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管理

时间:2024-04-25

郑月云

线上办公、业财一体、财务共享的不断推进,让传统审计在信息化、数字化的背景下,必须拓宽思路,寻求新的技术手段开展业务。如何发挥计算机辅助手段的长处,改善审计项目管理,规范审计作业流程,完善审计业务档案,从而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已经成为摆在从业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从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辅助审计对审计质量管理的局限性出发,研究了提升审计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随着办公自动化、业财一体化、会计电子化、交易网络化的不断推进,使用新工具、采取新办法开展审计业务已成为其适应环境、提升效率的必然选择。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开展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审计质量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一个重要课题。

信息化环境下,由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标准化、程序化的特点,对审计质量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电子数据无法取代原始凭证,审计取证无法完全脱离现场查阅方式,对于提升审计质量管理水平,计算机辅助审计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计算机审计对审计质量管理的局限性

由于计算机辅助审计使得审计业务操作更规范、流程更科学、控制更透明,对审计质量管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电子信息和远程数据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在调查审计事实、确认审计结论时,仅靠现有的电子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机审计对审计质量管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手段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审计质量管理

仅仅依靠审计软件开展审计项目,数据信息会存在有限性的特点。从业务到财务的数据信息,不仅存在于业财处理系统中,也可能以其他形式存在。开展审计业务时,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读取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从而进行数据的查证和业务的核实,就会忽视被审单位其他形式的业务数据。同时,被审计单位可能只提供他们愿意被审查的信息,其他敏感信息、疑点数据、问题资料则有可能被人为隐藏和故意隐匿。过度依赖审计软件和计算机技术,往往会使获取的信息不足、数据失真、证据有限,从而加大审计风险,不利于审计质量的管理。

电子证据的有限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所能读取的只是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反映其真实性、合规性的各类资料,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经济合同、分析资料、会议纪要、制度汇编、往来明细、文字说明等重要管理信息和业务资料,并不一定都是电子数据,在核查审计事实时,还需要进一步查证有关资料及原始凭证,必要时,需要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访问访谈、观察审计环境、盘点实物资产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核实审计事项或获取审计证据,而这些技术方法大部分不能仅仅依靠计算机来实现,需要审计人员身临其境,直接在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中就地开展业务。如果缺乏直观认知,仅依靠电子证据,将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产生负面影响。

审计软件的标准化对创造性的负面影响

计算机审计在审计质量管控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审计人员能够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水平,可以熟练操作和使用审计软件,足以认知审计软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辅助性作用,并能将计算机技术方法与传统的审计思维有机结合,否则,过度依赖审计软件提供的标准化模板、查账技巧、报告模式等,会让从业人员产生“照着做就行”的惰性思维,从而制约审计人员开展业务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计算机辅助审计对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其学习使用审计软件处理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还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库知识、网络信息技术、熟悉办公软件等,否则,计算机审计就难以运用于实际业务过程,无法发挥其突出作用。

计算机审计环境下审计质量管理的渠道

审计质量管理关系到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实效的发挥,在审计工作中十分重要。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业务开展的技术方法与思维理念发生了变化,基于变化的审计环境、审计客体及审计证据的载体,管理审计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提高审计的专业素质是基本前提

在计算机审计条件下,审计业务借助于审计软件、办公软件、财务软件、业务平台、网络传输等计算机手段,将审计人员的主观意图,转化为电子数据、图表信息、文字文档等,能够运用计算机操作相关软件、熟悉网络知识,是信息化环境下,提升审计质量对审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强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软件应用,以及“大数据意识”的培训和教育势在必行;同时,由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标准化、专业化的特点,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选用适当的审计软件是重要基础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以计算机及相关的信息技术为工具,从被审单位获取数据,进行数据检查、统计抽样、比较分析等一系列处理流程,计算机辅助审计以审计软件为核心。现今,计算机辅助審计技术在逐渐推广,各种审计软件纷纷走向市场,结合行业特点及本单位实际情况,选取适合本行业的审计软件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提升审计质量的基础。

开展软件的二次开发是关键环节

一般的审计软件是面向整个审计行业的通用审计软件,使用范围比较广,往往不区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为了能使审计软件适用于具体用户,软件开发者在软件部分模块、功能区域,预留了可供用户自行定义的空间,自定义行业模板、自定义底稿模板、自定义查账模板等是审计人员依据本单位的审计业务经验、审计工作标准等设立的,模板定制是否具体而符合实际、是否详细而有启发意义、是否恰当而准确好用,都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软件的二次开发工作是在信息化环境下,管理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

设计标准的业务流程是必要事项

计算机审计软件具有很强的程序性和逻辑性,审计环节环环相扣,每一环节的结果都直接影响下一环节,例如:数据来源有误会导致数据分析结果存在偏差,数据分析有偏差会导致审计工作记录存在错误,从而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可能还会导致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持续“犯错”。因此,首先应确保引入的被审计单位数据来源准确无误、数据分析全面不遗漏审计疑点,针对审计疑点核查要细致,结论要准确,审计建议和处理方案要适合,只有把审计质量控制方案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流程,才能确保信息化环境下的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得以实现。

履行严谨的复核程序是保证措施

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条件下的审计复核与传统的审计复核有所不同。计算机审计复核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审计小组成员依据审计立项和审计工作方案,在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分工范围内,对自己的工作记录、工作底稿、相关疑点、审计结论、处理意见的准确性、相关性在作业文档中进行复核;二是在授权范围内,对其他小组成员的审计事项进行核实,尤其是对与自己所负责的审计分项目相关的审计事项进行重点复核;三是项目主审、审计组长从全局角度出发,对相关事实、重点问题、重要结论进行复核。通过层层复核、多级把关,以确保及时纠正错误,从而成为保证计算机审计质量的重要关口。

设置完善的工作规范是质量准绳

审计规范是对计算机审计实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准绳。结合实际,在信息化环境下,制定审计工作规范,对审计过程、相关审计技术及证据收集方面做出具体规范,明确在审计工作中需要了履行的审计程序、采用的审计方法、获取的审计证据,明确发现问题的机制、揭示问题的方式、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合理建议的渠道,才能确保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有据可依,审计质量才能可控。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是保障手段

在具体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项目主审、审计组长、审计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审计委员会、审计项目委托部门等都承担了相应的审计责任。在审计过程中,小组成员工作不负责,相关领导职能不到位,有关部门委托不及时,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控制,还是要强调“以人为本”,强化各个相关职能的作用发挥,重视审计工作的过程监督和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通过考核机制传导质量管理的压力,从内因的角度,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意识,保障质量标准落地。

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成为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但是,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开展审计项目的同时,仍需广大从业者开动脑筋,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其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实效。

(天津致信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