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

时间:2024-04-24

《2015/2016年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以本年度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细绒棉(重点是新疆监管棉花)的公证检验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为涉棉的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分析棉花形势、研究棉花政策、扶持棉花产业提供重要依据。

一、数据来源

2015/2016年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依据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国家标准,对颜色级、轧工质量、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等主要指标进行汇总统计,并综合生产、市场和政策等多方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成。

本报告所称的新体制棉花,是指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并在棉花产地经过仪器化公证检验的成包皮棉。

本报告所称的棉花年度,起止时间为当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2015/2016年度即为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

按照品种及纤维长度,我国棉花分为细绒棉和长绒棉,长绒棉仅在新疆有种植,占全国棉花总量的比例极低,其检验依据为GB 19635—2005《棉花 长绒棉》,与细绒棉的检验依据不同。细绒棉按加工方式的不同分为锯齿加工细绒棉和皮辊加工细绒棉,皮辊加工细绒棉占全国棉花总量的比例极低,其检验依据为GB 1103.2—2012《棉花 第2部分:皮辊加工细绒棉》。因此,本文所统计的质量指标数据,均以当年度新体制棉花锯齿加工细绒棉的公证检验数据为基础计算而来。

二、检验数量

2015/2016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公证检验涉及的产棉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3个,涉及加工企业1100家,比上一年度减少28.66%;检验量1589万包、360万吨,分别比上一年度减少30.03%、29.96%,检验量为近5年来最低水平。

对比近5个年度的新体制企业检验数量,新疆作为我国棉花最主要产区,检验量占比仍在进一步扩大,达到91.11%。内地棉区在2014/2015年度棉花检验量大幅下滑之后,在本年度棉花检验量进一步萎缩,黄河流域棉区同比下降59.17%,长江流域棉区同比下降85.34%。其中,河南、陕西两省在本年度没有检验量,同比下降100%。

三、指标结果

(一)颜色级

颜色级指标是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首次引入的棉花质量指标,它依据棉花的黄色深度(+b)确定类型,依据反射率(Rd)反映出的明暗程度确定级别,通过类型和级别在颜色分级图中对应的区域确定棉花的颜色级。按照中国棉花颜色分级图,我国锯齿加工细绒棉共分为4种类型、13个颜色级,其中白棉3级为标准级。从类型来讲,白棉和淡点污棉使用价值较高;淡黄染棉由各种僵瓣棉和部分晚期次棉、污染棉、烂桃棉,或是淡点污棉变异而来,使用价值较低;黄染棉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因多年存储变异,或回潮率大的籽棉未及时晾晒而变黄,这类棉花品质极低。各个类型中,1级为最好。

从2015/2016年度新体制棉花检验情况来看,西北内陆棉区的棉花颜色级指标最好,白棉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8.12%。黄河流域棉区颜色级指标介于西北内陆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水平之间,其中天津、河北、山东白棉占本省棉花的比例优于平均水平;山西棉花颜色级指标最差,淡点污棉1级占比达到50.45%,其他省份这一指标均不足10%。长江流域棉区颜色级指标最低,其中安徽白棉占比最高,其次是湖南、湖北两省;各省份淡点污棉占比均超过20%,浙江淡点污棉占比达到69.64%,远高于3.59%的全国平均值。

对比实施颜色级指标三年来的数据,我国棉花颜色级指标呈现阶梯状上升,其中,2015/2016年度白棉占比较上年度增加了6.97个百分点,全国以白棉2级、3级为主,白棉1级占比较上一年度相对稳定;淡点污棉占比较上年度下降了6.73个百分点,各级占比均有所下降;淡黄染棉及黄染棉占比较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二)轧工质量

轧工质量是指籽棉经过加工后,皮棉外观形态粗糙程度及所含疵点种类的多少。

从2015/2016年度新体制棉花检验情况来看,新疆棉的轧工质量为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机采棉加工方式的特性,新疆棉中轧工质量为差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内地省份中,河北、甘肃、安徽、江苏的棉花轧工质量为差的比例高于其他省份。

(三)长度

长度是棉花最重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之一,与棉花的整体使用价值密切相关。细绒棉的长度由25毫米级至32毫米级依次分为8个长度级,其中28毫米级为标准级,30~32毫米级的棉花使用价值较高,25~26毫米级的棉花使用价值较低。

2014/2015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逐包检验平均长度为28.50毫米;长度级加权平均值为28.05毫米。从各产棉省份棉花逐包检验平均长度看,江苏棉花长度最长,达到29.10毫米;其次是湖北、新疆,已接近全国平均值,分别为28.67毫米与28.53毫米;安徽棉花长度级指标与全国持平,其他省份均低于全国平均值;总体来看,受天气原因影响,多数产棉区棉花长度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7毫米棉花占比明显增多。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5/2016年度棉花长度级略低于5年平均水平,较上一个年度长度级指标有所下降,其中,逐包检验平均长度减少0.03毫米,比近5年平均水平低0.02毫米;长度级加权平均值较上年度减少0.04毫米,比近5年全国平均水平低0.02毫米。全国长度级低于长度标准级的棉花占比26.30%,比上一年度增加12.75个百分点,基本回落到2012/2013年度、2013/2014年度水平,长度值离散范围扩大,30~32毫米长度级的棉花占比为5年最高。

(四)马克隆值

马克隆值是棉花细度和成熟度的综合反映,是棉花主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之一,与成纱质量有密切的关系。棉花的马克隆值越高,一般棉纤维成熟度越好;马克隆值过高,则成熟过度,纤维较粗,纤维抱合力差,成纱强力和条干均匀度不理想;马克隆值过低、细度过小、成熟不足,则容易产生有害疵点,织物染色性能差;只有马克隆值适中,棉花的细度适中、成熟适中,才具有最高的纺纱性能,获得较全面的使用价值。

细绒棉的马克隆值共分为三级五档,按马克隆值从低到高依次是C级的C1档、B级的B1档、A级的A档、B级的B2档、C级的C2档。马克隆值级A级的使用价值较好,B级的使用价值正常,C级的使用价值较差。

2015/2016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马克隆值级A级占比7.80%,较上年度降低27.17个百分点;C级占比38.26%,较上年度上升20.87个百分点;B级占比53.93%,较上年度上升6.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本年度棉花马克隆值指标呈现较大滑坡,各产棉省份中,江苏、甘肃的棉花马克隆值级最好,A级棉比例分别为35.03%、11.11%,A、B级棉花总和均达到80%以上;新疆、浙江次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棉花C2档占比达到96%,棉纤维细度值过大、成熟过度问题突出,马克隆值指标最差。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5/2016年度马克隆值指标为5年来最低水平,相较5年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马克隆值A级的占比7.80%,比近5年平均水平低了19.68个百分点;马克隆值C档的占比明显增加,比5年平均水平高了18.88个百分点。

(五)断裂比强度

断裂比强度是重要的棉花内在质量指标,与纱线的成纱强力有很好的相关性。细绒棉按断裂比强度值和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五个档,即很强、强、中等、差、很差。

2015/2016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平均断裂比强度值28.23cN/tex,较上年度上升了0.19cN/tex,高于5年平均水平。

各产棉省份中,湖南棉花平均断裂比强度最强,较上一年度有显著提高;其次是江西、湖北、安徽、山东、甘肃、江苏,棉花断裂比强度均在29.0cN/tex及以上;天津、河北棉花断裂比强度比上一年度大幅下降;全国最主要产棉区新疆棉花断裂比强度较上年度上升0.32cN/tex。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5/2016年度棉花断裂比强度指标有所提高,强及以上占比有所增加,中等占比基本持平,差及以下占比大幅下降。断裂比强度平均值连续两年稳步提升,但与2011/2012年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六)长度整齐度指数

长度整齐度指数是重要的棉花质量指标,用以表示棉纤维长度分布均匀或整齐的程度,对纱线的条干、落棉率有重要影响,同时对纱线的强度也有影响。细绒棉按长度整齐度指数和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为五个档,分别是很高、高、中等、低、很低。

2015/2016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82.68%,比上年度平均值高0.34%,比前4年最高值82.50%高出0.18%,在连续下降4年后呈现跨越式回升。长度整齐度指数为很高和高档的棉花较多的省份是湖北、江西、安徽,占比都在70%以上;其次是山西、甘肃,很高和高档的棉花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山东、河北棉花中,长度整齐度指数为低和很低档的占比明显多于其他省份。

各产棉省份中,江西棉平均长度整齐度最好,湖北、安徽、山西、甘肃棉花平均长度整齐度也均在83.0%以上,河北、天津棉花该指标稳步回升后在本年度又出现大幅回落,其他省份该指标都较上两个年度基本持平。总体来说,各产棉区棉花长度整齐度指标波动较大,变化较快。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5/2016年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最好,其中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在连续4年下降的颓势下强力反弹达到5年来最高水平,低及以下档的占比已连续4年下降,比2011/2012年度低了2.01个百分点;高及以上档的占比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但仍比5年平均水平高出2.67个百分点。

(七)综合评价

2015/2016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各项质量指标有好有坏。从颜色和轧工质量来看,颜色级以白棉为主,且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白棉2级与白棉3级两档;其中,淡点污棉占比较高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产量及检验量减少较多,全国淡点污棉占比下降明显。轧工质量主要集中在中档,中档及以上占比达到96.35%;全国各省份轧工质量为中档及以上的棉花比例均占到95%以上,山西、浙江、江西、湖南达到100%。从纤维长度来看,平均长度略有下降,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显著提高,其中,长度指标体现在25~27毫米长度级与30~32毫米长度级的棉花占比均有所增加;长度整齐度指数指标表现在低及以下档的棉花保持下降,而高及以上档的棉花也略微下降,整体向中等集中。从纤维内在品质来看,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两项指标呈现相反趋势;其中,马克隆值指标下降明显, A级占比大幅降低,C2档过成熟棉占比大幅增加;平均断裂比强度指标明显提高,全国绝大多数产棉区该项指标相比上一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对比各省份数据来看,新疆棉表现最为突出。新疆2015/2016年度棉花与上年度相比,平均长度减少0.18毫米、长度整齐度减少0.03%、马克隆值A+B级占比减少26.37个百分点、平均断裂比强度提高0.32 cN/tex,总体质量状况略差于2014/2015年度。

四、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综合各地的情况来看,影响本年度棉花质量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产业政策、市场形势、生产环节等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的气候特点和年度内的气候变化是影响棉花质量波动的决定性因素。据中央气象台对2015年气象条件的分析,在播种及幼苗生长阶段,大部棉区气温与常年同期持平,平均日照时数偏多,水热条件较好,部分棉区低温、强降水、沙尘暴影响棉花播种出苗。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大部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4倍,且出现日平均气温≤12℃的倒春寒天气,棉花育苗受到影响;新疆北部受冷空气影响,出现大幅降温,并伴有小到中雨和4~5级西北风,不利于棉花播种;黄河流域棉区大部降水充足,墒情良好,光热适宜,气象条件适宜棉花播种出苗。在蕾铃期,全国棉区平均气温与平均日照时数均较常年偏低和偏少,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全国综合气候适宜指数为适宜。其中,西北棉区大部光热不足,对棉花现蕾略有影响;黄河流域棉区前期持续少雨影响棉花生长,后期出现较明显降水过程,大部棉田墒情显著改善;长江流域棉区强降水不利棉花生长。在裂铃吐絮和采摘期,大部棉区发育期接近常年或提前,早霜、多雨、高温等不利天气影响棉花质量。其中,7月中旬左右,新疆棉区遭遇历史同期罕见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温度最高地区的吐鲁番甚至达到45摄氏度,持续高温酷暑天气造成棉株上部花铃脱落,导致棉花成熟度过高,对其产量和质量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北疆棉区初霜偏早,不利棉花品质提高;黄河流域棉区大部热量适宜,但多雨寡照影响棉花吐絮和采收;长江流域棉区大部时段气象条件利于棉花裂铃吐絮,但后期降水偏多、日照偏少,不利棉花采摘。

(二)产业政策

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市场调控机制的部署,自2014/2015年度起,国家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并在新疆启动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改革试点两个年度来,国内棉花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棉价向市场化靠拢倒逼棉花质量。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实现了市场调控的“价补分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从棉农到加工企业更加注重棉花内在品质,但是受恶劣天气和机采棉大幅增加的影响,本年度棉花的长度与马值不升反降,但从其长度整齐度这一指标可以看出棉农对一致性好的棉花的重视程度有所改观。二是实现了更精准的保本有余。目标价格试点后,国家将专项补贴资金通过基层政府直接发给农民,不再有中间环节漏损,也不再产生储备棉库存费用和利息支出,资金补贴效率大幅提高。三是棉区更加向新疆集中。实行目标价格改革后,新疆棉花产量占到全国棉花的绝大部分,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更加有利于统一管理、机械耕作、病虫害防治和收购加工运销,为棉花专业化和现代化生产打下基础。四是改革在动态中不断完善。国家综合考虑棉花市场供需状况、种棉成本收益情况、财政承受能力等有关因素,制定了更为合理的目标价格,同时,据实际监测市场价格,按照种植面积和籽棉交售量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补贴资金,对棉花产销存各环节进行全程监管,不断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

(三)市场形势

2015/2016年度,国内经济总体下行,纺织消费低迷,订单大幅减少,产能严重过剩。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纺织品出口形势持续恶化,数量和金额明显下滑,企业经营困难,纺织用棉量下降。全国棉花面积和产量减少,国储棉库存居高不下,国内棉花供给充裕,但因棉花内在品质普遍偏低,质量无法满足纺织企业需求,现货市场成交清淡,皮棉销售迟缓,国内棉花现货价格以下跌为主,尽管部分时段因纺织企业集中补库而弱势反弹,但均较为短暂。

(四)生产环节

1.品种影响

品种是影响棉花质量的主要内在因素。我国的棉花品种繁多但优良性状突出的比较少,加之近年来供种渠道不断增加,品种更新换代加速,种植品种混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棉花的质量。由于近年来棉种行业严重亏损,棉种市场秩序较混乱,假冒伪劣种子充斥市场,难以形成主打的品种和品牌。但随着棉花的市场化进程,已有部分棉农注意到纺织企业配棉的需求,认识到不同棉花品种的内在纤维品质有很大区别,不再片面追求单产高、衣分高,抗病虫、色泽好的品种,开始注重棉花内在品质。同时,新疆机采棉均是将原有的手摘方式的棉花按照机采的要求进行种植,始果始节位低、株型松散、成熟期较松散、纤维短、质量较差,不是机采棉的最佳选择品种,加工出的皮棉不尽如人意,在品种选择与新品种选育上有很大提升空间。

2.栽培管理与交售流通环节的影响

棉花栽培管理过程中,棉农盲目追求高密度、田间施肥种类单一,棉田残膜回收量甚少,或基本上不回收,导致残膜逐年增加,宜棉区耕地有限,棉田只能向非宜棉区扩张,加之劳力不足,管理粗放,并且我国多数区域棉田分散,规模化种植条件差,客观上导致质量指标的不一致。在交售流通环节上,棉花采摘、运输过程中使用塑料编织袋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根治。此外,棉农在户外摊晒籽棉时,受环境条件影响,极易造成动物毛发及杂物混入,形成异性纤维。由于担心综合指标低的棉花卖不出去,棉农有意识地将优等棉花和低等棉花掺混在一起优劣混卖,形成资源浪费,造成棉花品质普遍中等偏下,高品质棉花匮乏。

3.采摘方式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棉区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手摘方式。棉农采摘棉花时较为粗放,按数量采摘、存放意识差,采集方式随意性大。部分棉农习惯揪桃剥棉,个别地区甚至还有拔杆剥桃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棉花采摘雇工困难,棉花早采现象严重,少数地区一次性采摘,未成熟的棉桃被采,造成棉花质量下降。同时,机采棉的快速发展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但也带来含杂多、“三丝”多、长度短等质量问题。由于机采棉在采收过程中,缺少对采收对象的选择性,极易将地膜残片等异性纤维一同收集,造成异性纤维增多、杂质偏大等问题。再加上后续加工中,为了除杂干净,过度烘干开清,造成了对棉花强力、长度等内在指标的损害,增加了短纤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采棉花的市场竞争力。

4.棉花加工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棉企加工利润越来越小,出现劳动用工减少、质量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一些企业加工过程中未正确处理好产量和质量的关系,轧工速度控制不当、排杂不彻底或不排,导致棉花长度严重损伤、短纤含量增加,同时含杂较高,棉结、索丝较多。另一方面各类小包棉等无证企业有卷土重来之势,其质量意识淡薄,生产的小包棉多是白板包,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利于打击和追责。

五、有关建议

为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损失,防止流通环节中人为的质量破坏,保护棉花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我国棉花的整体可纺性,针对上述质量指标检验结果和影响因素做出如下建议:

(一)宏观把控、市场引导,增强涉棉人员质量意识

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已在新疆试点两年时间,回顾两年来的试点历程,改革工作对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国储库存压力、减轻财政负担、稳定生产、保障棉农利益、促进下游纺织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应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一是合理制定并适时公布棉花年度目标价格,依托价格补贴鼓励棉农种植高品质、高质量的棉花。二是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管理的新模式。三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保持棉花价格合理稳定,建立和维护有利于棉花产业持续繁荣的市场秩序,增加棉花有效供给。四是通过市场的良性竞争过滤“两小一土”加工企业,引导形成与质量挂钩的棉花价格,以纺织企业需求倒逼出好棉花。

(二)树立品牌、加大帮扶,提高优质棉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企业的利润增长点。但是目前棉花企业中中小企业偏多,对于品牌建设存在着较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和依赖性,建设现状很不理想,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和忠诚度都很低,因此,要引导和帮助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品牌质量,放大品牌效应。一是树立优质棉花、优秀加工企业品牌效应。通过市场筛选,培育质量信誉好的龙头企业,逐步建立质量品牌,增强产品竞争优势,提升宣传效应,树立典型示范,在全国范围内引领棉花质量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国家相关棉花政策多向400型企业倾斜。引导加工企业不断完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文化,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产品质量,自动淘汰掉产品质量差、管理方式落后、加工设备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三是推广利用现有棉花品牌。加大品牌棉花的宣传力度,严格规范质量信誉登记流程,推广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纺织等一系列环节保护经品牌认定的棉花,开通品牌棉绿色通道,同时,保护经市场认定的优质品牌棉。

(三)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提升全国棉花质量水平

围绕纺织企业需求,针对棉花质量的突出问题,继续加强棉花质量监督力度。一是加强监督检查,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有效性,继续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监控企业的监督检查。二是加强现场调研,掌握纺织用棉质量状况,做好质量分析,了解企业对棉花质量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棉花质量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三是积极推动棉花产业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公证检验对建立公正公平的棉花市场交易环境、维护各方利益的作用。四是加快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设,积极实施棉花加工企业分类监督管理,发挥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在企业贷款、公证检验资格等方面的作用,督促棉花加工企业落实各项质量义务。五是密切关注棉花市场质量状况,做好棉花质量分析,加强安全风险预警和隐患排查,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质量风险。六是加强质量服务,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挑拣异性纤维和分等级收购、置放、加工棉花,指导企业按标准要求标注质量标识。

(如有读者欲查阅相关表格数据,可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