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发展“专精特新” 实现“补链强链”

时间:2024-04-25

宦菁

“专精特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自优胜劣汰,来自企业本身自强不息的迭代、进化与升级。过度保护与宏观政策的大幅度波动,都不利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和基业长青。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要在激烈竞争中争得优势,要在区域发展中抢得主动,就需要下好赢得未来的“先手棋”。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的大环境来看,制造业越来越成为“兵家必争”的主战场。而在制造业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

目前,国内外形势下,传统制造业的利润一般在10%左右,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净利润率则达20%左右,甚至更高。这与“小巨人”们专注于自身特色和优势,不断加强研发和创新不无关系。

国家为何要下功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让其茁壮成长?“小巨人”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关键技术制高点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又当如何立足优势,下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这盘棋?带着上述问题,《青商》记者专访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苗国。

《青商》:2021年年中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1年9月,北交所的设立也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新的渠道。在您看来,一系列的政策发出了怎样的信号?

苗国:在我国,中小企业容纳了将近八成的就业人口,不仅是稳就业的主渠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加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许多中小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为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做好“六稳”、支撑“六保”、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专注细分市场,创新潜力较强、专利技术含量高,不仅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也是强健我国产业发展根基的毛细血管,更是实现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行业上下游配套协作的重要环节。

《青商》: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为我国的产业发展、技术发展、区域及人才等方面带来怎样的影响和作用?

苗国:一方面,作为制造大国,我国的产业链构成全面且产量巨大,但综合质量不高,特别在寿命、安全性、可靠性、品质、品牌等方面与国外品牌有不小差距。另一方面,我国在某些产业领域一直存在薄弱环节,导致出现一批“卡脖子”问题,尤其是高端传感器、实验精密设备、高端芯片、精密抛光等专业制造领域仍被国外垄断,“缺芯少核”短板明显。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助于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有助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提升“中国智造”的产品质量、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同时,这也是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得力举措。

“补链强链”专项行动,是在我国加快构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是对大企业、大平台、大财团和托拉斯崇拜的一次告别,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企业发展策略的一次反思和调整。

不难看出,支持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入国内、国外“双循环”体系,通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同创新、有序竞争、抱团合作,不仅可以集聚资本与人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完整的产业链条,还能重点解决某些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和重要产品设备的“补短板”问题,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从而以全产业链为依托,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市场,实现整个产业的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青商》: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方面有着怎样的先天优势?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苗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示的第一、二、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显示,江苏共有28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居全国第四。从专利产出来看,截至2021年8月,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申请发明专利16886件,位居全国第二,广东以21271件位居全国首位。

在制造业发达的苏南地区,很多企业多年来坚持专注主业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成就了成百上千家在全国甚至全球细分行业领域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的“隐形冠军”。比如,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纳米微球的技术,其主要产品打破了生物医药及平板显示等领域关键材料长期由国外厂商垄断的格局,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可以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

但与兄弟省市相比,江苏制造企业整体竞争力仍处在“打下手”“做配套”的地位,整合资源成体系的大品牌还不算强,特别是像华为、海尔这样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大企业还不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江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提档升级。当然,“专精特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必急于盲目扩大规模,而是要继续专注于做深、做细、做专,不断在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掌握核心技术,进而对行业发展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青商》:据您了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政府、社会和产业界应该给予哪些扶持和帮助?

苗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的土壤源于独特的市场需求以及企业灵活的经营手段,而不是拔苗助长出来的“巨婴”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涉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规模虽不大,但对于供应链十分重要。究其原因,主要是该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进入成本,受限于成本和管理效率,大企业往往不愿进入,相关产业与研发支持不足。而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此类领域往往也是我国“卡脖子”问题的重灾区。因此,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方面要给予其更加公平和市场化的运营环境,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另一方面,要稳妥推进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并加快建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扰乱市场秩序、侵害用户权益,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不当企业加以整治。

政府应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修订完善,将着力点放在更加注重“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投资收益和营造公平竞争交易的市场环境”上,着力破除各类隐形壁垒,消除影响公平竞争、妨碍创新的各种制度束缚,切实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并对优质企业采取“增信”与“赋能”的培育手段。

社会支持应以市场化为导向,鼓励社会舆论为中小企业获得实质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呐喊,一同为保护企业合法投资收益搭建和谐的社会氛围。

产业界在培育“专精特新”民族品牌上应摒弃“崇洋媚外”思维惯性,要通过大力采购、使用,积极反馈、包容,让广大中小企业以专业化和精细化为抓手,参与中国制造的各个环节,以练兵、实战强身健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使之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一环。

《青商》:在您看来,江苏应当如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持续激发“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活力,让它们更强、更具竞争力?

苗国:“稳定预期”尤胜于“优惠政策”,明显偏袒的政策不利于社会公平,也会使宏观政策失信、经济效率打折。“专精特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自优胜劣汰,来自企业本身自强不息的迭代、进化与升级。过度保护与宏观政策的大幅度波动,都不利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和基业长青。

比起给谁更多的好处和利益,更重要的是形成无差别化政策。江苏应将目光放长远,在优化企业服务、提升人才流动活跃度、投融资便利满意度等一系列营商环境方面出新招,而不宜短视,以短期优惠等拔苗助长。

在持续激发“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活力方面,政府和社会要为保护“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加有力度的措施,设置可操作的法则,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对侵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予以严惩,切实保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