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慢就业”现象下的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策略探究

时间:2024-04-25

王佳卉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国内就业市场压力不断增加,在该背景下我国“慢就业”现象开始逐渐出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应届毕业生数量超过800万人,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部分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错峰就业,即不在竞争激烈的高峰找工作,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积累和多元化作业。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错过就业高峰期,可以有效降低就业竞争力;不足在于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该过程中逐渐由慢就业成为懒就业,最后成为不就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毕业大学生培养正确积极健康的就业观念,有助于他们早日实现就业,早日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慢就业”背景下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慢就业”在学术研究中也被称之为自愿失业,即大学毕业生不再局限于毕业之后直接就业,而是将自己处于一个待定状态,或者开展产业考察,或者在家陪父母等,或者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自己对于工作机会不满意而想过段时间之后再找工作。随着我国“慢就业”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多,从中产生了一大批自由职业者,他们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开展创新创业工作,但是这些自由职业者中很大一部分最终都会创业失败。目前毕业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精力正是人生中最为鼎盛的时期,但是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没有社会工作经历,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在团队协作、成员沟通以及抗压能力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叠加他们对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政策理解不深刻,所以在创业中非常容易失败。

缺乏足够的创业资金

在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高校均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因此很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投入在经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降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校创新创业经费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二是部分高校资金来源有限,难以给予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资金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互联网特征。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教育的主要基地,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也应该与时俱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体系,从而扩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范围,为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便利。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尚未建立其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体系,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效率,同时大学生难以通过互联网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今后自己就业和工作的重要意义,不利于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

创新创业课程缺乏实用性

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只能形成书面认识,难以真正感受到创新创业的过程以及创新创业的艰辛。缺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大学生无法培养真正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实际创新创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现象,非常容易导致创新创业的失败,而这种失败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导致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缺乏陪伴式专业创新创业辅导

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优势在于其具有丰富的激情和旺盛的精力,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人际沟通技巧、缺乏团队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仅凭一腔热情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最终导致创新创业失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率高达95%以上。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较大的难度,需要专业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辅导。陪伴式辅导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全程跟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时刻了解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以及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关键时刻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创新创业团队有效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问题,激发创新创业团队的创业激情,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但是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均缺乏这种陪伴式的创新创业辅导。

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中融入专业文化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其主要是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有效提升广大在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在我国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参与到创新创业之中,从而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专业文化,可以显著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专业文化,可以让大学生同时具有职业化属性以及素质属性,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二是有助于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范围,在注重个别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特别是专业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显著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中融入专业文化

高等院校在就业创业教育改革中,要想取得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首先应该加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准确定位。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企业家,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提高就业率,而是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在该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創业意识和能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专业文化,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首创精神,积极鼓励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在系统完善的专业文化体系下,提升大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以及统筹管理能力,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在发挥个体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合力,更好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专业文化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将专业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支撑。具体来说,高等院校可以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高等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该选择与学生们专业文化相关的项目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从而让学生们可以更加直接参与项目实践工作中,更好地积累实践经验,为后续的创新创业工作打好础。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还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前沿课程教育,一方面让学生们了解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主动进行前沿动态跟踪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更好了解专业前沿技术以及前沿研究成果,有助于让大学生更加明确自身水平在专业发展中的定位。由此可见,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融入专业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素质,同时还可以显著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养,有助于解决学生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

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针对该问题,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通过积极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来培养大学生的創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使他们在毕业后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创新创业工作中,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本文系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0年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分析及解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Djsz202023)、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教育工作分会2020年度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分析及解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QGJY2020063)、2019年无锡市职业教育重点项目“打造‘1236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编号:6419CX001)的研究成果。]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