,通常这种新的孵化机构被称作创客空间或者创新工场等。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大学科技园恰恰满足创客空间的这些需求。首先,我国的大学科技园绝大多是依附于某一所或者几所高校的智力资源建起的,因此,大学科技园能够接触并吸引到大量的大学在校生、毕业生和教师、研究人员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另外,大学科技园经过长年的发展,多数具备自己的土地和建筑,可以为创客空间提供实际的活动场所。另外,大学科技园原本就肩负着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创业的使命,其在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创业优惠政策、创业孵化机制、创新资源聚集等方面都具有其他组织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大学科技园可以与创客空间相契合。

同时,在大学科技园内设立众创空间可以为大学科技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众创所生产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或者是新的商业模式,会引导有需求的企业或个人进入园区并有可能与园区建立长时间的合作关系。为众创的供需双方提供交流平台和其他服务,可以为大学科技园创造一定的财富,进而促进园区的发展,带动周边经济水平的提升。

四、 众创理念下大学科技园的定位

在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大学科技园曾经是产学研合作的中心,承担着大量课题研究和企业项目。2011计划提出之后,核心科研项目逐步转移到协同创新体系中,而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则多由高新技术产业园承担。我们将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行为概括为以下四种:教育——研发——技术转移——技术产业化应用。大学科技园则主要涉及到教育——研发——技术转移这些环节,我们依此对大学科技园在创新活动中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将大学科技园分为三种类型:

1. 创业教育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打造创新文化是大学科技园的定位之一。教育是大学最基本的使命,而作为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与大学联手,不仅能够提供大学教导的理论知识,还能够为此提供实践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说要将所有学生培训成创业家。十八大报告中也曾指出说,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鼓励多渠道就业、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打动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教育型科技园的意图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传递勇于尝试,勇于拼搏进取的精神。创业教育还有助于打造创业文化,在园区乃至整个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2. 创新基地型:建设众创空间、完善众创机制是大学科技园的新定位。由于对核心技术和重大前沿技术的创新研发逐渐由协同创新中心替代,大学科技园中的研发设施可以成为众创的沃土。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众创的创新者很多都是因为兴趣才参与创新。这正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创业创新原因。由于大学生心智相对不成熟,社会经验较少,对政策缺乏了解、专业知识也不完善,因此大学生创业的风险要远高于正常的高新技术创业。创新基地型的工作重心在于为创客和企业进行供需匹配,既可以保护并锻炼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以避免大学生创客自行创业的风险。

3. 创业基地型:技术转移和高科技企业的孵化一直是创办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原因和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功能。成功进行技术转移可以为大学科技园创造稳定收入实现自主运营。不过我们不建议科研实力不强、融资水平不佳的大学科技园将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制定为主要定位。因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风险较大,如果没有完备的咨询服务和强大的财力,很容易将大学科技园再次置于低效率、吃补助的境地,从而导致创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每个大学科技园都可以同时实现这三种定位。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早期对于大学科技园的过度推行导致很多学术水平较差、经济实力薄弱的大学也建立了大学科技园。这些大学科技园势必与其他成功的园区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我国大学科技园经历了科技政策和创新政策的不断改进与变更,其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置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众创"这种新的创新模式下大学科技园的重新定位,提出了大学科技园可能面临的机遇。同时,虽然不少学者和企业对众创进行了探索研究,但是关于众创理念在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创新模式分析,有关的实践信息也较为稀少。因此,众创模式在理论上可以为大学科技园带来新的发展点,其具体的实现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实践考验。

参考文献:

[1] 刘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的四个里程碑[J].中国科技论坛,2008,(10):3-5,23.

[2] Etzkowitz H, Webster A.Entrepreneurial science: The second academic revolution[J]. Capitalizing knowledge: New intersections of industry and academia,1998:21-46.

[3] Etzkowitz H.The second academic revoluti- on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J].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IEEE,2001,20(2):18-29.

[4] 陈劲,张平,尹金荣等.中国大学科技园建园与动作模式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3(6):1-7.

[5] Guy, I., A look at Aston Science Park.Technovation,1996,16(5):217-218.

[6] Link, A.N., & Scott, J.T., US University Research Parks.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J].2006,25(1-2):43-55.

[7] 陈静远,黄长春,左亮.中国大学科技园与英国科技园建设和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8):50-54.

[8] 秦昕,陈士俊,秦旭.关于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2,(4):51-54.

[9] 杨名,王多祥.基于国际比较分析的中国自主创新体系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6-9.

[10] 刘志迎,陈青祥,徐毅.众创的概念模型及其理论解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2):52-61.

[11] 曹阳,李林,王永宁.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1):73-77.

[12] 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Great Britain: Pinter Publishers,198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