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工业化服装定制,应该这样做——标准起草人解读服装定制通用技术规范

时间:2024-04-24

文/本刊记者 倪玉婷

2018年7月1日,由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的服装定制领域国家标准GB/T 35447—2017《服装定制通用技术规范》发布实施。该标准对工业化大规模服装定制的分类程序及技术要求进行了梳理。记者了解到,这是第一个定制方面的国家标准。为了解服装定制领域这一新标准的细节,本刊记者采访了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杜岩冰先生,对该标准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消费升级的到来,消费者对服装定制的需求越发强烈,定制服务已成为中国服装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有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服装定制市场规模达到1371亿元,2020年将达到2000亿元。

2018年7月1日,由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的服装定制领域国家标准GB/T 35447—2017《服装定制通用技术规范》发布实施。该标准对工业化大规模服装定制的分类程序及技术要求进行了梳理。记者了解到,这是第一个定制方面的国家标准。为了解服装定制领域这一新标准的细节,本刊记者采访了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杜岩冰先生,对该标准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

《中国纤检》:当前,中国服装定制产业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如何?一般说来,服装产品是个性化产品,而定制的服装更追求个性化,为何要制定这样一个服装定制领域的标准呢?

杜岩冰:中国服装行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产业网络配置完整、国际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服装大国。但是行业发展大而不强,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原有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稀释和弱化,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我国制定了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服装行业的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中国制造2025》中数次提及发展“定制”。

定制化发展,对消费者来说,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个性化产品从而最大程度满足需求;对企业来说,实现按需生产,减少了库存压力,解决了工业化大生产中难以解决的需求和库存矛盾。同时,定制也符合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将颠覆性地改变现有商业运营模式和竞争态势,极有可能给行业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上世纪初,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提出过服装定制,但是当时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服装消费的变革以及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服装定制变得更为容易。全行业对广阔的服装定制市场普遍抱有良好的预期,服装定制化也成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之一。

近年来服装定制概念持续升温,服装定制模式各不相同,服务水平良莠不齐。而且消费者理解的定制和服装企业能做的定制信息不匹配。为加强服装定制领域的相关研究和规范,对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服装定制消费、促进相关技术发展和应用、引导服装定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了《服装定制通用技术规范》。目的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标准,形成行业规范,让监管层、消费者、企业达成共识。

《中国纤检》:从标准文本内容上来看,《服装定制通用技术规范》结构简单,文字也不多,具体来说,该标准有哪些创新点?

杜岩冰:首先,不同于纺织服装行业内的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这个标准定位是过程标准。因为服装产品本身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服装定制产品的个性化更加突出,不同企业定制服装产品的手法和步骤也不尽相同,而服装品类众多,不同产品的定制要求也不同。如果按照产品标准来做,这个标准涵盖内容必然十分庞杂。因此,起草小组经过多次的研究讨论后将标准的形式确定为一个过程标准。

要强调的是,这个标准的适用范围为“适用于工业化服装定制,其他类型的服装定制可参照执行”。工业化服装定制,基本特点是顾客既可以拥有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和产品,又能享受到工业化生产效率带来的实惠,价格中档起步、弹性较大,大部分人可以接受。

经过前期的调研了解,国际上并无通用的服装定制方面的标准,这个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开创了服装定制领域标准的先河。大家比较熟悉的法国高级定制,具有纯手工服装定制、追求高贵和奢华、价格极其昂贵等特征,只为极少数人服务,其界定更多是从文化、服务和商业运作的角度出发。

《中国纤检》:对生产企业来说,要想做服装定制类服务,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条件?

杜岩冰:标准对开展工业化服装定制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通用要求,我们称之为定制的就绪度,简单来说,开展服装定制服务的企业应该具备如下5个条件:第一,企业的生产运营顺利;第二,产品质量有保证;第三,服务承诺可靠;第四, 信息有效沟通并能保证安全(定制过程中要涉及很多个人隐私信息,包括联系方式、身体尺寸,甚至是职业和收入等);第五,是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人才条件。

总体而言,企业实现大规模定制有三大要素,也是对企业的三大能力要求,第一就是准确了解顾客需求的能力。了解顾客需求,不是简单问几个问题,量了尺寸就可以了。举例来说,给体型、身高、长相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定制两套一样的衣服,有可能一人满意,另外一人不满意。这就是生活习惯可能不同,可能导致需求不同。第二是企业应具有快速设计能力。在定制过程中,不同顾客提出不同定制需求,企业面对数量、品类众多的定制需求,必须实现设计的快速响应,否则将无法满足顾客的选择。第三是具有柔性生产制造能力,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生产制造需求。做大规模定制,必须建立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基础上。

《中国纤检》:据了解,该标准从2014年立项到2017年发布,历时3年完成。能否分享一下制定过程中的心得或体会?

杜岩冰:2014年标准立项到2017年标准发布,用了3年完成。这期间做了大量调研和资料查询工作,也开了很多次会议。标准内容看起来很简单,篇幅也不长,但是每一条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对每个词句都进行了高度提炼和总结。不夸张地说,标准制定过程中,专家委员们逐字逐句都进行了反复的锤炼和研究,一些词语的表述用哪个更好一些,经常会纠结很久,也有激烈的辩论,这个过程挺“痛苦”。

比如说标准的5.2 程序要求中“人体数据的获取”,获取一个词是我们反复推敲和比较,几次修改后确定的。之所以用获取,不用测量,是因为有些数据信息比如顾客的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信息并不是通过测量得到的。

在明确了服装定制的定义以后,如何给“工业化服装定制”下定义,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起草小组研究讨论了现代工业发展的有关资料,结合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和行业内领先的定制企业的做法,定义为:“通过分工、协作、流水作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组织生产的服装定制。”

《中国纤检》:在标准的宣贯和推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企业对标准的反馈如何?在对定制类服装的质量上,标准是如何规范的?

杜岩冰:标准出台以后,做过几次宣贯,在服装博览会和定制服装展会上,也做了推广和宣贯。尤其是在服装定制展上,企业普遍非常关注这个标准。目前也有收到一些企业提出的反馈和想法,就是希望做一些配套的对具体服装品类的定制标准。我们也在计划做配套的系列标准。

对服装质量规范方面,就是引用了GB 18401和GB 30701这两个强制性的国家标准。由于定制类产品比较特殊,要符合顾客多方面的需求,而分类众多的产品也不能一一去展开去提要求,因此列出了国家对纺织品的强制性标准规范,一定要守住质量安全的底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