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推进黑龙江省“第六产业”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4-04-24

迟姗姗

[摘 要]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是农业大省,祖国粮仓。但是长期以来该省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增收困难,这就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第六产业”的发展。发展“第六产业”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它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其本质是产业的融合,发展“第六产业”可以发挥当地闲置居民的作用。因此,基于“第六产业”的内涵,在分析了该省交通、资源环境、产品、政策几方面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第六产业”的几点建议: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以期对黑龙江省“第六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黑龙江省;“第六产业”;建议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1-0009-03

Abstract: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rich natural resources. It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a granary of the motherland. However,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farmers have difficulty in increasing their income in the long term. This needs to change the wa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ixth industry. The purpose is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The development of sixth industry needs the support of relevant law and its essence i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t can play the role of local residents idle.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advantage conditions of the traffic,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duct and policy, the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e government should develop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agriculture, expand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ran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xth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Key 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 sixth industry, suggestion

一、引言

“第六產业”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其核心要义是通过推动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延伸,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让农民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服务当中获得收益,实现农民增收。

我国“第六产业”起步较晚,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才首次提出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一次提出“从三产融合角度全方位提高农业竞争力”。基于此,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祖国粮仓”,为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展“第六产业”,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以此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因此,在分析黑龙江省的优势条件的基础上,试图对该省发展“第六产业”提出些许建议。

二、“第六产业”的概述

(一)“第六产业”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伴随日本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城市,农村出现了人口老龄化以及农业“过梳化”现象,大量的耕地被闲置,无人耕种,针对日本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于1996年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之所以称之为“第六产业”,是因为“1+2+3”等于6,“1×2×3”也等于6,其中“1”主要指农作物种植等第一产业,“2”指农产品以及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3”指代农产品销售和服务等第三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第六产业”是以第一产业从业者为主体地位,形成集生产、加工与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强调三次产业的融合与产业链的延伸[1]。在这种产业模式下,农民在从事传统的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创造出更多的收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第六产业”的发展

1.发展“第六产业”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

众所周知,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是有限的,要想增加收入,必须从延伸产业链入手,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服务之间的纵向合作,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2.发展“第六产业”需要相应的法律支持

如日本为了保护“第六产业”的发展,颁布了《农山渔村“第六产业”发展目标》、《“第六产业”化法》和《基金法》等法律。韩国与“第六产业”相关的法律也比较完备,从2004年开始先后颁布了包括《农林渔民生活质量提高及农山渔村地区开发促进特别法》在内的多部法律。这些法律对“第六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endprint

3.发展“第六产业”的本质是产业融合

“第六产业”的发展需立足于当地的特色资源,在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以及深加工,最后进行产品的销售,这打破了传统的生产与加工、销售相分离的局面,最大程度的促进了三次产业的融合。而且,这些环节需要多方的配合,这种配合往往会超出区域限制,很难在一个区域内全部实现,因此区域间的合作相当重要[2]。

4.发展“第六产业”可以发挥当地居民的作用

发展“第六产业”的初衷就是解决农村劳动力人口短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等问题。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农村的剩余劳动人员,以及留守的妇女、老人参与农业生产,鼓励他们加入“第六产业”。

三、黑龙江省发展“第六产业”的优势

(一)交通优势

目前,哈齐高铁已经建成通车,哈尔滨到齐齐哈尔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至90分钟,等到哈牡、哈佳高铁建成通车以后,黑龙江省内就形成了一条高速铁路运输网。在初步形成航空、高铁、铁路、高速公路为一体的交通枢纽的基础上,加上县乡公路、村村通公路的不断建设,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这为黑龙江省发展“第六产业”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对于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资源环境优势

黑龙江省享有“祖国粮仓”的美誉,人均耕地面积6.42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境内水资源丰富,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四大水系,以及大小湖泊250多个;森林覆盖率达到46.14%,其中伊春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3.8%,被称之红松故乡、“祖国林都”;境内湿地面积556万公顷,占全国天然湿地面积的七分之一,拥有包括三江、扎龙等在内的8处国际重要湿地,是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惜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加之黑龙江地处祖国最北端,气候类型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冰雪资源就成为其独特的优势资源。黑龙江省良好的资源优势成为推动“第六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三)产品优势

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丰富,独特的寒地黑土资源孕育出了许多优质产品。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长出的大豆蛋白含量高,玉米淀粉含量高,大米营养含量高、口感适应性强,并且盛产木耳、蓝莓等山特产品,其中牡丹江被称为中国的“黑木耳之乡”,这些产品在市场中深受消费者以及商家的青睐。良好的农业基础,成为发展“第六产业”的核心力量,对推进产业升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政策优势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国家一直以来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国务院于2015年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贯彻落实《意见》的精神,黑龙江省政府于2016年5月发布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四、黑龙江省发展“第六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最北端,不仅是农业大省,还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依托这些文化、生态资源,可以开展以观光、采摘、餐饮等形式为主的农家乐、渔家乐、休闲农庄等创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这些休闲农业的开发,在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之外,能够带动当地农村的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催化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极大地挖掘了当地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三产内部融合[3]。最大程度提高农业的附加价值,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受益。

(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1.鼓励个体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大型超市和连锁生鲜店

从外地收购农产品到本地售卖,其中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每一个中间环节都要提高一次价格,利润都被中间商赚取了,农民真正得到的收益很少。如果实行这种“农超对接”的模式,省去了从外地购买的运输费用,以及各中间商赚取的差价,在保证了农产品生产者利益的基础上,农产品售价也会降低,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也使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可谓双赢。

2.发展“互联网+”农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80年代初在我国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自此,我国形成了农业家庭经营的格局。这种家庭经营模式,使得绝大多数农户无法独立解决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问题,主要依靠批发商上门收购进入市场,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底端。

随着大数据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可以改造并提升传统产业的作用,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业务以增加收入。过去,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6-7个环节,如今农户们可以在诸如阿里巴巴、京东以及苏宁易购等免费电商平台开设农产品经营的店铺,形成“网络+农户”的销售模式,不仅消除了许多中间环节,而且实现了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的相互融合,让农民直接融入增值的业态,从而开辟增收渠道。

(三)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在全国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中,我省一直占据较高的份额,但是人们在购买时只会将产品统称为黑龙江大米,黑龙江木耳,并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尚处于“有名无牌”的阶段,因为传统小农生产很难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多产业融合一体化的经营。因此为了打造品牌优势,让农产品不仅种的好也要卖得好,首先,应充分发挥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开发更多深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且利用其在管理以及市場方面的优势,打造品牌农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其次,鼓励各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以此来促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这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也有利于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这些方式对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打造“龙江品牌”起着重要的作用。endprint

(四)培养专业化人才

促进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和创新,因此要加大服务“第六产业”人才的培养。第一,黑龙江省政府应重视加强农业基础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围绕黑龙江省农业的具体产品结构和技术缺陷,制定有重点、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计划[4]。加强与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给予其科研团队经费补贴,鼓励其进行农业的技术创新;第二,省内的龙头企业应加强与东北农大等高校以及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第三,要对农民进行公益性的技能培训,鼓励农民接受教育,并且积极引导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农村青年以及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等加入到职业农民的队伍,促进“第六产业”的发展。

(五)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日、韩的“第六产业”起步早,在推进“第六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作用,而我国“第六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应充分借鉴其发展经验。首先,为了引导“第六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制定与发展“第六产业”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其次,政府要对“第六产业”的经营主体给予资金支持,对其实行信贷优惠,税收减免以及加工设备的购置补贴。政府只有充分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才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缓解农村劳动力人口不足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要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以农民为主体,通过将农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形成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及其他服务业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第六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第六产业”,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农民增收,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邢玉升,耿峥嵘.日本六次产业化对黑龙江省三产融合的启示[J].北方经贸,2017(10).

[2]吴精精,李庄玉等.日本“第六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6(1).

[3]孙鸿雁,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模式[J].经营与管理,2017(1).

[4]倪建伟,陈鋆泽等.发达地区推进现代农业“第六產业化”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杭州市的案例分析[J].农村经济,2016(11).

[责任编辑:赵磊]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