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能源结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时间:2024-04-24

邓志茹 范德成

摘要:目前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为自己国家的能源问题担忧,并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问题也越发迫切。文章通过对能源结构现状的描述及对能源问题的剖析,提出了解决我国目前能源结构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能源结构现状;能源结构问题;对策研究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在保障国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能源结构的优化程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调整能源结构,走优质化能源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分析

能源结构是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内各种能源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包括能源生产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能源资源为煤炭,其次为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太阳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本文研究对象将能源分为四大类: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等其它能源。

1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现状。煤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2007年生产煤25.26亿吨,占我国总能源的76.7%左右,当年世界产煤56亿吨,我国占32%,居世界首位。我国2007年石油产量近1.86亿吨,属世界亿吨级的石油大国,石油产量占全国总能源的11.3%。天然气年产量约693.1亿立方米。约占总能源的4%。其余8%为水电等其它能源。

在我国的总能源消费中,2007年煤炭消费25.8亿吨,占69.5%;石油消费3.4亿吨,占19.7%;天然气消费673亿立方米,占3.5%,水电等其它能源占7.3%。

我国目前能源结构与发达国家的差别主要表现为煤占的比例高。煤与油气资源的比重与世界相比恰好相反。在发达国家初级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资源占第一位,占总消费的70%煤仅次于油气,居第二位,占28.8%。

2形成目前能源结构现状的原因。煤的比重在我国高居不下的原因有几点:一是由国内资源状况客观决定的,我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已探明煤炭储量超过3万亿吨。可利用的廉价劳动力使采煤成本很低,煤炭的价格也低,这是我国用煤作为生产、发电、取暖主要能源的主要原因:二是由于我国能源的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等没有计算在企业耗能的直接成本中,造成了在众多能源形成中,用煤的经济性最高:三是我国发展经济需要充足的能源,目前我国只有煤炭能担此重任。

二、我国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煤炭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对煤炭能源的依赖程度并没有根本削弱,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经济效益差。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经济效益差,产品缺乏竞争力,而且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由此可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实现经济、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我国能源结构面临着调整和优化的严重挑战。

1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效率低的问题。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以煤为燃料的中间转换装置效率低,以煤为燃料的终端能源利用装置效率低等。技术的落后。制约了效率的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费上看,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效率属世界最低的一类。

2能源的地区性结构问题。区域经济未与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结合起来,能源加工能力的深度不够,不能减缓区域经济对资源的依赖。如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也是能源消费较高的地区。它们大多远离能源产地,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历年来,煤炭运量占铁路运量的40%以上,约占水运的30%。这给交通运输带来极大压力,也相当不经济。

3结构性污染问题。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严重污染环境。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都来自燃煤。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3%,居世界第二,这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威胁。

4可再生能源利用不充分问题。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在技术、规模、水平和发展速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大部分技术仍处于研发或示范阶段,核心技术落后,形成可再生能源成本高、市场小的恶性循环。国家缺乏完整、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2007年。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约为2.2亿吨标准煤,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5%左右。远远落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5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加深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石油蕴藏量相对有限的国家,目前的探明储量仅够用32年。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达1.227亿吨,同比增长34.8%;2006年,进口达1.425亿吨,同比增长14.2%;2007年,进口达1.63亿吨,同比增长12.4%。在石油逐年递增的同时,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呈现加速度增长。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却较小,面对国际市场油价波动频繁的状况,我国就会受制于人,无论哪一条进口渠道出了问题,都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是社会稳定。

6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问题,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特别是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随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能源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

三、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对策

1强化煤炭基础地位,优化煤炭定价机制。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目前已低于70%,但我国的现实决定其基础地位是不能改变的。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储量居世界第三位,而当前开发利用的不足20%,有丰厚的资源基础。可以预测,未来10年内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仍占60%左右。另外,我国长期不合理的煤炭价格给煤炭企业和全社会也带来了很大的负效应,严重制约着煤炭工业的正常发展,也极大地妨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国际上,按同等热值计算的天然气、石油的价格一般为动力煤价格的2倍~3倍。在国内,以北京为例。天然气、柴油的价格是动力煤的4倍以上。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必须加强研究对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的合理定价问题。使煤炭与其它商品的比价趋于合理化,并使煤炭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清洁化水平。近年来,美国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回升,德国的燃煤锅炉也很干净,事实说明,随着技术的进步,煤炭也会成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因此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既能有效缓解我国石油、天然气供应不足的问题,还有利于调整产业

结构,通过大力发展先进的煤炭加工技术和加大煤炭就地转化,可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增加企业及其它主要用煤行业的经济效益。

3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鼓励“以气代油”、“以气代煤”。我国天然气总资源量为53万亿立方米,预测可采资源量为12万亿立方米左右。现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仅为2.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洁净能源,天然气将成为中国仅次子煤、石油的第三大能源。国家既要加大天然气投资,使西气东输以及配套工程顺利进行,同时又要推进国内一些中小城填天然气的利用,鼓励“以气代油”和“以气代煤”,在有条件的城市加快天然气汽车工业的发展及配套加气站的建设。鼓励城市民用炉灶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预计2010年,天然气需求量将达900亿立方米,在能源总需求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

4合理开发石油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石油供应在我国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重约占17%左右,目前国内石油供应能力实际上已接近国内石油生产的最高水平。为了满足国内石油消费增长的需要,要适度和轮流地进行国内石油开采,适量从国外进口石油,既能用更少的钱得到更多的能源,又能避免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能源危机。同时要强调石油节约,以尽量减少我国对石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和外汇支付量。

5积极发展替代技术,开发新能源。按照国际惯例,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在自然界可以重复、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出于对化石能源枯竭的防范、解决本国化石能源不足以及环境保护的考虑,许多国家重视发展新能源。当前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技术主要还是跟着其他国家走,大量的能源技术要依赖进口,自我开发能力相对薄弱。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我国在能源高新技术和前沿技术领域还有相当差距,能源科技自主创新任重道远,我们要重视科技和创新,摆脱对他国的依赖。

6调整和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根据我国能源分布不均匀,用能不平衡的特点,应加强能源基地的建设。并着手区域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最终实现全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三西”煤炭基地建设要有新的思路,应利用资源优势,生产煤炭加工产品,高能载体,向省外输出,提高附加值,促使经济和能源结构优化:西部水电基地建设要作为调整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给予扶持。建立水电建设专项基金,减少移民损失,利用外资实行投资分摊。沿海地区的燃煤发电厂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改造,提高发电能力和能源利用率。

能源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源工业本身的发展,并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盲目地下结论,盲目地进行调整。以煤为主线,优化能源结构是方向,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结合国际形势,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化我国能源结构。

参考文献:

1倪建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报告(2006)战略与政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崔民选,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国家级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70217065)。

作者简介:范德成,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志茹,助理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04—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