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晒晒内蒙古毛绒质检体制改革成绩单

时间:2024-04-24

崔万成

8月的内蒙古草原草长莺飞。在这个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季节里,一支纤检技术服务小分队奔波在茫茫草原上。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被列为国家毛绒纤维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内蒙古纤检局在中纤局的指导下承担技术支持工作,每年派出技术服务小分队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技术指导和免费检测服务,已成为该局的一项常态工作。

改革试点两年多来,纤检局完成绵羊毛公证检验46132吨,山羊绒公证检验12779.86吨,免费检测山羊绒细度样品30000余个,收储山羊绒14623吨。自治区羊绒收储由6000吨扩大到8000吨,一组组数据呈现出了内蒙古毛绒产业蓬勃发展的壮美画卷。

困境在哪里?

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八分之一,这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而著称。作为国际、国内优质毛绒主产区和毛绒制品加工生产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山羊原绒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占全国总产量的1/2。20世纪80年代,一句“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让内蒙古毛绒产业在中国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缺乏目标定位,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制约着产业的发展,毛绒产业经历了一段风雨飘摇的艰辛历程。据检测数据显示: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山羊绒平均直径为15.25微米,到2010年,平均直径增加到了15.85微米。细度在14微米左右的羊绒产量不足总产量的1%。一个数值的细微变化,对羊绒而言,却是品质的巨大差距。

在传统、粗放的养殖管理模式下,农牧民一味提高山羊个体产绒量,却忽视了羊绒质量的提升,虽然产绒量增加了,但羊绒质量却下降了。加之缺乏技术引导,农牧民混合抓绒,优劣不分;企业收购凭经验,综合确定价格,没有实现优质优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养殖生产的积极性。羊绒质量大幅降低,企业利润压缩到了底线。2008年后,随着产能过剩、品牌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积累,自治区毛绒产业发展进入了低谷。自治区毛绒产业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机遇在哪里?

如何重新焕发毛绒产业生机活力?从顶层设计上研究治本之策是振兴毛绒产业的关键。

2014年,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展和改革委、农业部、供销总社四部门意见,结合地方实际,经自治区政府同意,自治区质监局联合发改委、农牧业厅、供销社、科技厅、商务厅、经信委、工商局7个部门建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改革毛绒纤维质量检验制度促进毛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部门和毛绒主产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建立了分工协作、沟通协调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中纤局负责业务指导和国家层面协调,地方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模式,为自治区毛绒纤检改革提供了组织机制保障。

作为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现自治区从畜牧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转变的重要抓手,2015年,改革试点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自治区政府重点推进工作。两会人大代表提出的“加快优质羊绒生产建设的建议”列入自治区政府分管主席重点督办建议提案。今年,改革试点建设被纳入自治区经济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

足迹在哪里?

从林海草原到沙漠戈壁,从西部的阿拉善盟到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在自治区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内蒙古纤检人坚实而厚重的足迹。

内蒙古自治区在毛绒集中产区全面推广标准化养殖分级示范模式,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推进了绒山羊、细毛羊养殖标准化建设。同时,在养殖标准化示范区推行育成羊羊绒细度免费检测服务,将先进检验技术进行有效推广应用,推动毛绒生产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让农牧民和企业享受到了质量带来的红利。

今年8月初,内蒙古纤检局技术服务小分队再次来到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种羊场,正好赶上种羊场组织“选美”比赛,吸引了来自周边的100余户牧民参赛。听说纤检局的技术服务小分队来了,大家都抢着请技术人员为自家的绒山羊进行羊绒细度检测。

“508022号,羊绒细度13.5微米……”不到10分钟检测结果跃然纸上,技术人员一边向牧民传授羊绒采样方法,一边对羊绒样品进行检测。一旁的牧民边看边记,有的干脆大胆提问。“怎样按检测结果分群养殖,怎样分部位钊绒,怎样进行羊绒分选分级……”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就像召开了记者招待会。

种羊场场长刘少卿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搞养殖凭经验,现在靠科学,依据检测结果量身定做‘养殖套餐,把标准化、科学化养殖引入牧业生产,我们受益匪浅。”

鄂托克旗牧民乌云其木格家养着400多只阿尔巴斯型绒山羊,这几年她按照检测数据分群饲养、钊绒、分级,让她切实感受到标准化、科学化养殖带来的好处。由于产出的羊绒品质好,去年乌云其木格家仅卖绒一项就增收5000多元。“有了检测数据我们选种羊,心里也有标准了。”乌云其木格高兴地说。

近年来,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种羊场在内蒙古纤检局的技术指导帮扶下,羊绒品质逐年提升,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品种得到有效保护,周边10000余户农牧民直接受益。

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绒山羊到阿拉善盟阿拉善型白绒山羊。如今,免费检测范围还在不断扩大,通过免费动态监测不仅保护了优质品种资源,而且稳定了羊绒价格,实现了依据检测数据定级结价,更重要的是通过检测转变了农牧民的养殖观念。

服务在哪里?

7月的鄂尔多斯乌审旗细羊毛交易中心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在交易中心的羊毛检验实验室内,内蒙古纤检局的技术人员正忙着进行羊毛样品检验,洗净率、含油脂率……随着一份份检验证书新鲜出炉,羊毛交易相继展开。乌审旗牧民斯迪翻看着检验证书,脸上绽放出喜悦的笑容:“现在实验室‘搬到了家门口,检验很方便,有了这份检验证书,羊毛质量一目了然,定价有了标准,心里踏实多了。”

2005年以来,自治区在全区毛绒集中产区羊毛交易环节推行公证检验制度。企业与农牧民交易双方依据公证检验数据净毛计价得到推广。公证检验制度的有效实施,不仅规范了毛绒交易行为,而且推动了以质论价、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

蒋福康是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羊毛收购商,这几年每到产毛季节他都到乌审旗收购羊毛。一提起施行了多年的公证检验制度,他总是赞不绝口:“公证检验制度很公平,我们依据检验证书出价,好毛卖好价,牧民和企业谁都不吃亏,现在检验实验室建到了羊毛交易中心,我们交易更便捷了,预计成本还会降低。”

内蒙古纤维检验局积极发挥技术优势,将检验服务前移,开展“一站式”服务,先后在苏尼特右旗、化德县与当地政府联合建立了检验实验室。今年在乌审旗政府有关部门协助下,建立了乌审旗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实验室的使用大大缓解了检验压力,推动了公证检验制度的有效落实,保障了公平交易的顺利完成。

优质的检验服务向牧区延伸,不仅为公证检验制度高效推进注入了活力,同时为打造品牌形象增添了动力。2010年,乌审旗牧民巴音都仁带领周边9户牧民注册成立了牧业合作社,现在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了100多户,该合作社生产的细羊毛因品质好畅销全国,甚至走向海外。

巴音都仁介绍,今年合作社平均每户仅卖羊毛一项预计可增收5000多元。“乌审旗的细羊毛供不应求,就是因为有质量这张‘王牌。”

据了解,自治区2005年公检羊毛89吨,2006年657吨,2012年7690吨,2015年达到19262吨。目前,公证检验量占全区羊毛总量近1/5。

基础在哪里?

标准化养殖,育成羊羊绒细度免费检测,毛绒公证检验让农牧民和企业都受益,而检测标准制定、检测仪器研发又为检测实践增添了底气。

两年多来,内蒙古纤检局抢抓机遇,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发挥人才技术优势,紧紧围绕改革试点标准体系建设和检测仪器研发,采取科研项目+人才的模式,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形成了浓厚的创新研究氛围,一大批成果应运而生。主导制定的《分梳山羊绒长度的测定 手排法》ISO国际标准已正式发布,制定的《动物毛纤维平均直径与分布试验方法激光扫描纤维直径分析法》国家标准已通过审定,完成了8项IWTO国际标准转化,掌握了毛绒纤维标准领域的“话语权”。自主研发的“山羊绒手排长度图板电子扫描仪”和“山羊绒净绒率快速检测仪”,不仅提升了检测效率,降低了分析误差,而且对推动山羊绒检测仪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投资6000万元新建检测大楼加强了国家毛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能力建设;在化德县絮片服装产业园区、苏尼特绒毛纺织产业循环经济园区搭建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在细毛羊集中产区乌审旗设立了公证检验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的提升为自治区毛绒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

同时,该局积极发挥技术优势在农牧民中广泛开展羊毛质量分级员培训考核。目前,共有300余人参加培训,102人取得国家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为农村、牧区培养了一大批带不走的纤检人才。

近年来,内蒙古纤检局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紧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用“显微镜”查找问题,用“放大镜”看待问题,以整治毛绒纤维质量“顽疾”为牵引,推行羊绒产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加强生产、流通领域毛绒纤维及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和质量监督抽查力度;不断转变服务方式,有计划 、分区域 、分层次、分类别指导企业建立质量档案,有效掌握质量底数;针对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集中开展电子商务毛绒制品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了违法违规、侵权假冒违法行为,进一步净化了市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了内蒙古毛绒制品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