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编者按:2月9日,质检总局办公厅印发《纤检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这标志着历时一年半的规划编制工作最后圆满完成。本刊全文发布《纤检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时期,是纤维产业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建设中国特色纤检事业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纤检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纤检事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
“十二五”时期,纤检系统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纤维产业经济形势,秉承“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五年来,纤检系统坚定不移抓质量,棉花质量“身份证”制度基本建立,棉花公证检验数量由2009年度的255万吨增长到2014年度的514万吨,连续三年实现棉花公检全覆盖;已建立棉花加工企业质量诚信档案3111家,质量诚信体系初步建立。全力以赴保安全,战胜了游资大肆炒作对棉花质量的冲击,守住了棉花质量安全底线;严厉打击“黑心棉”絮用纤维制品,端掉制假售假窝点近200家,开展“阳光纤检进高校、进工地、进幼儿园”活动,宣传受众近百万人次,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质量安全事故。一心一意促发展,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推动纤维质量检验体制改革,重点支持新疆、内蒙古、广西三个地区纤维产业经济发展;实施了与国际接轨、先进的纤维仪器化检验质量标准,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助力纤维产业提质增效;全过程参与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性依据,为政策落实发挥基础保障作用。改革创新强质检,建立了以监督检查、公证检验、监督抽验“三项制度”为支撑的监督管理体系;建成了检测规模、检验能力居世界首位的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体系,配备524台套大容量快速检验仪(HVI),年检测能力达到800万吨,是“十二五”初期的1.3倍;两项研究填补我国检验技术领域空白,获国家专利18项,科技奖励43项,获奖论文15篇。这些成绩为“十三五”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纤检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基本经验:一是坚持服务全局工作,始终坚持把纤检事业置于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工作大局中统筹推进,紧密配合产业改革和产业政策的推进实施,找准自身服务发展大局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任务,保证发展方向正确。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和完善纤检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保证纤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始终坚持把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知不足而后进”“防患于未然”,不断适应新形势,实现纤检事业新发展。四是坚持提升工作有效性,始终坚持将纤检事业与服务纤维产业、宏观经济结合起来。始终强调以工作有效性作为衡量纤检工作得失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纤检工作真正有为、有威、有位,促进纤检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纤检事业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全球看,“十三五”时期国际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存在。从全国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发展没有变。
从纤维产业发展看,经过经济体制改革30多年的发展,我国纤维产业已经积累了一定实力,纤维生产格局基本形成,纤维加工能力、数量供给和需求正向平衡方向发展。“十三五”时期“一带一路”、区域经济新战略的实施,为加快传统纤维产业技术升级,促进走出国门加速成长提供了重要机遇,纤维产业将向区域化、机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纤维种植区域向西北、西南区域转移集中,纺织行业将向提质增效、丰富产品结构以及优化区域布局方向转变,开放和协同发展的纤维产业布局在深度调整中完善。从纤检事业发展看,国家将“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纳入“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成为理顺供需关系的关键要素,发展质量已成为重要国策。质量为先成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企业以质量谋长远发展,发展质量成为纤维产业共识。经过我们三十多年的努力,纤维产业质量安全责任基本清晰,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我国纤维产业已经具备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纤检事业正步入发展的良性轨道。
同时,纤检事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纤维产业供给结构失衡问题严峻。纤维生产环节存在“量大质低”的短板,推动提升纤维质量任务艰巨;传统人口红利优势正在减弱,纤维产业转型发展处于阵痛期,发挥检验、标准质量引擎驱动作用、提质增效任务艰巨;“放”“管”“服”之间的平衡还没有准确把握,随着产业发展,可能出现新形式的市场和主体,监管方式需要随之转变,履行好质量监管职能任务艰巨;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民生任务艰巨;纤检队伍能力建设与创新型政府要求还有差距,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能力任务艰巨。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工作方针,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要求,服务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服务纤维生产加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纤检事业发展新体制,全面提升纤维产业质量水平,保障纤维产业质量安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规律与监管效率相结合。纤维产业链条长,市场化程度高,处于产业链前端的农民和末端的普通消费者相对弱势,要遵循纤维产业的发展规律,突出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创建效率优先的质量监管体制机制,促进纤维产业经济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纤维原料都是农产品,其发展应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地资源等自然因素相适应,通过监管手段链接不同地域的产业信息,发挥优势资源的效率。挖掘区域内独特的纤维资源,鼓励和引导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位优势,形成区域特色的纤维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形成纤维产业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格局。
坚持技术引导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纤维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加大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纤维产业力度,形成系统、配套的科技生产力,坚持以质量标准引导絮用纤维制品及再加工纤维等相关产业进行环保生产,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着力推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纤维产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的纤维产业发展模式。
坚持统筹规划与稳步推进相结合。结合产业产地需求,统筹规划实验室布局、纤检力量及工作方向,发挥纤检大数据对农业畜牧业和纺织行业的质量引导作用,强化业务融合、工作联动。做好经验总结、抓好扩大试点,找准监管着力点,稳步提高各项工作的有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推进纤维、纺织面料、学生服“全链条监管”格局。
(三)总体目标。
完善中国特色纤检理论、制度、技术、机制工作体系。纤维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纤维产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智能化纤维质量管理体系初步构建。新疆、内蒙古、广西等条件较好的纤维重点区域纤维质量明显提升,其他地区纤维质量稳步提升,纤维产品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高。中国纤维标准体系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质量标准和检验技术向“一带一路”国家辐射。纤维公证检验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显著提高。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纤维市场环境,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驾护航。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纤维质量监管。
着力推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以纤维加工企业质量诚信记录为基础,实行纤维加工企业质量诚信积分制管理,建立企业质量问题追溯体系,推动建立质量诚信与银行信贷管理协作机制,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推进纤维加工企业信用信息的社会共享进程,营造诚实守信、自律守法的企业经营氛围。
加快纤维质量监管方式转变。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责任主体、专业纤检机构监管规范、协会团体辅助自律、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落实“放、管、服”,简政放权,研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落实纤维质量监督的“双随机”抽查制度,实施纤维质量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市场对企业的优胜劣汰作用。找准服务的切入点,增强企业法制观念,帮扶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
强化民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学生服、面料质量日常监管体系。深入排查学生服、絮用纤维制品质量安全问题,提高质量隐患发现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研究提高学生服、絮用纤维制品质量安全的新举措。进一步强化学生服、面料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强化人民群众质量维权意识,完善“阳光纤檢进高校、进工地、进幼儿园”活动,加强絮用纤维制品及再加工纤维生产加工集中整治。提高舆情处理能力。
探索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的协作模式。理清与不同层级政府及质监部门的监管职责,推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互通互联,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实现纤检执法工作的横向联动。探索推进纤维质量监管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公开行政执法信息,提高执法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二)完善质量技术基础运行保障。
强化公证检验能力建设。建立适应纤维产业发展,满足未来纤维公证检验需求的检测体系。在“一带一路”规划范围内,加快毛绒质检体制改革和仪器化检验实验室建设。持续、稳定地增加非棉纤维公证检验量,提高公证检验覆盖范围。优化棉花公证检验实验室布局,解决检验能力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问题。加强纤维监督抽验制度建设,对公证检验实验室工作质量开展有效监督,对公证检验实验室技术能力开展综合评价,促进检验能力提升。加快实验室检验技术升级,提高公证检验的先进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支持国家纤维计量站建设与发展,持续提升计量技术能力,充分发挥计量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的技术保障作用。
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仪器化非棉纤维质量标准和检验体系,逐步实现非棉感官检验向仪器化检验转变。启动纤维标准提升工程,研究纤维质量评价关键技术,合理设置技术指标,满足纺织需求,与产业发展同步,促进纤维标准化成果与纤维生产加工技术有效结合。
提升纤维标准影响力。建立更加协调配套、先进科学、适合中国国情的纤维标准化体系,强化检测技术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山羊绒、茧丝、麻类等纤维的标准国际化,向中亚、东亚、东盟相关国家输出我国棉花、羊绒、茧丝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技术。
(三)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加大政策融入力度。进一步推动公检制度融入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力度,从提高纤维供给质量、准确掌握纤维产量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意见,推动纤维公检制度和政策性贷款融合,推动纤维公检制度与市场保障金融合,推动纤维公检制度与物流体系融合,并与相关平台实现全面对接。
发挥对产业促进作用。进一步发挥公证检验对纤维产业全链条的服务作用,对接农业、加工、流通和纺织需求,发挥公证检验大数据的作用,推动中央供给侧战略的实施。开拓棉花公证检验新服务,加大研究公证检验在纺织配棉、农业品种改良中的应用。重点支持纤维主产销区产业发展,优先满足民族地区公检需求。
探索培育纤维品牌。与地方政府以名牌带动经济发展需求对接,推动实施纤维品牌发展战略。倾斜“一带一路”覆盖区域,推动优质纤维产区创建名牌产区,推动优质企业创建名牌企业,为产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宣传推荐、人才培养、检验服务。到“十三五”末,力争全国培育10家(区)以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纤维品牌。
(四)夯实质量监督基础。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完善纤检事业法律制度建设,以建设纤维质量监督、公证检验、监督抽验三大制度体系为抓手,建立健全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确保行政决策依法、合法,法治实施程序规范。完善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建立健全大案要案报备、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机构、岗位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强化对履职行为的约束和监督。
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支撑。推进系统技术能力建设,强化区域技术能力建设协调发展,实现技术能力指导工作规范、有效运行。加快纤检信息化建设,完善纤检机构信息化工作平台,加强业务流程实时监控,建立纤维质量分析、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公证检验管理智能化。不断完善纤维计量监督、量值传递和计量检定、仪器设备维修和保障工作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人才队伍建设。贯彻实施“人才强检”战略,强化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执法人员、领导干部工作能力。优化纤检人才队伍结构,稳步提高纤检人才队伍质量。建立纤检事业发展专家智囊库,为谋划纤检事业发展,解决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提供良策。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建立纤检系统行风建设的综合预防治理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开展廉政风险分析排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管体系建设,落实行风建设责任制,坚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五、重点工程
(一)纤维质量监督强化工程。
1. 纤维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搭建企业产品质量承诺公示平台,鼓励社会力量以投诉、举报等方式参与监督。建立纤维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公示平台,发布区域重点纤维品种质量监测报告。
2. 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搭建纤维企业质量信用平台,与相关部门及单位对接,完善企业质量信息采集、管理、公示、评价机制。联合行业协会,启动纤维企业品牌推进工程。
3. 纤维制品放心工程建设。
抓好《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实施,启动《再加工纤维管理办法》立法。建立和完善纤维制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推动将学生服监督专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障学生服监督检查覆盖率。在全国10个省建立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纤维制品质量舆情监控和舆情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学生服、学生床上用品集团购买监控制度。
(二)纤维质检体制改革深化工程。
1. 深化棉花质检体制改革。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的检测技术体系,调整棉花公证检验实验室布局规划。建立纤检系统棉花检验能力档案,定期分析公证检验实验室技术能力状况。完善监督抽验制度、工作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棉花公证检验信息技术示范实验室20家。稳步提高公证检验覆盖率,国家储备棉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监管棉公证检验覆盖率达到100%,其他类棉花公证检验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完善国棉颜色级分级体系,开展短纤维含量、棉结指标、质量指标分级等重大课题研究。
2. 推动毛绒质检体制改革。
实现毛绒质量管理信息化,建立二级毛绒仪器化公证检验质量管理信息平台。新建、改造毛绒、茧丝、麻类纤维公证检验实验室15家,检测能力满足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发展需要。山羊绒公证检验覆盖率达到90%,桑蚕干茧公证检验覆盖率达到50%。制修订毛绒快速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研发毛绒仪器化检测设备,推进毛绒纤维检测仪器化。研制毛绒仪器化公证检验设备校准样品,建立非棉纤维标准样品生产基地。
(三)互联网+纤维质量工程。
1. 纤维质量大数据平台建设。
以质量为主线,提高数据分析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棉花大数据导向作用,服务全产业链,实现纤维质量信息与产业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挖掘产业质量风险点,研究产业质量发展趋势,为纤维产业经济升级服务。
2. 检验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服务公证检验工作的智能化、集约化支撑体系,运用云技术,实现检验资源、检验设备、突发性质量事件应急处理、新型纤维材料信息发布、检验人员交流与培训等信息共享。建设棉花公证检验网络监督管理平台,实现公证检验管理智能化、信息化。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紧密围绕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一中心,深入研究自身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及如何在纤维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等重大课题。加强调研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的调查研究,为促进纤检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增强纤检工作决策的科学性。
(二)落实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落实纤检机构行政执法和打假工作、棉花及毛绒质检体制改革、纤维公证检验及监督抽验经费保障,夯实事业发展基础。争取学生服监管、仪器化非棉纤维标准体系、非棉纤维仪器化检验、信息化建设、标准科研经费支持,提高事业发展能力。
(三)抓好项目组织管理。
树立项目带动理念,依靠纤检能力建设项目实施促进纤检事业快速发展。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责、牵头部门负直接责任的项目实施责任制。建立项目实施部门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统筹推进,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加强对项目实施管理,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和水平。
(四)加强宣传引导。
加強对规划的宣传与解读,高点站位、分类梳理、重点宣传,全面提升纤检舆论宣传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聚焦各地纤检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聚焦重点纤维产业、重要纤检工作与经验特色,利用主流媒体系列报道与专题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纤检文化理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线上线下、联动推进的宣传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