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周锐
林业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我国林业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对林业类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倾向研究有助于在初期对学生的就业及择业问题形成有效干预与指导,从而为培养更优质的林业类高等人才服务。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对西南林业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就业去向作比较,分析就业意愿与就业去向的契合度,并试图提出促进林业类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使学生就业实际去向与其就业倾向、专业、爱好更加契合,提高林业类高校人才培养效率。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改善各项生活物质条件的前提和根本途径。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广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倾向的调查探讨,引导大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适应就业形势,满足社会需要,以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文章选取西南林业大学这所西部林业院校为例,不仅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巩固云南省脱贫成果、阻断西部落后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提高林业类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西南林业大学本科生源绝大部分为云南省内生源,其中绝大部分为农村生源,本文在对西南林业大学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他们的就业倾向,并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就业去向作比较,分析就业意愿与就业去向的契合度,提出促进林业类高校本科畢业生就业的相关对策建议,使学生就业实际去向与其就业倾向、专业、爱好更加契合,提高林业类高校人才培养效率。
样本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30份,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还包括家庭所在地、专业类型、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参加过校外实习等。
在对林业类高校学生就业倾向的调查中,分别设置了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企、私企、自主创业、出国深造、基层就业以及没计划等几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学生在就业选择的大倾向上选择以稳定就业为主,同时考研的学生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倾向到基层从事农林工作的学生占比很小,而成绩较好的学生从事基层工作的意愿更低。
学生就业倾向与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
为了验证不同家庭所在地、不同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对就业倾向的差异性,进行交叉分析的卡方检验,运用渐进标准误差法,假定零假设,整合之后得到下表信息。分析显示:不同就业倾向样本对于是否是独生子女、所在年级、家庭所在地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意味着不同就业倾向样本对于所在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是独生子女均有着差异性。而其他个人基本特征对于就业倾向的差异性不显著,例如性别、专业类型等。
来自城镇的独生子女就业倾向选择考研的比例高,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就业倾向选择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比例高。这一研究结果反映了城乡差距,教育意识,教育资源不平衡等对学生就业倾向的影响。
大一、大二年级中,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就业倾向大致相同,都是毕业后升学比例高于工作比例。大三年级中,城镇和农村学生的就业倾向差异开始增大,大四年级中,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的学生就业倾向开始有较明显区别。
本科生就业倾向分析
1.就业选择以追求稳定为主
对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等因素与就业倾向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更倾向于考研,而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考公务员、国有企业,这与生源地有着密切联系,可能在其他省份的学校做调查时会出现不同结果。来自城镇的学生将近四成选择继续考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三成以上计划考公务员,尤其是随着就读年级的增加这类学生占比越大。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林业类高校本科生大部分为农村生源,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弱,这类学生很大比例是在助学贷款的支持下完成学业,职业选择更倾向于追求收入稳定。
2.考研的学生占比逐年递增
本科生规模越来越大,学历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学生意识到提高学历继续深造的重要性,所以准备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学生甚至从大一、大二开始就积极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同时,随着云南省在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贫困县相继摘帽,2020年更是实现全面脱贫,这给许多农村生源的学生提供了继续读研深造的经济基础,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同时由于社会对林业类院校的“误解”和重视度不够,使得林业类院校中的非林业专业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认可不足,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整体就业状况不乐观也是促使考研学生逐年递增的重要原因。
3.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递增以及全社会创新创业意识的逐步增强,高校学生也体现出较浓的创业意识,尤其是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以及学校开设各种创新创业课程培训的背景下,政府提供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林业院校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也在增强,涌现出许多成功的自主创业的例子:如将电商与家乡茶业产业结合的 “农人茶坊”;以农民为主体、合作为基础、改善生计为重点、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云南省第一家CSA(社区支持农业)组织等自主创业事例都体现了林业类高校学生推动城乡互助合作,投身乡村建设的理想。
林业类高校本科生毕业实际去向分析
据《西南林业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中,机关事业单位占比9.17%,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占比13.27%,国有企业占比10.57%。这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意愿存在较大偏差。学生的就业倾向中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占比较大,而现实中绝大部分同学就业还是以各类民营企业为主。近几年来,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虽然报考的比例和实际被录取的比例还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在逐年缩小。
林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倾向与他们毕业以后的真实去向有较大偏差,表明就业去向没有很好地与学生就业意愿契合。为了提高林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与他们的就业倾向的契合度,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感与成就感,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专业优势,需要社会、学校及个人多方面的努力。
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帮扶
加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扶持与帮助,缩小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补助,增强各类企业吸收人才的能力,使广大毕业生把眼光投向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而不仅仅是把重心放在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上。
鼓励大学生到林业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
做好各种职业宣传。部分职业在社会上流传度不高,缺少普遍的认识,而热门职业被选择过多,比较冷门的职业则无人问津,从而造成毕业生择业观太过狭窄以及社会上各职业供需不平衡。定期组织好人才招聘会,积极开发和利用好网上人才招聘。鼓励大学生“放心”谋职和自主创业。
同时,针对林业类高校的就业,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林业企业的支持,推动基层林业企事业单位的建设,提高林业类专业人才的待遇,拓宽他们的晋升及发展渠道,增强基层工作对林业类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调整专业设置,开展林业相关行业就业合作
在林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暂时落后于其他行业的情况下,社会对林业类高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偏见,林业类院校存在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对于林业类院校而言,在兼顾林业类专业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同时,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加强特色专业建設,开展以林业相关工作用人需求和发展前景分析为基础的就业创业指导,积极与林业各相关行业合作,通过建立实习基地,聘请就业导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及就业机会。
健全和完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定期举行模拟招聘。
树立正确职业观,提升对林业类相关工作的认识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作为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了解自己心仪行业的动态及用人要求,在大学学习期间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转变就业观念。对于林业类院校学生而言,提升对林业工作、基层工作价值的思想认识,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了解,积极参与实习实践活动,提升就业竞争力。
[本文系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
(西南林业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