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天保工程二十年:金沙江畔森林城 生态康养攀枝花

时间:2024-04-25

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天保工程二十年:金沙江畔森林城 生态康养攀枝花

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作为古“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的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云南省西北的结合部,是新中国第一个资源开发特区和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

上世纪60年代,因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树木被砍伐后运输到全国各地,短短三十年,攀枝花市域山上林木锐减,水土流失加剧,金沙江两岸荒山触目惊心。

“要下定决心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要采取有力措施,下决心停止砍伐森林,把砍树人变为种树人,为子孙后代造福。”

如今,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曾经金沙江、雅砻江江面上随江水漂流下来的滚滚漂木和两岸满目荒山,现已是“两岸碧绿”,林城相依、绿水穿林、青山围城。

统计显示,20年来,攀枝花市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50.04%增加到60.1%,净增长10.06个百分点。保护区面积由以前的2.037万亩增加到149.907万亩。每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PM2.5值常年低于32微克/立方米。

从“赶漂人”到“造林人”:森林覆盖率净增长超10个百分点

站在雅砻江和金沙江交汇处,面对郁郁葱葱的三堆子样板林,四川省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党委书记彭建刚介绍说,二十年前,这里是满目荒山和满江漂木。

上世纪60年代,累计生产木材近600万立方米的攀枝花市,在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由于集中过度开采,加上森林火灾、乱砍滥伐、毁林开垦等,导致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森林质量明显下降,河流平均径流量降低,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日见恶化。

1998年9月1日,四川省停止天然林采伐,率先在全国打响了天然林资源保卫战。1998年10月,经四川省林业厅批准,该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增挂“四川省长江造林局”牌子,实现了从“雅砻江赶漂人”到“长江造林人”的身份转变。

而作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的发源地,攀枝花市全力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

“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是攀枝花绿化造林排头兵。”彭建刚称,他们确立了以三堆子示范林为龙头,沿河、沿江两岸为重点,全面推进植苗、点播、飞播、封山育林和森林管护。

1999年初,长江造林局吹响了进军干热河谷的冲锋号,打响植树造林第一仗。面对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攀枝花分局主动请缨,立下“两桥之间,左岸领先,三年见效,百折不挠”的军令状。从此,三堆子山坡上随处可见身着“长江造林”工作服、挥舞着锄头铁锹的身影。

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两岸的攀枝花干热河谷,全年无雨干旱期长达8个月之久,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可达70摄氏度,具有干旱少雨、土层瘠薄等特点,这里造林被称为世界性难题。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是职工们劳动过程的真实写照。顶烈日、冒酷暑,除草、整地、挖坑、背苗、运肥、植苗。几乎所有的职工手上都打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血泡,磨出了一层又一层的老茧。

攀枝花分局的职工们介绍说,大伙儿早上6点出发,带上钢钎、铁锹、十字镐、水壶、干粮、草帽这“六件宝”,向荒山上汇聚。

在荒山上植树造林,对于男职工来说,都是重度体力活,何况是女职工,其艰苦程度更是不言而喻。但是“娘子军”们,巾帼不让须眉,与男职工共同奋战在造林一线。据统计,前后共有百余名女职工参加了三堆子样板林会战。

对于“长江造林人”来说,当年参加三堆子示范林建设会战的一幕幕场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记得男职工每次背40棵树苗、女职工每次背20棵树苗。每棵苗子都带营养袋,又湿又重。印象最深的是,汗水不停地往下淌,身上的衣服打湿一遍又一遍,不怕你们笑话,衣服都从来没有干过”。有些职工讲道。

彭建刚说,在打造三堆子示范林过程中,通过引水上山、改良土壤、适地适树、生物防火带等措施,实现了让“干热河谷造林神话变成了现实”的宏伟壮举。

据统计,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攀枝花市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50.04%增加到60.1%,净增长10.06个百分点。保护区面积由实施前的2.0万亩增加到14.99万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四川攀枝花苏铁由上个世纪的23.4万株增加到38.5万株,增长64.5%,其他各动植物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一些地方已消失多年的黑熊、猕猴、锦鸡等飞禽走兽重新出现。

从“空气污染”到“生态康养”:空气质量优良率达百分百

今年10月10日,攀枝花喜获一张新名片,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其可谓来之不易。毕竟在2004年,作为资源型重化工业城市,攀枝花曾一度空气污染严重,环境问题突出,被戴上过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黑帽子”。

“十年前,都不敢穿白衬衣,一天就快成灰衬衣了。”攀枝花市环境保护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现在的攀枝花,早已脱“黑”,“洁净度”百分百。它指的是空气的洁净程度,当PM2.5值常年低于35微克/立方米时,空气洁净度为优。每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2016年更达到了100%。

惟实干者进,惟创新者强。

为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6年来,攀枝花市走“生态立市”之路,向创新要动力,克服了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绿化管护难度大、绿化建设成本高等困难,突破了干热河谷无土、缺水、整地的技术性瓶颈。

创新工作方式。不再“单打独斗”,项目得以整合,资金得到保障,成效更加显现。

创新建设模式。政府、相关责任单位共同出资改造金沙江大道东段绿化景观,采取BT方式建设仁和大河河道景观。采用义务植树方式,由责任单位包干建设金沙江中心城区段视野区、红格癞山、机场路等绿化基地。

创新投入机制。采取“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的方式,企业投资、市民捐资和捐赠等多种途径,筹措社会资金达38亿元。

创新治理思路。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造林绿化被称为世界级难题,攀枝花提出“由点及面、先易后难、良种壮苗、大坑客土、水源配套”的干热河谷区治理思路,建设(改造)生态型产业林、景观林共1.2万公顷。

创新工程技术。针对少土缺水和干旱持续时间长的状况,采取“人背马驮、机械上山、打井取水”等方式和“开带撩壕、客土填土、挂网保土、栅栏固土、太阳能提灌、覆膜保水”等多种工程技术措施进行植树造林,有效治理干热河谷重点区域面积3750公顷。

卖“地下”也要卖“天上”:森林康养产业总产值超300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有着“中国阳光花城”之称的攀枝花市,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日照2700小时左右,无霜期300天以上,一年四季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由春而冬,攀枝花、蓝花楹、凤凰花、索玛花、扶桑花、三角梅等次第绽放。

同时,它还是中国康养胜地。依托阳光、气候、环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围绕“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康养+农业、康养+工业、康养+医疗、康养+旅游、康养+运动”等五个“康养+”新型业态,让绿水青山真正发挥效益。

据了解,攀枝花已着手制定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在“康养+工业”方面,将推进康养与工业深度融合,引导钢铁、钒钛、机械加工制造业向康养制造延伸,推动医疗、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化,发展高档体育器材、高端医疗器械等钒钛终端产品,支持攀钢、攀煤、十九冶、钢城等大企业发展康养产业。

除此之外,又大力推进中国钒钛之都建设,全面深化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国家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驱动,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今,随着生态建设和绿化面积的增加,攀枝花,正因天保工程而实现生态蝶变。

依托森林景观资源,攀枝花市打造了二滩风景名胜区、格萨拉生态旅游景区等4A级景区2家。2014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的推进“森林康养”理念,该市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2015年,“迷昜森林康养基地”成为首批全省十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之一。

目前,攀枝花市共有“迷昜森林”“花舞人间”“万宝营”“岔河同德”4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今年,欧方营地森林康养基地成功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第二批)。2016年,全市实现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收入13亿元。

尤其是“花舞人间”,作为攀枝花这座森林城市的“生态绿肺”,规划占地20420亩,其以森林康养与生态旅居康养结合为特色,用6-8年时间打造成集打造成一个集阳光、休闲、运动、康养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景区。目前,已基本完成1100亩花香果园区,1200亩三角梅基地一期工程、700亩冬樱花基地、上百亩玫瑰花园。未来,将通过农林结合的生态模式,打造一个“全年有花,四季有果、农林结合、全域康养”的生态旅居项目。

据统计,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花舞人间”共迎来游客入园近15万人次。

攀枝花,“不仅要卖地下的资源,也要卖天上的阳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