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李金香 方杰
[摘 要] 生态化现代农业是注重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综合性农业。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化现代农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敬畏自然的人文意识,有利的农业政策支持,不过自然生产条件较恶劣,农业基础较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滞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技术较缺乏。四川民族地区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环低碳发展、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等原则,选择绿色有机、循环、节约、生物、观光旅游、文创等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四川民族地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7-0095-03
Abstract: Ecological modern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e which pays attention to the organic unity of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To development ecological modern agriculture, Sichuan minority areas have the advantage of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uniqu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uman consciousness of revering nature and favorable agricultural policy support. However, the na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re poor, the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is weak,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 the ideological concepts are relatively outdated, an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relatively backward. Sichuan ethnic minority area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priority, green development, cyclic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hoose green organic, cyclic, economical, biological, sightsee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Sichuan minority areas, ecological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
一、引言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四川省“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四川民族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条件和环境质量对长江流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化现代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农业发展方式仍以传统的粗放式为主,农业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扭转。因此,通过生态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四川民族地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四川民族地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四川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富集,2016年末四川民族地区有耕地82.77万公顷,盛产玉米、黄豆、荞麦等粮食和核桃、药材、茶、蚕桑、苹果等经济作物;森林资源丰富,四川民族地区林业资源富集,拥有林地2.7亿亩,占全省民族地区幅员面积的53.21%、全省林地面积的75.35%;森林蓄积14.11亿立方米,占全省的83.5%;湿地面积2175万亩,占全省的38.8%;草原辽阔,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生物资源丰富,四川民族地区分布着上万种高等植物和多种野生动物,已知可利用生物资源达10000种,是我国天然的“基因库”;水能资源分布面广,四川民族地区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和大渡河等众多支流贯穿该区域;光热资源丰富,四川民区地区海拔高,光照充足,扩大了土地农业利用的地域范围,也提高了各种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和农作物质量。
(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四川民族地区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农药、化肥等施用较少,同时,民族地区地处偏远,高山环绕,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污染也相对较少。独特的区域和生态环境优势是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现代化农业十分有利的条件。2000年-2016年四川民族自治地区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与全省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四川民族自治地区每亩化肥施用量最高为2012年的0.33吨/亩,全省平均每亩耕地的化肥施用量为0.63吨/亩,四川民族自治地区每亩化肥施用量维持在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化肥施用总量不足全省的8%,而其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左右。由此可见,相较于四川省其他地区,四川民族地区的土壤状态较好,这是四川民族地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基础。
(三)敬畏自然的人文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璀璨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五光十色。民族信仰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灵魂,四川民族地区不少地方仍较为普遍地保持着以万物有灵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信仰。他们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在少数民族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爱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人文意识,这正是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理念。
(四)有利的农业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增加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减收农林特产税,免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在编制的《四川民族地区“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加强民族地区生态保护等举措;各民族自治州也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出台了相应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这些政策都为四川民族地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四川民族地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劣势
(一)自然生产条件较恶劣
四川民族地区以山地热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山高寒气候为主,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区域间气候差异大,年降雨量甚少,严寒积雪天气漫长,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且多发生冰雹和雷雨等灾害性天气;四川民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造成严重的岩体裸露,草皮泥土脱落,土层变薄,土地有机物较少,不利于农业的自然生产;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雨热能量不能搭配,植被遭到破坏后自我恢复能力差,人工植树的存活率也低。特殊的农业自然生产条件,给四川民族地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大的困难。
(二)农业基础较薄弱
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生态化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四川民族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虽有改善,但相较于生态化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仍显滞后。四川民族地区总体位于偏远山区,山高谷深,交通、物流运输困难;虽有优势水能资源,但农田的水利设施简陋,抵御旱灾的能力较低,2016年四川民族地区的保灌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7.1%,比全省少了14.7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较低,农业机械设备较落后,2016年四川民族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仅516.4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仅3.42万台,农业现代化设备相对落后。
(三)经济发展水平较滞后
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经济总量小,GDP等经济指标低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不利于生态化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四川民族聚集地“甘阿凉”为代表四川民族地区为例,分析其与四川全省的GDP、人均GDP、城镇和农村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如下表示)。
由上表可见,2016年四川省18市3州的平均GDP为1556.2亿元,人均GDP为39695元,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335元,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3元。就GDP總量而言,四川民族地区除凉山州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外,甘孜州、阿坝州的GDP总量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甘孜州GDP总量仅为全省各市(州)GDP总量均值的14.8%;就人均GDP而言,四川民族地区人均GDP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甘孜州人均GDP不足全省人均GDP的一半;就城镇和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四川民族地区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甘孜州的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尚未突破万元。
(四)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四川民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部,市场经济对其影响程度较小,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相对守旧,对一些新思想、新观念的接收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多处于一种安于现状的状态,再加上四川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农村中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留守老人和小孩,传统的小农意识较重,农业相关方面的人才流失问题较突出,这对于推行生态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较严峻的考验。
(五)农业生产技术较缺乏
生态化现代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方式,谁掌握生态环保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谁就占有发展的优势。生态化现代农业技术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套种与间种种植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四川民族地区还较缺乏这方面的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
四、四川民族地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新时代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化现代农业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地资源条件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尽可能降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能源耗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力促进四川民族地区农业的绿色发展。
(二)坚持循环低碳发展的原则
由于现代农业发展中大量的化肥、除草剂等化学药品的使用,造成农田土壤的毒化、沙化、盐碱化和土壤板结等问题,使得原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循环系统受到极大影响。生态化现代农业应坚持循环低碳发展的原则,如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猪—沼—果(菜、粮)等模式,将种植、养殖、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变垃圾为有机肥,变农业废料为资源,既解决了农村生活用能,有机肥还能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四川民族地区农业循环低碳发展。
(三)坚持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在自然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等为主的传统农业,劳作辛苦,生产率低;靠化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农业,生产率高,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严重污染了“由水、土壤和植物构成的大地的绿色斗篷”。因此,人类应该全面权衡和评价使用农药化肥的利弊,改变传统农业文化落后的观念,坚持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原则,传承我国传统的农学精华并辅以现代农业科技,在四川民族地区适度发展精耕细作的生态化现代农业。
(四)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
生态化现代农业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要素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涉及到粮食生产、生态环境、农村社会发展、传统农业文化等问题。发展生态化现代农业,不仅要重视粮食生产,还要注意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在生态化现代农业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同时,注重文化建设,修复和传承传统农业文化,推广和普及生态化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运营管理方式,推进四川民族地区农业统筹协调发展。
五、四川民族地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现模式
(一)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是采取综合性的物理农业技术措施,如植物声波助长仪、空间电场防病促生系统、电子杀虫灯和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等技术,作用于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促使农业逐步摆脱对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依赖,最终获得高产、无毒害农产品的一种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当前,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无毒优质果蔬生产技术、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生产技术、磁化处理种子技术,绿色有机农业是符合四川省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一种模式。
(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利用微生物技术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循环发展模式,利用物种多样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在农林牧渔业间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主要包括:物质再利用模式、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减量化模式、资源化模式、生态产业园。四川民族地区可因地制宜,依托其生态资源搭建独立成熟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发展既能节约农业资源,又能提高产出效率,形成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环境。
(三)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不仅要注重提高效率、保护环境,还要注重建立節约型农业。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在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节水节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四川民族地区均可采用这种模式。如采用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技术,较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建造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充分利用太阳能,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推广使用测图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资源。
(四)生物型农业发展模式
生物型农业发展模式指按照生物学规律,采取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高产、高效地生产优质农产品以及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生态化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和产业模式。生物农业可以提供更为安全、优质、丰富的农产品;提供生态产品,如清洁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供人们消费,植被还具有保持水土和调节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农业强调通过促进自然过程和生物循环保持土地生产力,用生物学方法防治病虫害,实现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是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化现代农业的较好选择之一。
(五)观光旅游型农业发展模式
观光旅游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人文遗址、农庄、特色农业等资源为人们提供休闲、度假等服务,形成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四川民族地区因其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和垂直分布的气候特征,为奇特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条件,以藏、彝、羌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因此,四川民族地区将农业生产活动与其田园景观、人文遗址、农庄、特色农业等资源充分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型农业模式大有可为。
(六)文创农业发展模式
文创农业发展模式是将传统的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借助文创思维逻辑,将文化、科技与农业要素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型文创农业项目是与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相结合,如文创主题农庄、文创亲子农庄、文创休闲农牧场、文创酒庄、文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四川省民族地区民族风情浓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村落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互补性强,适宜发展丰富多样的文创农业。
[参考文献]
[1]江晶,张平,谢莉娇,赵淑红,史亚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模式及启示[J].农业经济,2015(10):3-5.
[2]张广裕.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1):40-45.
[3]张卫国.“四化两型”建设中现代农业生态化的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4(1):41-44.
[责任编辑:王凤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