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启迪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400)
2003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振兴”战略开始实施。自此十几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同南方地区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2021 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预示着未来五年东北经济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2015 年5 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推进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工作。在“东北振兴”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将最具创新创业潜质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要抓住未来五年“东北振兴”的新机遇,结合“双创”的时代呼唤,构建适应“东北振兴”战略实施需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责任和担当。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占创业成功企业的一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研究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例,探究在东北振兴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
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通过分析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质,了解和发现经管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在需求和能力的提升。经管类学科既具有理工学科知识体系的技术性又具有文科学科的人文社会性,是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在创新创业方面,从学科专业基础、思维方式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考察,经管类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分析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特质要结合经管类学科专业特点。
首次定义创新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并提出五种创新形式。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实质是将想法或思想变为现实,是新发明、新产品和新生产工艺的首次商业化。根据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和形式可以概括归纳出三种创新能力,即发明创造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因此,创新能力是指利用新科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向社会提供具有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特点,是个体综合素质与发展潜质的最高体现。
经管类学科涉及面较广,主要专业课程涵盖了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商品学、零售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销售管理等。经管类学生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了人员招聘、财务管理、组织搭建、市场开发、营销策划、商品销售等在创新创业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和知识。这些课程的学习需要文理兼顾,这就培养了经管类学生兼具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活跃性。感性思维和思维活跃性造就了经管类学生具有创业者必备的沟通交际能力特质。理性思维使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能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
当今时代,创业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史蒂文森认为“创业是在不拘泥资源约束的前提下追逐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创业的认识在逐步深化。不同时期专家对创业的界定不同,但是都强调创业是一种基于创新的创建过程。创业不仅是创造性思维开发的过程,也是创业者应对不确定性环境快速反应的过程。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创业实践要求创业者至少具备领导能力、沟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决策和执行能力等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其他专业技能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取得。经管类学生通过学习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谈判、销售管理等专业课程,为未来创业奠定了非常好的专业基础和技能,而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特质。综上所述,经管类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
创新创业能力观念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共同努力。首先,学生在思想上与时俱进,紧跟“双创”步伐,融入“东北振兴”的创新创业氛围中。学生在课堂上带着创新创业的问题学习专业课程;课下关注和阅读有关“东北振兴”和创新创业方面的新闻动态,关注市场上需要解决的痛点问题。其次,教师在教学上向学生宣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课程设计上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第三,学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面提供支持和平台,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启动基金等举措,在组织架构、实践基地、创业资金等方面搭建起支持创新创业立体体系。
经管类学科教育特点是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其中,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核心教育相结合,是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专业必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技能,专业选修课程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这些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同时,开设《创业管理》、ERP 实践教学等创新创业课程并纳入公共通识课程教学体系。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掌握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增加对创新创业认识,拓宽创新创业思考视野,培育大学生领导力、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等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帮助规划未来职业生涯。这些课程对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加创业的勇气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要以“东北振兴”为出发点,以适应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培养目标,要从教师教学、学业考评和项目比赛等方面建立以“东北振兴”为引领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敢为人先”的东北人文精神,培育“开放、包容、多元、积极向上”的与创新文化具有天然契合的东北人文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其次,在学业考核上设立创新创业竞赛学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在比赛中深入理解“东北振兴”战略和产业政策,在比赛中将所学应用于“东北振兴”的创新创业实践之中,在比赛中学习培养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第三,鼓励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引导学生关注与“东北振兴”相关的创新创业类比赛,在参赛过程中鼓励学生以振兴东北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题来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在比赛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其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情况,然后反哺创新创业教学工作,达到“以赛促教”效果。
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观念和实践两方面构建与“东北振兴”相匹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在培养创新创业观念方面,一是开设培养创新创业思想意识方面的课程,将解构“东北振兴”战略政策内容贯穿于课程中;二是教师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与“东北振兴”和创新创业思想方面有关的内容;通过上述措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和意识与“东北振兴”战略相契合。其次,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一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课理论知识与“东北振兴”的创新创业需求相结合;二是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中,结合“东北振兴”的真实案例讲解创新创业理论,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创新创业的真实案例中,使学生在“真实案例”中学习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三是增加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教学课时,在ERP 仿真环境下进行,或与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将创新创业实践与“东北振兴”产业政策相结合,使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东北振兴”产业政策,体会创新创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自主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建立以上涵盖经管类学科专业课程、创业通识课程和创业实践教学等融为一体的三个课程模块,融会贯通于课堂内外教学活动中,构建“东北振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体系。
首先,学校要构建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机制。学校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既引进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特殊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又开展校内创新创业导师的选拔和培养,将既熟悉“东北振兴”战略和产业政策,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老师组织起来,制定“引进一批,选拔一批,培养一批,上岗一批”的创新创业导师培养模式,建立复合型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其次,在校企合作中进行专兼职导师队伍的培育。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一是将企业中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的高管聘任为学校创新创业兼职导师,二是将学校的教师派遣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中挂职锻炼,鼓励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中。第三,激励教师在岗创业。学校建立教师在岗创业机制,鼓励教师与相关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与“东北振兴”战略和产业政策相关的大创项目,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反哺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工作中。第四,设立创新创业导师特聘顾问。学校聘请校外优秀企业家、创业者、政府人员、风险投资人等作为学校创新创业导师特聘顾问,定期邀请到学校给创新创业导师介绍“东北振兴”战略和产业政策,增强和提升学校教师创新创业教学指导水平。
首先,建立强有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与孵化组织机构。一是在学校层面,由分管教学或招生就业的校级领导牵头负责,由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具体管理。二是在院系层面,各二级学院(系)设立院系大学生创新创业办公室,负责二级学院(系)创新创业工作的统筹管理与内外协调。
其次,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与孵化流程。一是项目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企业命题项目和省市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项目是项目主要来源。二是项目选拔和确立。采取学生自主报名和两次评选相结合的选拔方式确立创新创业项目。对初创项目,先由学生自主组队、教师指导完成项目方案,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各二级院(系)首轮评选选拔;然后学校再对各院系选拔上报的项目进行二次评选后确定创新创业项目。其中,评选选拔是二级学院(系)和学校先后组织校内外导师、相关领域专家、风险投资人组成评委,围绕“东北振兴”主题,从项目的“创新、实用、商业化”等方面进行评选。三是项目辅导。对确定的项目,学校将组织由指导教师负责、兼职导师和特聘顾问等人员组成技术团队对项目进行指导参加省市级以上各类比赛。对于可落地孵化的项目,技术团队在产品(服务)技术、知识产权、项目商品化、市场营销等方面定期进行指导。由此建立起由“1 项目开发→2 项目选拔确立→3 项目辅导→4 项目孵化”等步骤构成的项目培育与孵化流程。
第三,建立起“统一领导、多方参与、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与孵化运行机制,要坚持以“东北振兴”相关的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以参赛的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以参赛过程管理为目标,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成功率,达到“以赛促创”的效果。
在实施“东北振兴”国家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通过转变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与孵化机制,构建起与“东北振兴”战略和产业政策相匹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帮助大学生创业成功,为未来五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战略早日实现,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经济,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