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吴岭
新兴产业基地在链接科创资源、吸引要素集聚、对接重大战略、引导战略方向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支持、要素集中、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和利于创业创新等优势,对于提升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增强高质量发展支撑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某省3个地级市9个新兴产业基地的审计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基地财政奖补资金管理使用及基地建设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推进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市9个基地审计结果分析
从奖补资金、奖补项目、基地发展三个方面对审计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奖补资金方面的问题分为分配不合理、拨付不及时、日常监管存在漏洞和存在损失风险等四类;奖补项目方面的问题分为未按期竣工或进展缓慢、投资目标未完成、未按期验收和购置设备未发挥效益四类;基地发展方面的问题分为未成立市级产业基金、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两类。审计结果的分析汇总情况如表所示。
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奖补资金使用绩效不高。资金分配过程透明度不高,未严格按照已备案的分配方案分配,分配给不符合條件的企业,超范围使用资金;分配、拨付下达不及时,存在滞留、闲置现象;主管部门审核不严,个别项目违规或重复享受奖补资金;部分项目已停产,税收、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就业等预期目标尚未实现,奖补资金存在较大损失风险;资金使用缺乏后期监管;奖补资金“洒胡椒面”,杠杆撬动作用不明显等。
(二)基地主导产业内涵与外延不明确。基地年度新开工与主导产业相关的重大项目和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数量较少;招商签约项目与基地主导产业发展关联度不密切;基地发展与园区有同质化倾向,基地聚焦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有所减弱;引入企业对壮大基地产业规模、构建完善产业链、提升基地核心技术水平方面作用不明显;布局不合理,存在结构性过剩和区域性过剩压力,有重复建设、同业竞争风险;基地新增规上企业、创新平台或公共服务平台等数量偏少,培育规上企业与创新能力建设等工作有待加强;缺少规模较大、具有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的行业龙头;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与投入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基地重大项目推进不力。部分项目因规划审批、土地要素制约、征地拆迁和制度障碍等原因进展缓慢或未按序时进度完成,项目超建设期后仍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前期谋划不精准、投资风险意识不强,项目建成后未实现预期产值、税收目标。
(四)基地建设发展人才缺少。由于薪酬待遇、事业发展、体制机制、城市区位等多方面原因,有的基地建设发展严重缺乏与主导产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主管部门和企业都缺乏),尤其是高层次、高技能的领军人才。即使引进来,也难以扎根留住,存在边引进边流失现象。在人才引进培养、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亟待加强。
推进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制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一是注重政策间统筹推进,促进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财政政策联动,形成目标一致、协作配合的政策合力。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项目奖励办法和资金分配管理办法,完善监督制度和绩效考核考评,加强资金使用监管,规范安全高效使用,绝不能“一补了之”。三是梳理、整合各类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和申报标准,明确和规范申报口径,堵塞重复申报漏洞,推动政策完善。四是对奖补资金未及时分配拨付、使用效益不高、存在较大损失风险等问题要倒查原因、定责追责。
(二)以集群化发展为方向,找准用好基地比较优势。一是进一步明确基地产业发展定位,按照“龙头企业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一产业生态”的发展路径,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二是立足基地实际,抢抓政策机遇,谋划生成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三是围绕基地定位精准开展“双招双引”,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商协会、基金等重要作用,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四是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要素保障,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基地核心竞争力。
(三)聚焦重大项目,全力服务市场主体。一是突出问题导向和企业满意导向,从规划立项、投资审批、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竣工验收、项目运营等环节全面排查存在的项目谋划不精准、推进不力、未完成序时进度要求、影响建设目标实现等问题,分析具体原因以及对基地和产业发展的影响,明确责任主体。二是完善工作调度服务机制,探索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政策联席制度,着力解决制约基地发展和项目推进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创新,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形成服务合力,有效服务市场主体。三是把服务基地企业与推进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专精特新发展、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有机结合起来,帮助企业练好内功、提升竞争力。四是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基地企业长效机制,加强跟踪调度,当好企业服务员,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增强企业信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四)压实各方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围绕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产业政策的实际需求,优化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全力保障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及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贯彻落实。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项目奖励办法和资金分配管理办法,规范股权投资操作模式和管理规定。三是进一步加强项目谋划,压实主管部门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财政资金及时落实到项目,规范安全高效使用,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五)重视人才作用,多渠道引入留人。一是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集聚机制,结合基地自身发展现状及远期规划目标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切实贯彻“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指示精神,把人才建设放在首位,努力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发挥人才在产业发展、创新驱动中的核心作用。二是推行“项目+人才”引进模式,引进项目的同时引进人才,通过配套打包模式引进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并给予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实现“人财两得”。三是特事特办,保障人才待遇。推行项目薪酬、成果薪酬、评价薪酬等多种薪酬制度,完善免费医疗、休假、培训、职务消费等福利措施,探索年金、补充保险、股权、期权等激励措施;对特殊人才可采取一人一政策方式,从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进一步解除其后顾之忧,提高落实人才待遇的力度。四是通过事业留住人才。从人才自身的角度为其设计职业路线图,为人才提供进步所需的事业规划与发展空间,尽一切可能提供各项有利条件;加大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打造科研、办公、成果转化、生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基地,使其成为人才工作、生活的有力保障和可靠载体;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提升基地科研、商务文化,促进工作环境的和谐化和团队向心力的提升。
(六)推行“基地+基金”模式,发挥“1+1>2”协同效应。通过“基地+基金”“投资+招商”模式采取投资参股方式支持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逐步替代财政资金直接奖励、补贴模式,防范短期行为,推动形成稳定的长期合作。利用风险投资,促进新项目与新企业引进、老企业壮大。一是政府平台公司与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社会资本合作组建多种产业基金,建立合作资金库,充分发挥资源互补、政企合作的优势。二是基金管理公司与招商部门互相配合,实现资本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利用“资金+政策”的配合,推动项目谈判、达成交易架构和落户建设进度,以基金撬动招商,基地联动基金,产生“1+1>2”的协同联动效果。三是以基地为依托,坚持赋能投资和价值投资,投资支持基地主导产业优质项目,通过提供场地、代建厂房、设备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方式,降低项目前期投入,坚持探索支持企业轻资产运营模式。四是培养、锤炼一支懂产业、会投资的专业基金管理队伍。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审计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