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时间:2024-04-25

徐铮

在当前多元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人们信息及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各国间、不同民族间以及人和人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的一种必要途径。通过跨文化传播,可以促进我国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加强国际间思想文化交流,同时还能够推进世界整体结构平衡发展,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均有着极为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语言教学实际中跨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跨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借鉴参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步深入且相互交融,与此同时,来我国进修和工作的人员数量明显增加,汉语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而言,我国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跨文化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首先,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跨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语言及文化传播功能,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进行汉语语言使用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跨语言交际能力。其次,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汉语国际教育主要结合汉语语言结构特点展开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国际交际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使用技巧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如此,就可以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语言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提高汉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学习思维存在问题

在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对语言工具思维的偏差,片面认为语言仅仅是一种用于交流的工具,并非文化精华的本身所在。正如美国一位语言学家所说:“语言并非工具,而是一整套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可见,语言不通,其对应的价值及逻辑也就不同,汉语言的跨文化传播并不只是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更是文化和价值的深度融合。同时,文化与传播的同构论也有明确的观点:传播即为文化,文化即为传播。汉语国际教育属于一种跨文化传播过程,而跨文化传播的具体内容并不局限于语言和文化,同时也是不同的思维与意识的传播,并以此实现文化翻译和视域的交融。

对跨文化传播认识狭隘

近年来,世界各地类似于孔子学院这种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数量明显增加,这些机构成立后拍摄了很多有关中国文化的宣传片,对跨文化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彰显。归纳起来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方面,我们仅仅关心传播本民族文化,关心自己传播的目的,可是却忽视了各国以及各民族间相辅相承的关系存在,在我们自顾自的表达自身观点的过程中并未注意倾听他者的声音,兴奋于话语对他者的穿透,而忽略他者的解读所生产的新意义,只忠实于自己的文化价值与习俗,而失去‘从他者出发’的跨文化态度,处于非交流状态。另一方面,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若全然忽略受众的接受能力与感知效果,而只是希望将自身感知向其传达出去,忽略文化中负面的因素,这对于跨文化传播而言根本无法全面实现其传播目的。正如中国一句老话所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若我们只是将汉语言乃至中华文化视为我们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唯一方式,那我们自然也就无法看见“文化之林”,更加不能实现自身文化发展与壮大的根本目标。

我群中心思维问题突出

这里所说的我群中心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在信息表达中通常以自身文化视角出发,在此基础上对他者进行观察和评判,一旦不同文化之间出现冲突,则总是试图抬高自身所属文化价值,以此对自身文化理念加以强化,从而寻求本民族文化对异己文化的支配权力。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这种我群中心思维问题较为突出,不论是学生亦或教师,大多存在一定程度的我群中心思维意识或问题,在该思维模式中存在着“他者”想象与“他者”迷思。在这种片面性的思维理念下,“我群”則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人,“他者”即为正在学习中华文化的外国人。再如,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中,过度忽略同当地语言的交流对话,只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跨文化交流传播的内容视为自身创作,唱独角戏。以上这些行为都属于我群中心思维下所产生的行为,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中跨文化传播的开展,这种我群中心思维问题日益突出,亟待科学应对和有效解决。

为进一步改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应注意突出专业特点,结合跨文化传播目的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有效策略,以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视域融合、文化翻译”的全新发展视角,促进跨文化传播原则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发挥应有效用。

一切文化都是跨文化传播

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跨文化传播首先应坚守文化即为传播这一原则,将一切文化均视为跨文化,将一切文化的传播均视为跨文化传播。以文学为例,从本质上来讲,根本就没有一种文学是纯粹属于某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所特有的,同时,也并不存在完全属于某一部分人群或者某一个民族的文学。正因如此,在进行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对不同国家及地区、不同人群及民族等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重点强调。而优秀的文化并不仅仅只属于某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所以,我们才应学习民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文学与文化杰作。除此之外,在我们的文学类课程不将自身定位为传统的“文学”类课程。同时,坚守文化即为传播这一原则,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对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合理定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将自身投入汉语学习中、融入于跨文化交流浪潮当中。

置身于民族之林传播本民族文化

对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属于传统上的东方国家,人们所学习的文化属于东方文化,因此,东方文化理应成为高校文化课程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有些学科还存在着一种轻东方而重西方的现象,形成了一种以“西方”替代“外国”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重视东方文化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无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培养更加全面的学术视野。除此之外,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想要对外国学生传播中华民族的汉语言及文化,还需具备灵活运用英语与汉语普通话的基本技能。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长期处于一种互不发生关系而孤立存在的状态,学生很难将两种语言置于比较的视野中,继而不能对二者间的文化差异形成合理认知。所以,教学结构可设立“汉英语言对比”课程,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跨文化传播的实现提供良好条件,使学生能够将自身更好地融入于民族之林进行民族文化传播和发扬光大。

正视他者带来的冲击、影响和濡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逐步融合贯通,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应冲破我群中心的思维束缚和羁绊,正确对待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差异,积极引导学生融入跨文化传播思潮中,“正视他者、理解他者并生成他者”。在汉语国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正视东方文化本身的文化价值,同时还要对东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西方因素影响加以考虑,形成跨文化语言传播的整体意识。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各国文化也随之共同深入发展并产生一定融合,所以我国汉语言和文字的应用愈加广泛和深入。在新時期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应以语言文字教学为基本途径实现跨文化传播,以此提高学生汉语言国际交际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强化其对我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知,从而达到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并形成成熟、稳定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詹海玉.跨文化传播中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原则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0):203-204.

[2]戴定华.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文化教学的策略和反思[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6):7-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