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晓云
2019年7月7日至8日,由耶鲁大学经济系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耶鲁大学创新与规模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承办,以“经济增长、减低贫困与环境治理”为主题的发展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在南开大学成功召开。曹雪涛校长与耶鲁大学创新与规模研究中心主任Ahmed Mushfiq Mobarak教授分别代表南开大学和耶鲁大学在开幕式致辞。来自国内外其他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官员、企业界、媒体界人士共约百人出席研讨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就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减低贫困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以下做个简短的观点综述,以飨读者。
经济增长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经济增长会受到资本要素、劳动禀赋、政治体制和文化变迁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更是呈现出异质性经济发展特征。这是会议讨论的一重要主题。
中国的复兴之路为世界带来了“经济奇迹”。林毅夫作为首位开讲嘉宾,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机理,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本质在于充分利用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和后发者优势来加速自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而提高中国社会的人均劳动生产力水平。通过总结中国70年的经济发展经验,为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政治因素在经济增长中起到重要作用。戴相龙认为中国经济70年的光辉成就,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都是奇迹,并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Ahmed Mushfiq Mobarak通过田野实验的研究方法,分析孟加拉国清洁水源与政治关系网的内在关系,发现如果一个地区存在一个竞选成功的政治家,该地区为增加清洁水源而建井的概率增加300%左右。田利辉提出包容性金融体制模式,认为其能够带动经济发展。
劳动力投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关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近年来,劳动力迁移占据劳动力市场的较大份额,成为产业发展中劳动投入的重要来源。梁文泉和宋冉分析限制移民的原因时认为,户籍和住房成为移民的主要限制因素,而增加移民流动性能改进社会福利并促进经济增长。Gaurav Khanna则就污染对移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污染会导致高学历人才和熟练工离开污染地并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最后,朱光磊从财产关系、劳动方式、收入方式和收入水平等具体因素进行阶层划分,认为包容是以协商和讨论的方式处理阶层关系,进而带动经济发展。
外部其他因素的变动同样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冲击。Sawada研究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以日本海啸和菲律宾洪灾两次自然灾害为依据,发现个体在灾害过后会更偏好当下,并更不愿意承担风险,即具有跨时间代际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同时自然灾害会带来人员伤亡,对一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收入分配是经济增长的成果共享。将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参与社会活动的各个主体,是收入分配的重要意义。与会学者分别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充分讨论了收入分配问题,提出有价值的不同见解与建议。
陈宗胜介绍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变动轨迹及相关问题。从总体上看,中国居民收入差别程度已经越过最高拐点,逐步得到改进,但是城乡不均依旧严重,以户籍制度为特征的二元结构导致了中国社会二元反差程度的严重性。未来应当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一体化,以逐步达到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万广华同样认为中国户籍制度加大了城乡差距,导致城乡隔离。
田利辉认为包容性金融可以减少收入不平等问题,金融包容性会提高对教育的投资,教育会降低收入不平等。朱光磊则强调了阶层的概念,未来社会中包容才是解决中国社会阶层变迁问题的主要方法。
收入不均等造成了很多负面的经济后果。甘犁认为,收入不均等是转移支付不够的主要原因,短期内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增加分配至个人的转移支付,持续的扩大内需,这对社会公平性十分重要。如此一些问题都会对收入差别产生一定的影响。
贫困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痼疾,当今世界仍有不少人口深陷贫困。中国在扶贫问题上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世界的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因此部分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中国的扶贫成就、致贫原因和未来的减贫趋向。
关于致贫原因,林毅夫认为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万广华、陈宗胜等认为中国的二元户籍制度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城乡隔离加剧了不平等,导致了部分人口陷入贫困。
接下来学者们讨论了中国减贫事业的成就与经验。张琦认为中国减贫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这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及中国政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进行的孜孜不倦努力紧密相关。中国扶贫取得巨大的成效与中国扶贫脱贫的制度建设有密切的关系。方晋也分享了中国政府扶贫成功的战略,主要包括开放式扶贫、保障式扶贫、人力资本投资三个主要减贫战略。并且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扶贫的人力资本投资支持。另外,万广华认为城市化可以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来减低贫困;Sujata Visaria发现当地政府机构可能是由于意识形态或某种政治动机,更容易选择生产能力较低的农户进行农业信贷干预,以更加容易的减低贫困。
中国在缓解贫困方面仍面临很多挑战,如深度贫困、返贫问题和脱贫后的激励问题等。儿童贫困问题是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减贫难题。方晋强调了中国贫困农村的孩子面临着不利的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并分享了从试点到政策的成功项目,通过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发现儿童在教育和健康两个领域都有很好的改善。Hyuncheol Bryant Kim也认为,政府干预儿童抚养过程能显著地减少儿童发育迟缓问题,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并带动经济增长。
展望未来,消除极端贫困并不意味着中国减贫任务的终结。我们将参照发达国家经验,设置相对贫困线,考虑全域(城乡)贫困,并重视乡村振兴和扶贫长效机制建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中国模式,在共同富裕之路上不断求索。
经济学的实验之路为经济学日益科学化的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方法支撑,实验方法逐渐成为前沿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此次研讨会中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涉及不同的实验方法,这也引起很多学者就研究中实验设计与操作、数据的收集与使用、计量分析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Sawada以两次自然灾害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人们偏好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现金补偿,政府的房屋补偿或其他类型的补偿将更为有效。有学者针对该研究中实验设计时个体的资金分配提出疑问。Sawada对此解释为,本项自然实验中的个体对于自身当前和未来的资金分配问题并不是研究的一项假设条件;而对于菲律宾和日本村落的相关政府,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确保村民相信其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天拿到这些补助,这才符合实验的随机性假设。
Hyuncheol Bryant Kim在埃塞俄比亚进行实地实验,研究增加母亲知识和发放食物券分别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针对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有人对比其他国家的现实境况,对实验测量结果产生疑问。Kim解释为此项研究结果是针对埃塞俄比亚最贫穷的地区,可以通过实验给我们展示极端贫穷地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可比性。
当然,任何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完美无瑕。实验研究方法也有其局限和不足之处。例如,针对Sujata Visaria的实验,有人提出干预方式能否做到完全信息的质疑。Sujata Visaria认为研究中的模型只是能够做到尽可能清晰,但是针对干预方式无法做到完全信息。
未来的实验研究中应当尽可能有效地实现实验的控制性,并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另外,实验研究方法需要与自然数据、调查数据、实验室实验、计量分析等其他实证研究方法共同协作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大会上其他学者还就其他一些问题,如城镇化、金融改革等发表了意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