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R&D投入、创新主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时间:2024-04-24

陈尊厚 李俊强

摘要:文章使用2009年~2013年的31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R&D投入、不同创新主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关系。研究发现:R&D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显著推动作用;企业R&D资金投入比政府资金产生更好的直接经济后果;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R&D费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显著不同,企业的R&D费用的影响显著为正,高校R&D费用影响为正(不显著)而研究机构R&D费用影响不确定。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主体;R&D投入;面板数据

一、 引言

2015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高出工业增加值增速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科技创新难以有效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创新是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Freeman et al.,1997;Peters,2008 ),不同企业所有制性质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明显的差异,研发能力的积累是影响企业持续生存最为关键的因素。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绩效影响显著(陆国庆,2011),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因素。本文重点考察创新主体、R&D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在科技创新中,主要创新主体为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校),三类创新主体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各自独特作用。不加区分“一视同仁”科技创新政策和支持体系将难以得到理想效果,也将延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

所以,厘清科技创新主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不同创新主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的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边际贡献:一是分析了金融危机以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R&D投入对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和贡献;二是分析政府和企业的R&D资金支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考察不同资金来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差异;三是分析了不同创新主体的R&D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为各创新主体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支持提供理论借鉴。本文下面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和假设检验,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第四部分实证结果和分析,第五部分是主要结论。

二、 文献综述和假设检验

自从1911年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关于创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对国家创新、区域创新、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的理论体系。Katharine Wakelin(2001)研究发现公司研发支出显著促进产出增长。 Martin Falk(2007)研发方向,在OECD国家中,新兴产业R&D投入对资本效率和劳动力效率有积极影响。Rajeev K.Goel等(2008)研究了美国 1953 年~2000 年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史丹(2004)认为科技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影响。陆国庆等(2014)研究发现政府创新补贴对其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且具有溢出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和新兴性特征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所以增加R&D投入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下,增加R&D投入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本文把从事科技创新的主体简要分为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三类。三类创新主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不同的研究机构科技创新各自的特点。R&D活动各创新主体中,企业的R&D以进行试验发展为主。研究机构的R&D以试验发展和应用研究并重。高等学校则主要进行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谢维敏、唐清泉(2009)证实政府研究资助刺激企业研发支出。一方面,企业对市场需求更加敏感能够有效感知创新方向;另一方面,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投入的激励要比政府研究机构更高。所以本文提出第二条假设如下: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下,企业的R&D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贡献最大,研究机构的R&D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直接贡献最小,高校的R&D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直接贡献居中。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由于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权威统计数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相当大比例是高新技术产业,参考现有主流文献做法,用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代理变量。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从2008年以后才进行培育和重点发展,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及科技创新的相关数据采用了2010年~2014年《中国科技知识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各省的劳动力和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2014年各省的经济统计年鉴和统计年鉴。

2. 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理论界用来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有产值、产销量及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因为本文考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指在新产品在市场中表现及科技创新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所以采用主营业务收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代理变量。主营业务收入(Q)的单位为亿元。

(2)解释变量。人力资本投入(RD)用R&D的全时当量度量,该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的反映科技创新中投入时间和参加人员情况。

R&D经费资金来源包括企业资金、政府资金、国外资金和通过其他方式所得资金。我国 R&D 经费主要来自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占整个R&D经费的90%以上,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企业资金(EC)和政府资金(GC),单位为万元。企业资金是指来自本企业的自有资金和接受其他企业委托而获得的经费,以及科研院所、高校等事业单位从企业获得的资金。政府资金是指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类资金,包括财政科学技术拨款、科学基金、教育等部门事业费以及政府部门预算外资金。

R&D资金投入来源只是表明政府和企业上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但是无法度量各创新主体直接的研发投入。为此,采用企业R&D课题投入经费数量(EI)、研究机构(RI)课题投入经费数量和政府课题投入经费数量(UI)度量各创新主体R&D直接投入。其中,对主营业务收入、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投入、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研发经费数量等变量取对数,降低数据异方差,提高回归分析的有效性。同时,控制了劳动力(L)和投资(I)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的影响。

3. 模型设定与统计分析。

(1)模型设定。对于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可以由CD生产函数可以推导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R&D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和投资的相互关系。具体的回归方程如(1)式所示:

Qit=?琢0+?琢1RDit+?琢2Lit+?琢3Iit+?着it(1)

其中,?琢1是R&D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系数,?琢2是劳动力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系数,?琢3为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系数,?着it为随机扰动项。

对于不同创新主体的资金投入和R&D研发费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通过豪斯曼检验确定采用固定效应,进一步加入年份进行检验发现不存在时间固定效应。所以本文对不同创新主体的资金投入、R&D研发费用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影响的回归模型采用面板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log(Qit)=?茁0+?茁1log(GC)it+?茁2log(EC)it+Ii+?着it(2)

log(Qit)=?酌0+?酌1log(EI)it+?酌2log(RI)it+?酌3log(UI)it+Ii+?着it(3)

其中,?茁1是政府R&D资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系数,?茁2是企业R&D资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系数,Ii是省级行政区域的个体固定效应。

?酌1是企业课题经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系数,?酌2是研究机构课题经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系数,?酌3是高校课题经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系数,Ii为省级行政区域的个体固定效应。

(2)统计分析。全国各省级区域的科技创新差异非常大,研发人员的全时当量最少的为1 081,最多的高达501 718;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中,政府资金投入比重是25.45%,企业资金投入占比为70.40%,企业已经是研发活动资金投入的主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机构科技创新活动和高校科技创新活动表现出较大差异,企业的R&D课题经费平均为1 511 229万元,研究机构的R&D课题经费为20 806.1万元,高校R&D课题经费为177 597.9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2 058.38亿元,2010年为2 674.87亿元,2011年为2 862.22亿元,2012年为3 686.83亿元,2013年为3 955.91亿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下面将根据(1)、(2)和(3)式进行回归分析,主要为R&D人力资本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政府和企业的R&D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和政府、企业和高校的课题经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

1. R&D人力资本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1)式,采用面板个体固定效应模型,R&D人力资本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的回归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10%的置信水平下,R&D人力资本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劳动力和资本都是在5%的置信水平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积极影响。科技创新已经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加科技人员数量和增加总工作时间能够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 不同资金来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R&D投入主要分为人力资本投入和资金投入。因为科研人员和工作时间投入需要支付相应报酬,所以资金投入也是保障人力资本能够有效投入的重要保障。因此本部分将分析资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R&D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企业、国外和其他,其中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来源占到90%左右,所以这部分将仅分析政府和企业资金来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影响如表2。

表2表明不管是政府资金投入还是企业资金投入都能够在1%显著水平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相对而言,企业的资金投入产生的影响要高于政府资金投入产生的影响(0.854 1>0.294 5),影响水平是政府资金投入的将近三倍。所以实证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设1,即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产生的效益要高于政府科技创新投入资金产生的效益。这与肖兴志等(2011)研究结论一致。

另外,控制年份的固定效应以后,政府资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将不显著,也就说政府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的年份差异,同时说明政府资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要显著小于企业资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这说明政府资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小于企业资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

3. 不同创新主体的R&D经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企业的科技创新(课题经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显著积极影响;而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科技创新(课题经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不显著而且在控制个体固定效应后,甚至产生负面影响;虽然当控制个体固定效应后不显著,但是高校的科技创新对战略性产业的影响为正向的。也就是说企业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直接推动力;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经济效益作用有限;高校的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是间接,主要通过的基础理论创新而不是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

上述实证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设2,即各创新主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企业的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最大,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最小,高校的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居中。

五、 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分析了31省级行政区域的不同创新主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比较了企业创新主体、研究机构创新主体和高校创新主体的R&D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经济后果的影响差异。主要研究结论为以下三点:

1. R&D投入显著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回归方程(1)的结果可以看出,R&D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科技创新活动还是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和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高于科技创新)。这意味着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使科技创新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推动力。

2. 企业资金投入与政府资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发现,企业和政府的资金投入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企业资金投资的作用是政府资金投入作用的将近3倍。R&D的资金投入应该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以引导和鼓励企业投入目的,发挥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

3. 不同创新主体的R&D活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显著。企业的R&D活动(R&D费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显著积极作用;政府研究机构的R&D费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不确定;高校的R&D费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虽然统计上不显著但是方向积极的。由于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完善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激发企业更大动力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另外,重点支持高校进行重要基础性理论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1] 陆国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绩效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4):72-80,159.

[2] 尹伟华.三大执行主体视角下的区域R&D投入绩效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0):58-66.

[3] Katharine Wakelin.Productivity growth and R&D expenditure in UK manufacturing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1,30(7):1079-1090.

[4] 陆国庆,王舟,张春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4,(7):44-55.

[5] 解维敏,唐清泉,陆姗姗.政府R&D资助,企业R&D支出与自主创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9,(6):86-99.

[6] 史丹,李晓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数据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32-39.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项目号:15457615D);河北金融学院基金项目(项目号:JY201515)。

作者简介:陈尊厚(1959-),男,汉族,河北省文安县人,河北金融学院校长、教授,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金融与金融投资;李俊强(1982-),男,汉族,河北省肥乡县人,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新兴产业与科技金融。

收稿日期:2016-03-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