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形势下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策略探究

时间:2024-04-25

张海霞

在高校扩招和 “艺考热”的双重影响下,当前国内高校艺术生生源呈现饱和的状态,艺术类毕业面临“失业”大学生“高期望”“慢就业”的态势逐步加剧,就业压力增大。艺术生面临着就业挑战。艺术类高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培根铸魂,守正创新,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侧重对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在求职行动、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就业引导,通过构建“实战”课程体系,信息服务平台等工作,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需要,承担起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文化艺术领域的跨界融合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进而产生出一系列新型就业形态,高校应注重艺术类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突破传统教学统一化、标准化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认知能力,面对目前现状,高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培根铸魂,守正创新,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做好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通过转变传统就业创业观念,利用好各种利好政策,由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及时关注社会需求,关注社会动向,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解决毕业生毕业之后面临择业就业的难题。

1.艺术生就业观念不成熟,部分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存在“毕业即失业”的问题。除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大冲击,艺术类专业就业市场不景气,与大部分高校艺术生就业观念不成熟相关。笔者在对多所艺术类高校中调研了解;发现在所有的艺术毕业中,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均相对比较低。 而在对其就业观念的调查中,50%以上的学生表示只考虑沿海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且就业方向大部分会选择在业界内专业性较强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他们在毕业之后能够在企业积累一定的经验,比如:美术设计类、视觉传达设计为、工业设计、数字媒体类等,同时,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强,大多数艺术生在进入大学前和入学后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培养和训练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且其中部分毕业生的期望拥有高薪水高回报。因此,大部分艺术类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在中小城市及地区就业,特别是偏远城市地区经济发展不发达地区就业。综上所述,艺术类生这种选择就业区域相对集中,寄予高投入高回报的思想影响大学生就业。这也导致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容易对工作岗位产生不满,导致就业困难。

2.艺术生欠缺综合分析能力,影响创业的成功率。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处在转型升级阶段,一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跨界与融合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但是大部分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欠缺综合分析能力,并不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发展趋势,在选择就业创业方向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艺术类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社会,不了解社会发展形式,缺乏对行业发展预测的前瞻性的科学分析能力,无法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创业相关扶持政策掌握甚少,对自身专业能力缺少自信,认为自己创业经验不足,害怕失败,不愿承担创业风险。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对创业缺乏了解,更缺乏创业所具备的相关能力,他们会选择放弃创业这条路,甚至放弃自身多年钻研的专业去选择更容易的就业方向。笔者根据省属高校几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显示,艺术类毕业生创业所占比例较低,有超过50%的毕业生在三年之后选择退出创业,创业项目的存活率并不高。

3.艺术类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与单位用人需求不相匹配。现今就业市场不仅要求学生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往往除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具备组织协调、市场营销、教育教学等能力。企业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拔人才时,希望拥有既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大多数艺术高校艺术专业在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上,大多数以按照传统的专业课教学计划培养模式为主,在课程安排上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考核学生的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有效评估考核体系,另外,部分高校开设市场营销类、经济管理类、金融管理类、教育教学类等综合性学科课源不足。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中缺乏实践课程教学的引导,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养不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协同创新能力不强,这就造成高校培养的艺术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艺术人才之间的脱节。

更新艺术生就业指导工作观念,开启全程就业指导

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要更新就业指导的观念,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整个高等教育,加强引导机制,实现就业指导个性化。 学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根据艺术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机制。第一要重视新生入学“第一课”,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理念,并尝试制定职业规划。在引导过程中,要了解每个艺术毕业生的特点和需要,并根据其自我规划积极进行引导,形成适合每个人的职业规划。第二,推进职业生涯课程教学改革,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形势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特色课程,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大学生创客中心,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以及专家开设文化讲堂等。第三,学校需建立特殊学生就业帮扶机制,要及时帮助偏远地区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他们的就业需求,做到特殊需求特殊帮扶。第四,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就业市场,多渠道宣传和推荐毕业生,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在学校官网、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以海报、视频等形式向用人单位展现学生专业特色,吸引相关企业前来招聘。通过有效的职业规划实现自身的職业理想,使学生建立自己清晰的职业目标。在就业时扬长避短,更好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樹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

让学生在就业前先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结合这样的思考给予自己定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使专业课程教学更加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要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相适应,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构建“实战型”课程体系,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

艺术类院校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关注艺术类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化趋势,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注重艺术类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改变传统教学标准化培养模式,探索符合学校发展和学生创业就业的实际的方法和路径,构建新的“实战型”课程教育体系。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对学科、专业的布局进行再思考、再定位,在专业学科设置上积极推进跨专业合作教学,促进艺术理论、艺术实践教育与工科、商科等专业进行深度交叉与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多元化特色艺术教育,培养更多适合新业态、新经济中急需的具有跨学科视野、综合素质强、专业功底扎实、技能精湛,同时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职场适应能力的人才,增强学生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认知能力,从而强化艺术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艺术类人才市场对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艺术实践能力要求增强,艺术类高校要把握好国家战略提供的发展机遇,要根据艺术类学生就业特点,更新艺术生就业指导工作观念,开启全程就业指导,深入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情况,尊重差异,并制订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方案,做好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通过转变传统就业创业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战型”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有效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解决毕业生毕业之后面临择业就业的难题。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从而满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需要。

(南京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捷 .疫情防控常态化中艺术院校教育管理的担当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0 (03):11-14.

[2]刘解答,孙友平 .高校艺术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及创新 创业实践2020(8)197-198.

[3]宋艳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艺术生职业指导研究 文教资料 2017(27)123-124.

[4]张捷 .疫情防控常态化中艺术院校教育管理的担当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0 (03):11-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