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4-04-24

智 勇

摘要:3G时代来临,手机媒体化、Pc化、多用化渐成一种趋势,以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核心,移动通信和业务网络为载体的移动信息化正在渗透进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文章通过价值链分析对移动信息化的产生、现状和发展,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对通信运营商在其中的地位、作用作出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移动信息化;ASP;网络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高度重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被我国政府放在了优先位置。国家叫。一五”规划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手机PC化多用化为核心的移动信息化已经渗透进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移动信息化已经成为信息化的一个新趋势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对于移动信息化的理解

最早,人们对于移动信息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多的只是与GPRS、USSD、CDMAlX、短消息、WAP等技术、业务术语联系在一起,而本质上,这些都是无线数据通道,是有线网络的补充和替代手段,并没有真正触及移动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移动3G时代的来临,手机媒体化、PC化、多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手机的普及率也远远超过PC,无线数据应用和移动应用正在迅速发展并逐步渗透进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面向个人娱乐、资讯服务、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移动新业务、新应用层出不穷,人们对无线数据应用和移动应用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只限于无线数据通道,而是不断扩展到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各个层面,通信运营商的客户范畴也从个人用户为核心扩展到政府机关以及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集团/行业客户成为了通信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战略要点,各类成熟行业应用已经形成,如基于智能手机的公安警务通系统(查询人口信息、在逃犯信息、车辆管理信息等)和城管通系统、车辆定位与调度系统(出租车、公交车、警务车辆定位调度系统)、移动办公和手机邮箱系统等,至此,移动信息化的概念真正清晰。而随着3G牌照的发放和全业务竞争的来临,移动信息化不仅成为各大通信运营商捆绑和争夺客户的重要手段,也切切实实成为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所谓移动信息化可以定义为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个人和团体采集、加工、储存、利用信息的速度、效率和质量,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移动信息化的特点可以用一句化概括,那就是信息移动化,人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处理信息。移动信息化的核心是以手机为主的各类移动终端,它们与移动通信网络和各类后台IT系统结合才能构成真正的移动信息化体系。从目前看,与移动信息化有关的移动终端可以分为五类。具体见表1。其中行业客户端软件和OTA STK卡是重点,两者比较,前者实施成本高但可扩展性强而后者实施成本低但可扩展性弱。

与传统的基于PC终端的信息化相比,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信息化具有使用便利性、实时性的显著优势。

移动信息化的发展受到企业文化、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其他多方面因索的影响。但就目前而言,技术因素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关键技术因素主要有两个:无线数据传输速率和前面所述的移动终端。移动信息化离不开高速的无线网络支持,但是更重要的是离不开高级的移动终端的支持,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信息化目前都是基于智能手机实现的。Symbian、Palm、微软、Linux四大开放式操作系统代表着未来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向,虽然采用封闭式操作系统的手机也不在少数,不过未来肯定是开放式操作系统智能手机的天下。

随着3G时代的来临,以上技术障碍肯定会被逐一清除。移动信息化的发展和壮大是必然的,因为企业在移动信息化上的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里,价值创造的理念也在发生变化,每个公司在价值链上都将占有一席之地,与固定互联网的宽带应用一样,这个市场需要运营商对市场和用户进行培育,牵头打造产业价值链。企业用户对无线数据应用的需求是巨大的,但这个市场的发展要取决于通信运营商以及各方的努力,尤其是通信运营商的努力,要有好的商务模式,吸引更多的行业、更多的传统企业进入到这个领域,以通信运营商为核心形成一条金色产业价值链,通过各个环节共同努力让无线数据应用市场真正发展起来。

对于通信运营商,不应仅仅提供无线传输通道,更应关注应用结果,变成集团客户无线应用和移动应用的伙伴为其不断提供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从而保持和增加企业用户的ARPU,减少用户流失率,与关键厂商和系统集成商等建立伙伴关系,以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带动市场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移动信息化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认识这一点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策略之一,会极大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但如果企业对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的复杂性没有充分认识,并以为只要较小的投资就可得到期望的回报的话,他们会失望,考虑合适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并将其引入到企业本身关键的业务流程中是成功的关键。

二、移动信息化与通信运营商主导的类ASP模式

目前,通信运营商在推进移动信息化时关注两种模式,一是通道集成模式,二是类ASP模式,通道集成模式主要是在信息化程度比较高、有完善的内部IT系统的集团客户侧部署企业网关将应用从集团客户内部延伸到手机上,而类ASP模式主要是由通信运营商对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完善的内部IT系统或者有较强IT外包需求的集团客户提供的托管式整体解决方案,如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产品和中国移动的ADC(Application Data Center)产品,通信运营商主导的类ASP模式是移动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我们下面专门对这种模式作一详细分析,

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可以直译为应用服务提供商,是一种面向商业用户,以在线方式和租赁形式提供包括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在内的系统解决方案的信息化服务,ASP模式的出现,引发r非同一般的信息化革命,同时也为大中小企业用户成功实施信息化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

ASP模式出现之初最核心的意义是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在线租赁的应用服务,其租赁政策是非常灵活的,想用多少就租多少,想用多久就租多久。租用可以模块为单位,客户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来进行模块功能的搭配组合使用,平均每个用户只需支付有限的月费就可应用到软

件的主要功能和全套的服务,灵活性高,大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化投入的潜在风险。

在ASP模式下,用户不需要耗巨资购买而是通过互联网来获得软硬件应用的有偿使用方式,首先决定了企业是在低风险状态下启用的IT工具,同时ASP所提供的是“一对多租用模式”,即ASP厂商把经过“大量资金和人力投人”而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软件产品以及之后提供的培训、实施、维护、升级等服务,通过ASP模式“一对多”的提供给众多的使用者,这样一来各项成本即由多个用户共同分担,也就是说ASP所服务的用户越多,单个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必须支付的“总拥有成本”就越低。此外ASP模式所提供的更是一种可持续的服务策略,因为随着用户需求及应用技术的变化,用户租用后的系统维护、升级问题以及数据中心的维护管理等繁琐的IT问题全部由ASP厂商承担下来。用户将节省大量的资金用于自身业务发展上,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精力来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不再受到rr问题的困扰。

通信运营商来提供ASP服务与一般的ASP厂商相比,有独特的优势,一句话归纳就是,强有力的网络加上丰富的通信运营经验,确保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信息化服务,而且通信运营商的品牌使得用户在使用他们提供的ASP服务的时候无须担心自己的数据和信息安全,

ASP模式最主要的成本在于系统的研发与建设,这属于固定成本或沉没成本,但是它的增量成本或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在ASP模式下向用户收费月费不可能太高,必须靠规模收益维持运转,盈亏平衡点非常大。而如果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ASP厂商则亏损无法长期运转,但是一旦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并形成品牌效应,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这一平台,用户数将会迅速递增,其边际收益将可能根据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出现增长,总收益也会上升,这主要是由于ASP模式下成本结构的特殊性所致。另外由于网络经济锁定规律的作用,ASP模式将会平稳发展。在通信运营商主导的ASP模式下,通信运营商主要提供机房、网络、服务界面和品牌,具体产品和现场服务由其合作伙伴联合提供,通信运营商可在其强大业务支撑系统支持下发挥规模经济和品牌的优势,并有效利用其专业维护的优势,不断优化组合。通信运营商的品牌加上网络经济锁定规律的作用,一旦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将会出现马太效应。

ASP模式运营的简单分析!

总收入将随着用户数呈准线性增长,r=pq,p为价格,q位用户数。不考虑p的变化,取其平均值,认为是一常量。

总固定成本将随着用户数的上升发生明显的阶梯形上升,但是在一定区间内总固定成本不变(可以理解为用户数未突破设计容量时总固定成本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单位固定成本逐渐降低,开始即使只有1用户,也有总固定成本fo。将随着用户数阶梯性的增加。固定成本可以定为f(q),q可以理解为设计容量,即最大用户数。

总体变动成本v(q)将随着用户数呈准线性增长,单位变动成本v随着用户数增长逐渐下降,通常v可以近似认为是常量。

r=pcr=f(q)+v(q),即可求得盈亏平衡点qoc

通信运营商由于有着强有力的业务支撑系统和品牌优势,因此他们来运营ASP模式有着先天优势,可以迅速实现规模收益,突破盈亏平衡点,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都建设了ASP模式的信息化应用平台。中国电信是基于互联网方式的,是传统方式的ASP模式,而中国移动的ASP模式的移动信息化应用平台则对传统模式有了突破,可以认为是一种通信运营商主导的类ASP模式。具体在下面会有解释,最关键一点,中国移动的类ASP模式是基于终端收费的,可以快速解决规模收益问题,其定价体系将更灵活更容易设计,而中国电信基于传统互联网模式的“商务领航”不易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中不再深入探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ASP模式从根本上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拥有成本和投资风险。但是目前仍有较多的现实或潜在用户会担心ASP模式面临的问题:如企业销售、财务等敏感数据处理等,这些技术、管理和制度、信用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进一步完善。随着IT技术的成熟、商用软件复杂度的增加以及企业降低成本和风险的需求,ASP模式必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大趋势,AsP的加盟更会促进这个市场的成熟与规范化,同时通信运营商主导的类ASP模式更加有生命力。

目前中国移动推出了类ASP模式的移动信息化新模式——ADC,不同于ASP模式和传统IDC业务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ADC模式承载的业务不仅仅是一种可租用的信息化手段,而且还有多个集中的行业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行信息深度加工与运营。

在移动信息化领域,通信运营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占据了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主导地位。国内的3G牌照已经发放,各大通信运营商都开始了全业务经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目前电信、移动、联通都将集团业务作为其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其目的都是为在激烈的全业务竞争占据先机,而对于传统的通信运营商而言,移动信息化是其集团业务的重中之重,是其在全业务竞争中的优势所在,通过移动信息化的推广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渗透进集团/行业客户的生产管理流程,深度绑定客户,将使其在激烈的全业务竞争中占据先机,并将为其扩大业务领域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全业务运营后。移动业务在不久的将来乃至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将是各家运营商主要的收入增长点和利润来源。面对潜力巨大的移动信息化市场,国内的各大通信运营商都在主动调整、积极应变,以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移动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通信运营商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同于已往的语音业务,移动信息化需要涉及终端供应商、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移动信息化对于企业实际是一个复杂的价值链建立过程。在其中,需要有相应的合作者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有准确的了解并能构造出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运营商要有估测合作机会的能力并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在互惠互利和共赢的基础上,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新的产业链,甚至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以共同合作刺激用户需求,促进业务增长。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

通信运营商价值链的构成决定它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和对产业链的主导作用。个人认为,通信运营商主导的类ASP模式如果要成功。需要重点研究解决三大问题,第一,通信运营商主导的类ASP模式的收益管理,确保类ASP模式提供方、用户及政府都能较传统方式获得更大的收益:第二,要解决类AsP模式提供方的价值链利益分配问题,确保类ASP模式提供方总收益最大条件下的各方收益最大化,实现价值链最优化构成和产业链的良性发展,第三,传统的ASP模式是基于开放的互联网的,而通信运营主导的类ASP模式则基于开放的互联网和专用的可控的移动通信网络的结合,因此网络经济的规律未必完全适用,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三、结论

综上所述,移动信息化已经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传统的信息化理论相比,移动信息化还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互联网带来了信息化的第一次革命,而移动通信将带来信息化的第二次革命,目前网络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是以互联网为对象的网络经济规律,相比传统经济理论有了较大突破。但对于移动信息化而言,网络经济可以适用但须作进一步优化,另外移动信息化也对传统的IT架构提出了挑战,比如网络的安全性,这都值得我们长期去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CARL SHAPIRO和HAl VARIAN,信息规则一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孙健,网络经济学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理查德·诺曼,拉裴尔·拉米雷斯,从价值链到价值群:设计交互式战略,(恰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一价值链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1

4王健伟,网络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0731002)。

作者简介:智勇,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4—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