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氨纶与纤维素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方法探讨

时间:2024-04-24

文/何海华 林玲 张芸娟

氨纶凭借其良好的强度和弹性(可拉伸至其原始长度的5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服饰中。随着生活水平日益增长,人们对服饰的穿着舒适性、外观、美感的要求在不断地提升,高档的再生纤维素纤维/氨纶的混纺产品应运而生,如粘纤、莫代尔纤维、莱赛尔纤维与氨纶的混合,这种面料不仅吸湿透气性好,而且手感柔软、丰满、滑爽,具有优良的悬垂性和蚕丝般的光泽,深受大众的喜爱。

针对纤维素纤维/氨纶的定量检测方法有很多种,如标准方法:FZ/T 01095—2002《纺织品 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方法》中的手工拆分法和二甲基甲酰胺法[1]、GB/T 2910.20—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20部分:聚氨酯弹性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基乙酰胺法)》[2];GB/T 38015—201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氨纶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20%盐酸法)》[3],还有行业内研究人员以次氯酸钠法定量纤维素/氨纶[4]的非标准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利弊,本文通过对以上5种定量方法的分析和比较,给氨纶与纤维素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样品的定量分析提供参考。

1 试验部分

1.1 试剂

次氯酸钠溶液:在1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使其含量为5g/L。此溶液用碘量法滴定,使其浓度在0.9mol/L~1.1mol/L。

20%(质量分数)盐酸:取浓盐酸1000mL(20℃,密度1.19g/mL)慢慢加入到800mL蒸馏水中,待冷却到20℃时,再加入蒸馏水,修正其密度至1.095g/mL~1.100g/mL。浓度控制在19.5%~20.5%。

99%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

稀乙酸溶液:将5mL冰乙酸加水稀释至1000mL。

稀氨水溶液:取80mL浓氨水(密度0.880g/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1.2 试验仪器

恒温振荡水浴锅(带有温控装置);分析天平:精确到0.0001g;恒温烘箱:能保持温度(105±3)℃;干燥器;有塞三角烧瓶;称量瓶;玻璃砂芯坩埚;抽滤器等。

1.3 试验样品

取氨纶与纤维素纤维、氨纶与再生纤维素纤维共20块样品。样品包含深色、浅色和牛仔面料。样品信息见表1。氨纶与纤维素纤维、氨纶与再生纤维素纤维。

表1 样品信息

2 试验结果

2.1 次氯酸钠法

将试样放入三角烧瓶中,每克试样加入150mL,浓度为0.9mol/L~1.1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在(70±2)℃水浴锅中振荡20分钟,用已知干重的玻璃砂芯坩埚过滤,用少量次氯酸钠溶液将残留物清洗到玻璃砂芯坩埚中。真空抽吸排液,再依次用70℃温水清洗,稀乙酸溶液中和,最后用清水连续清洗残留物,直至清洗干净为止。该方法与手工拆分法氨纶数据对比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得出,无论是深色或浅色样品,次氯酸钠法与手工拆分法测试所得氨纶结果非常接近,其中编号为1、2、6、18、19的样品氨纶数据结果与手工拆分法一致,而其余编号样品的氨纶最大偏差仅为0.2%,在GB/T 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所规定的标准允差范围内,所以次氯酸钠法测试氨纶/纤维素纤维、氨纶/再生纤维素纤维可以替代手工拆分法。

表2 次氯酸钠法与手工拆分法氨纶数据对比 %

2.2 20%盐酸法

把准备好的试样放入三角烧瓶中,每克试样加100mL、20%盐酸溶液,塞上玻璃塞,摇动三角烧瓶使试样浸湿。然后将三角烧瓶放入(70±2)℃水浴振荡器中振荡30min,振荡频率80次/min~100次/min。用已知干燥质量的玻璃砂芯坩埚排液抽吸或滤网过滤。剩余纤维用少量同温度、同浓度的盐酸洗涤3次(必要时辅以机械揉搓,使溶解物与氨纶分离),再用同温度水洗4次~5次,用稀氨水溶液中和2次,然后用水充分洗涤。将剩余纤维烘干、冷却、称重。该方法与手工拆分法的氨纶数据对比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发现,20%盐酸法与手工拆分法所测得的氨纶结果也非常接近,其中,编号为1、2、3、8、9、11、16的样品氨纶数据相同,而其余编号样品所得氨纶数据的最大偏差为0.2%,在GB/T 29862—2013所规定的允差范围内。同时得出,无论是深色或浅色样品,用20%盐酸法测试氨纶/纤维素纤维、氨纶/再生纤维素纤维也可以替代手工拆分法。

表3 20%盐酸法与手工拆分法氨纶数据对比 %

2.3 二甲基甲酰胺法(DMF法)

把准备好的试样放入三角烧瓶中,每克试样加100mL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在沸腾的水浴上搅拌20min,使氨纶溶解。用已知质量的玻璃砂芯坩埚过滤,将剩余纤维用同温度的二甲基甲酰胺洗涤3次,再用温水洗4~5次,每次洗后必须用真空泵抽吸排液。二甲基甲酰胺法(DMF法)与手工拆分法的氨纶数据对比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得出,对于样品编号为1 ~12的浅色样品,DMF法与手工拆分法的氨纶数据相差不大,均在GB/T 29862—2013的标准允差±3%范围内;而深色样品编号为13 ~20的样品,DMF法的氨纶数据与手工拆分法的数据相差较大,其中编号为14的样品,氨纶的偏差高达5.8%,19号深色牛仔面料氨纶偏差为3.4%,均超过了GB/T 29862—2013的标准允差±3%范围,由此得出,有些深色面料和牛仔面料不适用于DMF法,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4 二甲基乙酰胺法(DMAC法)

将试样放入具塞三角烧瓶中。加入150mL二甲基乙酰胺并振荡将试样润湿。置于60℃的加热装置中振荡20min。将三角烧瓶里的物质通过已称重的过滤坩埚过滤,然后将残留物用同温度的二甲基乙酰胺冲洗转移到坩埚上,让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排净后用泵抽干。用水冲洗并用抽滤装置将坩埚抽干。烘干坩埚和残留物,冷却并称重。二甲基乙酰胺法(DMAC法)与手工拆分法的氨纶数据对比如表5所示。

通过表5可以得出,对于编号为1 ~12的浅色样品,DMAC法的氨纶数据与手工拆分法的氨纶数据相差不大,均在GB/T 29862—2013的标准允差±3%范围内;而对于编号为13 ~20的深色样品,DMAC法与手工拆分法的数据相差较大,其中,最大偏差达到了5.1%,而19号牛仔面料氨纶数据偏差为3.6%,也超出了GB/T 29862—2013的标准允差范围,所以有些深色面料和牛仔面料不适用DMAC法,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表5 二甲基乙酰胺法(DMAC法)与手工拆分法氨纶数据对比 %

3 结果与讨论

20块面料分别用拆分法、次氯酸钠法、20%盐酸法、二甲基甲酰胺法、二甲基乙酰胺法这5种试验方法所得氨纶含量数据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5种试验方法氨纶含量柱形图

从图1可知,以手工拆分法的数据作为对比,无论浅色还是深色样品,次氯酸钠法和20%盐酸法的氨纶数据结果与手工拆分法的数据几乎一致,相对偏差较小。对于浅色样品,二甲基甲酰胺法(DMF法)和二甲基乙酰胺法(DMAC法)的氨纶数据结果与拆分法结果比较接近,实测值偏差在0.3%~2.3%,虽皆在标准允差范围内,但与次氯酸钠法和20%盐酸法相比,氨纶的结果还是偏大;对于深色样品和牛仔面料,二甲基甲酰胺法(DMF法)和二甲基乙酰胺法(DMAC法)的氨纶实测值与手工拆分法偏差较大,为1.7%~5.8%,有几组数据已超出允差范围,数据不可靠。

分析原因是,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是有机化学试剂,在溶解氨纶的过程中,会把面料中的染料或非纤维物质一并溶解,从而导致深色和牛仔面料中的氨纶数据偏大;而次氯酸钠法和20%盐酸法是将纤维素纤维或者再生纤维素纤维溶解去除,剩余的氨纶几乎不受染料和非纤维物质的影响,所以无论深色还是浅色面料,氨纶数据都比较稳定。因此,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拆分或者深色的面料,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用次氯酸钠法和20%盐酸这两种方法替代,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4 结论

通过对以上5种氨纶定量方法的试验和比较,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对于深色样品和牛仔面料,用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化学定量法测试的氨纶含量偏高,且相对偏差值较大,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建议在实际检测中采用手工拆分法、次氯酸钠法或20%盐酸法。

次氯酸钠法和20%盐酸法与手工拆分法的检测结果相接近,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对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或难以拆分的面料,此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更准确,用时更短,能有效提高检测效率,且相对于有机溶剂(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更绿色环保。因此,对于氨纶/纤维素纤维、氨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样品,次氯酸钠法和20%盐酸这两种方法无论是深色还是浅色样品,更符合实际的检测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