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2020年11月19日,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GB/T 10288—2016《羽绒羽毛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的修改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20年第26号), 修订内容自发布之日起,也即2020年11月19日正式实施。
据悉,该标准的修订主要集中在蓬松度的测试上,对“前处理箱”“操作方法”和“结果计算”三方面进行了修订。那么此次修订是基于什么原因?修订后对检测人员的操作有什么影响?修订前后检测结果有无差异?针对以上问题,本刊邀请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标委会秘书长许杰进行解读。
羽绒的蓬松结构中可以蕴含大量空气,空气的低导热性能使其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也因此使得蓬松度成为决定羽绒制品保暖性能的最直接指标,也是羽绒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实验室蓬松度的测试原理是指在一定内径的容器内,一定量的羽绒羽毛试样在一定量压盘压力作用下所占的体积或高度。由于羽绒的蓬松性决定了其具有可压缩性和高吸湿性。其体积可轻易压缩到蓬松状态下的1/10、在不同温湿度环境下其质量变化率可达到5%~10%。因此为了获得准确的蓬松度测试结果,必须保证实验室在规定恒温恒湿环境下,使用更有效、易操作、稳定的羽绒还原方法。目前实验室普遍采用的是蒸汽还原法。
蒸汽还原方法是在原有的静态还原、滚动烘干还原基础上,发展的最新,也是国际公认的最佳羽绒还原方法。蒸汽还原不会人为提高蓬松度,但可将严重并长时间压缩过的羽绒,恢复到其95%以上的蓬松度数值。蒸汽还原方法是用蒸汽把绒子充分打湿、充分还原,再经过恒温恒湿还原后进行测试的过程。
GB/T 10288—2016《羽绒羽毛检验方法》原规定的还原箱纱网为100目,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由于孔径偏小,蒸汽吹入较困难。要保证绒朵得到充分打湿和充分还原,对蒸汽发生器性能和操作人员手法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造成检测机构之间的测试数据差异较大。
此外,GB/T 10288—2016《羽绒羽毛检验方法》规定试样是由倒料桶中自由放落至测量容器后用搅棒将表面拨平。为确保蓬松效果,新方法结合国际标准的做法,增加了用搅棒对试样的再次搅拌。
新方法的修订,使测试结果与国际方法接轨,有利于降低检测偏差,提高蓬松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升蓬松度的指标,便于与国际标准接轨。
(1)为达到更好的还原效果,将前处理箱做了以下修改:
将前处理箱的筛网目数,由100目修改为(14~16)目。
(2)为降低检测误差,在测量环节做了以下修改:
1)保留用漏斗式倒料桶放落羽绒试样的方式,同时增加了轻微搅拌的要求,并对搅拌方法及搅拌时间进行了详细规定。
2)蓬松度仪刻度值的记录时间由原来的“待压盘自然缓慢下降至试样表面后2min”修改为“……60s”。
3)试验结果由原来的一组试样3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修改为两组试样6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具体修改单的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GB/T 10288 修改单发布稿
GB/T 10288《羽绒羽毛检验方法》是我国羽绒原料的方法标准,同时也是即将发布的新版羽绒服装标准GB/T 14272和正在修订的羽绒被等4项寝具系列标准QB/T 1193、QB/T 1194、QB/T 1195和QB/T 1196等的指定方法标准。
我们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146个样品进行蓬松度测试,用修订后的方法比修订前方法蓬松度结果约提高1cm~1.5cm,与用IDFB-测试方法的检测数据基本持平。
GB/T 10288—2016规定的蓬松度仪参数与IDFB-测试规则 Part 10-B基本一致,但在前处理流程、桶内试样处理等方面略有不同,两者的蓬松度结果也随之带来差异。所以,两者数据虽然存在紧密相关性,但不建议直接换算。
两者差异详见表1和表2。
表1 蓬松度检测设备参数
表2 蓬松度测量方法对比
首先,仪器设备选用不当会影响蓬松度结果。
GB/T 10288—2016规定的设备参数如图2所示。另外,蒸汽发生器建议使用德国凯驰(KARCHER)品牌,符合标准规定参数的产品。
图2 GB/T 10288—2016标准规定的设备参数
其次,前处理不到位会影响蓬松度结果。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放入前处理箱后用搅拌棒尽可能地将羽毛绒打松、打散,保证样品都能均匀地进行蒸汽处理;用手检查羽毛绒是否被蒸汽打湿,如果未打湿可适当增加处理时间或调整蒸汽喷头与前处理箱网纱的距离以便更好地吹入蒸汽。
第三,样品的称量方法也会影响蓬松度结果。
试样放入测量桶前,不要在量杯等容器中称量,此举会对还原后的试样造成挤压,影响蓬松度。而应对整个测量桶称重、去皮,再逐步倒入羽绒试样。
第四,测量桶静电也是造成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
静电处理可以参考以下方法:用一块柔软棉布蘸取稀释至适当含量的阴离子活性洗涤剂擦洗圆筒,用清水冲洗两遍,并彻底晾干。用同样的方法清洗压盘。擦洗频次为每天至少一次或至少每30次测量后擦洗一次。
最后,测量桶的使用年限、蒸汽发生器的型号规格、检验人员手法等差异也会对检测结果略有影响。建议各相关实验室多参加该项目的技术比对和检测技术培训活动,有利于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