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可行性研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视角

时间:2024-04-24

■彭继增,王幼娟,李 爽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赣州作为江西的南大门,地处“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的战略要地,在对接珠三角、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方面占据有利形势,是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产业转移是关键。高效、有序的产业承接通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为此,笔者拟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视角,实证研究赣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选择重点,对构筑赣粤开放合作高地,加快赣州振兴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者密切关注湾区经济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吴家玮(1997)、田长霖(1999)对旧金山湾区的研究开启了中国“湾区经济”研究的先河。学者们普遍认为“湾区经济”是以海港和自然地理优势为基础,融合城镇港口发展优势,形成的拥有全方位影响力的一体化发展区域(谢志强,2015;雷佳,2015),它具有高度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马忠新和伍凤兰,2016),是经济发展、产业优化、资源优化配置的载体,是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点(钱林霞,2017)。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能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有效提升“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规模聚集、市场要素流通和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战略空间(刘明等,2018),还能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促进粤港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重塑港澳新动能(李猛,2018)。进一步地,彭芳梅(2017)基于改进引力模型和SNA方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联系,但其辐射带动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王方方和杨焕焕(2018)用网络分析法分析粤港澳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结构,相关结果显示城市间距离、要素扩散与集聚、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经济网络具有显著影响。Zhiwei Liu et al.(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从珠海市农村振兴的概念、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和社会等方面入手,以期推动珠海市高水平先进城市的发展。

上述文献大多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地区关系与功能定位等,偏向于规范性和预测性分析,实证研究不足,尤其缺乏对湾区的辐射能力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协作研究。基于上述不足,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飞地经济”视角考虑承接产业转移问题,深入剖析特定区域——赣州地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状况及各地实情并得出基本结论。二是拟运用产业静态和动态指数模型,对不同产业静态和动态发展指数进行测算。依据结果对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及规模速度进行划分,科学选取重点承接产业。

二、赣州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赣州市是东部沿海通往中部内陆的必经城市,具备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优势,但赣州与粤港澳地区经济水平、产业发展等方面差异大,需进一步科学分析产业承接的可行性。地缘经济关系用于探究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可分为竞争型和互补型地缘经济关系两大类,存在互补型地缘经济关系的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资源和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可相互利用的差异,才意味两地有合作的价值(张楠,2011)。笔者采用欧式距离法对赣州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测定(温志宏,1998)。

(一)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通过对赣州和粤港澳地区发展现状的理论分析,选取了如下4个综合性指标Xi1、Xi2、Xi3和Xi4,来表示两地的资源和产品的流动性:

资源通常会从效率低的地区流向效率高的地区,以获得较好的资源配置,而某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需满足本地区需求后,方可向外流动,即产品越丰富,流动相越强。Xi1、Xi2分别表示剔除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投资效率和劳动效率,分别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职工工资总额相对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大小来衡量。数值越小,表明效率越高,流动性越弱,更易吸收其他地区资源。Xi3和Xi4的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品相对第二产业产品更为丰富,在满足本地区需要的同时,更加具备外部流动性。若Xi3和Xi4均表现出较强的外部流动性,则表明该地区第二产业产品相对匮乏,流动性较弱,需要从其他地区引入,以满足本地区需要。

记A地和B地的地缘经济距离为EDAB,构建欧氏距离法的计算公式(2),并通过z-score标准化公式(3)对计算结果进行标准化:

其中,XAj、XBj是标准化后A、B地区的第j个指标(j=1、2、3、4),标准化方法同公式(3);E(EDAB)和Se(EDAB)分别为EDAB的均值和标准差。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文中主要考察赣州(记为A)与深圳(记为B)、广州(记为C)、香港(记为D)和澳门(记为E)之间的地缘关系,即测度比较EDAB、EDAC、EDAD和EDAE四个距离值。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是大湾区的重点发展城市,因此可进一步推断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关系。

(二)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公式1,求得资源和产品流动性数值,并通过SPSS处理,得到标准化指标值(如表1),再将结果带入公式(2),后利用公式(3)标准化最终结果,从而得到3个标准化ED值(如表2)。由公式(3)可知,若两地标准化后的ED值为负值,表明两地资源存在差异,具备地区间的互补性地缘关系,且ED值越偏离0,差异越大,互补性越强。

表1 欧氏距离法测定的地缘关系标准化样本数据

表2显示,除了2014年赣州与粤港澳地区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地缘关系,其余各年份均表现出互补地缘关系。这一结果说明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在经济水平、资源禀赋、劳动效率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具备对接融入的可能性。因此,赣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地,应把握各自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产业重合点,探索在协同发展建设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新模式,推进各类互补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一方面,赣州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高效的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模式。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也可为赣州的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先进的技术和高层次的人才支撑。

表2 赣州与深圳、广州、香港和澳门的标准化ED值

三、赣州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分析

过去赣州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盲目且被动的,产业选择缺乏科学性,且与赣州产业发展特点脱节。为改变赣州产业承接现状,文章引入基于产业梯度理论的产业梯度系数和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产业成长系数,建立二维坐标体系模型,具体考查粤港澳大湾区可能转出的产业、赣州应当重点接收的产业。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成长度系数坐标轴虽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产业转移的程度,但都具有各自的缺陷。一方面,产业梯度系数显示的是产业未来的转移趋势,不是绝对量。另一方面,产业成长度主要衡量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但生命周期的具体划分,还要考虑产业规模的影响(Meng Yang,2012)。因此,需要同时考虑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成长度系数,才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转移测度体系。

(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标准的赣州产业结构有序度测定

为进一步分析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引入产业结构有序度模型,分析两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以衡量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1.模型的建立

通过将产业结构分为实际和目标产业结构两大类,把实际产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而目标产业结构是实际产业结构的测度标准(刘思峰,2004)。将 X=(x1,x2,…,xn)定义为实际产业结构向量,Z=(z1,z2,…,zn)定义为目标产业结构向量,xi和 zi分别表示赣州和粤港澳大湾区9市第i产业的比重,i=1,2,…,n。则有:

进一步,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标准的赣州产业结构有序度(εxz)为:

εxz值越大,实际产业结构就与目标产业结构越接近。

2.数据说明

为测度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标准的赣州产业结构有序程度,需要确定实际和目标产业结构衡量指标。一方面,赣州作为考察对象,需要构建其产业结构衡量指标。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作为研究赣州的参照指标,也需要获取相关数据。鉴于澳门和香港的细分行业数据无法获得,故选取除香港和澳门之外的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深圳、广州、东莞、珠海、惠州、中山、佛山、肇庆、江门)作为研究样本。

选取2013—2017年赣州生产总值构成数据作为实际产业结构向量X,并依次选取粤港澳大湾区中九个城市的生产总值构成数据作为目标产业结构向量Z1、Z2、Z3、Z4、Z5、Z6、Z7、Z8、Z9进行比较。选取的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Y。第一、二、三产业产值X1、X2、X3,其中第二产业又细分为工业产值X21和建筑业产值X22,第三产业又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产值X31,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产值X32,金融业产值X33和房地产业产值X34。

3.实证结果分析

表3展示了近5年粤港澳大湾区与赣州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变化。整体而言,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产业结构接近,可在产业对接中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以2017年为例,赣州的产业结构与肇庆的相似程度最高,其次是江门和广州等地,而与佛山的相似程度最低,这意味,赣州应当重视与肇庆、江门和广州等地的产业对接。2013—2017年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在三次产业总体结构上是不断趋近的,年均趋近速度分别为0.72%、0.28%、0.41%、0.52%、0.61%、0.66%、0.56%、0.58%和0.56%,虽然年均趋近速度有待提高,但两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潜力巨大。

表3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标准的赣州市产业结构

(二)产业梯度-成长度系数二维坐标系模型的建立

赣州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选择应具备科学性,且与赣州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但在转移和承接的过程中可能受到除产业自身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如: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扶持等(Amiti M,2005;Sung JK,2007;Becker SO,2013),这里将其他因素称为“区域粘性”(韩继辉和金辉,2018)。因此,要从转出和转入地两方共同考察赣州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重点。

1.产业梯度系数的计算

产业梯度系数包含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两方面。生产的专业化程度用相对于全行业的区位熵(PSij)表示,生产效率(PEij)用相对全国平均水平的生产效率来表示,j地区第i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用IGCij表示,其中,i=1,2,…,n,j=1,2,…,m。则有:

一般地,梯度系数越大(相对1而言),该地区该产业在全国处于高梯度,是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小,反之,向外转移的可能性大。

2.产业成长度系数的计算

采用产业成长度系数测度“区位粘性”的大小,包含产业产出和产业盈利两方面。产业产出的成长性(IOGij)用同地区该产业与所有产业产值增长速度的比较值来衡量。产业盈利的成长性(IPGij)用该地区产业的企业经营效益与该产业的全国经营效率水平比较值来衡量。j地区第i产业的产业成长度系数为IGGij,i=1,2,…,n,j=1,2,…,m。则有:

一般来说,产业的成长系数越大(相对1而言),说明产业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产业转出阻力大,向外转移的可能性不大。产业的成长系数较小的情况下,一方面,若产业处于衰退期,产业转出受到阻力较小,向外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若产业处于导入期,产业转出阻力较大,向外转移的可能性不大。

3.产业梯度-成长度系数二维坐标系模型的构建

虽然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成长系数都能够反映产业转移的程度,但仅根据产业梯度系数或是产业成长系数的大小来评判产业的转移意愿会带来一定的误差。为更加全面地反映地区产业的转移程度,许多学者将两者结合起来,以产业梯度系数、产业成长系数分别作为纵轴和横轴,以1为原点,建立二维坐标系模型。如图1所示:第一象限内产业梯度系数大、产业成长系数小,位于该象限的产业代表待转移,但转移规模和速度较低。第二象限内产业梯度系数和成长系数都较小,位于该象限的产业往往是处于衰退期的劣势产业,急需大规模转移(处于导入期的新兴产业除外)。第三象限内产业梯度系数小、产业成长系数大,由于短期内可以给本地区带来较大收益,故短期不会向外转移,以待进入衰退期后,再着手转移。第四象限内产业成长系数和产业梯度系数均较大,多是处于成长期的产业,该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一般不会进行产业转移。

图1 产业梯度-成长度系数二维坐标系模型

4.基于产业梯度-成长度二维坐标系模型确定的重点承接产业

根据公式(6)和公式(7)计算出大湾区9城市制造业的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成长度系数,并结合图1,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可能性。表4和表5展示了2017年深圳和广州城市的分析结果。其他城市留存备索。

表4 深圳制造业产业转移划分

表5 广州制造业产业转移划分

根据产业梯度-成长度系数二维坐标系模型的分析结果,列举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和紧急程度。处于第一、二象限内的产业属于待转移及亟待转移的产业,即粤港澳大湾区需要重点转出的产业处于这两个象限中。赣州各地区在对接大湾区的过程中,并非盲目承接所有产业,而是在充分考虑自身的产业特色、配套能力以及产业的发展前景后有选择的承接,因此基于《赣州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围绕赣州各县区首位产业的规划布局,如表6所示,并结合上小节中得出的粤港澳大湾区细分行业产业转出的各种可能性,进一步分析了赣州各县区产业承接的具体选择方向,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章贡区、赣州经开区、南康区、信丰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以及安远县的首位产业规划布局均是电子信息产业,而在佛山、中山、江门和肇庆地区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又属于急需转移产业。因此,赣州的这些地区可以利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园的比较优势,将佛山、中山、江门和肇庆地区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作为重点承接对象。此外,赣州经开区以“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为工作方针,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可同时承接东莞的汽车制造产业。在生物医药领域,章贡区则可以充分对接肇庆和深圳等地区的医药制造业。

第二,于都县、宁都县、石城县产业规划以服装产业为主。因此,可重点承接来自肇庆和珠海的纺织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同时也可适当承接珠海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不断加快完善现代轻纺产业承接平台,打通大湾区服装鞋帽设计、生产、贸易与赣州市服装鞋帽制造的互联互通节点,努力形成优势互补、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

第三,在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为了提升省级赣州高新区军民融合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水平,可重点选择肇庆、惠州、东莞、广州以及深圳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进行对接,转入地可以赣县区、大余县和崇义县为主。

表6 赣州市各县区首位产业规划布局

续表6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笔者从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可能性出发,运用欧式距离法测度两地区的地缘经济关系,明确了两地区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地缘关系,验证了对接的可能性。基于赣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在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较好的互补性,为探究对接路径,进一步从产业转移和承接的角度展开研究。首先,利用产业有序度模型,测度了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标准的赣州产业结构有序度,结果显示赣州与肇庆、江门和广州等地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并且赣州与粤港澳地区产业结构逐步趋近。接着构建产业梯度-成长度系数二维坐标系模型,明确赣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选择重点。结论及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从地缘经济关系分析结果看,赣州与大湾区具有较好的互补性。赣州应当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多方位对接。交通方面,把握赣州至深圳铁路项目建设机遇,着力推动江西与广东省委、省政府积极对接,加快赣深高铁建设进度。产业方面,遵循“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提高赣州各产业创新能力,激发传统产业转型动力,实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政策方面,赣州应当给予企业入驻优惠、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降低产业转入门槛。

第二,从产业结构有序度测定结果看,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特别是肇庆、江门和广州等城市,虽然产业结构的趋近速度较低,但呈现不断接近的趋势。相似的产业结构是基础,在产业选择时,要以新项目促进原有产业升级,追求提效、降排和去产能发展。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技术和资源等方面创新要素的对接,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培养、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搭建创新型科研平台。秉持生态发展理念,设置和把握生态保护红线,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打造生态防护屏障,避免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工厂。

第三,从产业梯度-成长度系数二维坐标系分析结果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可转移的产业与赣州各县市的重点产业相契合,两地区具有较好的对接基础。赣州应当明确发展方向,实现精准对接。赣州市委、市政府应依据分析结果,厘清赣州产业承接能力及提升空间,把握赣州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互补性,有的放矢,确保赣州对接融入大湾区建设靶心精准、方向不偏。实现精准承接后,赣州要进一步优化园区服务环境,从投资分析、园区选址、园区建设和生产经营等环节,提供“贴心”服务,以优质周到的政府服务让企业“留下来”并发展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