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哈尔滨市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4-04-24

[摘 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全面分析哈尔滨市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不足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挖掘哈尔滨市文化亮点;谋划旅游文化项目;树立一流的现代文明形象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6-0004-02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随着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和层次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旋律和发展趋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哈尔滨拥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条件优良,集聚了冰雪旅游、文化游、避暑旅游等黑龙江省的核心旅游产品。我们应强化顶层设计,努力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国际旅游文化名城”。

一、哈尔滨市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产业基础良好,发展势头强劲

1.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旅游品质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旅游总收入由381.5亿元提高到907.9亿元,年均长约20%,占GDP比重10%以上。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旅游产品日益增多,旅游品牌影响力增强,旅游市场环境更加向好。哈尔滨市旅游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

2.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品位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前一年完成既定目标,从189.42增长到370亿元,年均增速达23%,占GDP比重超过6%,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上游。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持续增强,文化市场活力显著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二)产业融合加速,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形象日益彰显

1.“冰城夏都”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哈尔滨市以“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为主体,形成了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和亚布力、二龙山等冰雪旅游产品。哈尔滨市通过举办“迷人的哈尔滨之夏”系列活动,初步形成了“夏都”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2.国际交流活动日益广泛。哈尔滨市在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拥有国际友好城市最多,成功举办了中国与俄罗斯等文化交流周、油画艺术展、中俄青年文化交流、时装周等活动,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文化促旅游、时尚提魅力、品牌树形象效应凸显。

(三)深度开发文化资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通过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哈尔滨市已形成了多处文化旅游亮点。此外,哈尔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文件政策,建立了旅游文化产业推进工作组,形成领导齐抓共管、各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近年来,加大城建资金投入,新建改造城市道路、桥涵和城区内旅游指示标识。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用,为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哈尔滨市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资源开发深度不够,资产利用效率尚待提高

哈尔滨市生态、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资源基础较好,但开发利用深度相对不足。比如,具有欧陆风情的历史建筑,全市有400多处,真正开发利用起来的不多,远远没有发挥老建筑对塑造冰城夏都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的作用。再如,一些掌握在企事业单位的旅游文化资源、资产利用效率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功能定位不清晰,资本沉睡等等。这些情况导致哈尔滨市许多珍贵旅游文化资源荒废和闲置。

(二)产品缺乏地方特色,产业链整合度偏低

哈尔滨市文化旅游资源以人文自然景观为主,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参与性,很难吸引目前旺盛的休闲度假市场,由此导致游客在哈尔滨市停留时间相对较短,逗留时间不足,大大降低了旅游业的获益能力。目前哈尔滨市大部分旅游景区还主要依靠门票收入,旅游商品、旅游信息服务、保健、娛乐等关联性产业正处于兴起阶段,系统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链协作意识不强,企业战略联盟更少,不同部门之间缺乏紧密合作。

(三)规模相对偏小,高端音画休闲精品缺乏

虽然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规模在全市经济中占比较大,但从横向上看,在国内同类城市中排位靠后、规模偏小。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企业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规模偏小、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缺少龙头型旅游文化企业,整体竞争力相对较弱。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产品绝大部分是静态观光产品,缺少鲜活动态活动和类似《宋城千古情》、《印象·刘三姐》这样市场冲击力强的大型实景山水秀文化旅游精品,旅游产品的文化吸引力相对不足。

三、哈尔滨市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随着哈尔滨市打造“冰城夏都”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发展战略的提出,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进入了全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哈尔滨应全力打造“冰城夏都”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形象,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一)加强国际合作,塑造“大气”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形象

1.以对俄合作为主线,创建国际旅游文化合作示范城市。哈尔滨市是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是哈尔滨新区定位,哈尔滨市应以此为契机,努力向国家争取在哈尔滨市创建国际旅游文化合作示范城市,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同时,积极参与中俄红色旅游交流与合作活动,健全合作机制,策划推出国际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2.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与合作。一是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偏好和文化。如韩国的“恨”文化、日本的“劈”文化、欧美个性自由、俄罗斯是“战斗”民族等。兼收并蓄,培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适销旅游精品。二是加强与俄罗斯、韩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哈尔滨市可考虑选择韩国居民来华旅游旺日,定为相应的“韩国游客欢迎日”。利用哈尔滨市哈欧班列等物流大通道,实现多条腿走路,筹谋发展大格局。三是与国际接轨,打造旅游文化升级版。打造高端休闲和文化体验精品,如中医温泉疗养休闲、国际避暑休闲山庄、主题假日酒店、游艇休闲娱乐等高端精品。

(二)深入挖掘哈尔滨市文化亮点,塑造“洋气”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形象

1.在哈尔滨市太阳岛、道里、南岗等欧陆风情建筑和历史遗迹较多的区域,打造欧陆风情旅游小镇和欧陆风情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一批集建筑、艺术、饮食等欧陆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旅游文化综合体。

2.举办充分展现哈尔滨欧陆风情特色的节庆活动。比如,在冰雪大世界融入更多国外经典文学作品及相关文化产品,谋划大型冰雪实景文化旅游节目,使冰雪大世界更具有市场吸引力和文化传承力,最终把冰雪大世界打造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冰雪迪斯尼”。

(三)谋划旅游文化项目,塑造“灵气”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形象

充分挖掘哈尔滨市森林、冰雪、湿地等优质自然旅游资源,用好自然灵气,使其与文化、科技相融合,彰显“冰城夏都”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灵气。

1.谋划旅游文化项目,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一是依托冰雪旅游良好发展基础,谋划哈尔滨冰雪艺术中心。二是提升伏尔加庄园功能,打造具有休闲度假、文化交流、文化创意等功能的俄罗斯风情艺术小镇。三是借鉴夜游秦淮河做法,对大剧院和防洪纪念塔之间的空间水域及周边进行改造、提升。四是依托关东民俗,打造松花江民俗风情园。五是依托金源文化,讲述金阿骨打传奇故事。六是依托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核心由抗联壮举、战略大后方、共和国长子、奋力谋振兴创新路、明天会更好、祖国梦圆等组成,再现当年黑土地上的共和国长子风采,展现当年哈尔滨市对全国的贡献。七是依托宗教文化,打造松峰山旅游文化区。八是依托工业资源,打造哈尔滨工业文明博览中心。九是依托湿地等良好生态资源,打造松江避暑城。

2.谋划旅游文化与健康养老、“互联网+”等产业融合项目,提升旅游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在沿江产业带、“松江避暑城”、长岭湖等避暑旅游风景建设中,配套建设养老地产及设施。搭建“旅游+互联网”平台,成立哈尔滨旅游数据中心,研究建设哈尔滨旅游商品线上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旅游信息公共服务水平。

(四)树立一流现代文明形象,塑造“秀气”國际旅游文化名城形象

1.转变发展理念,满足需求侧,提升供给侧水平。统筹安排“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需求,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景区设施功能。同时,提高设施管理水平,有效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2.加强管理,文明服务,创造良好旅游文化市场环境。一是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恶意竞争、扣团甩团、强行导购,以及黑车、黑导、黑点等扰乱市场、损害顾客合法权益等行为,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完善旅游咨询服务网络等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游客服务中心功能,努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更加详实、更加准确的旅游信息。

[参考文献]

[1]吴春华.曲阜市文化旅游产业链整合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2]于彦,范彦成.创新方式实施“文化+”提升哈市文化产业链价值[J].哈尔滨日报,2017(4).

[责任编辑:赵磊]

[作者简介]  李桂芹(196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