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孙志鸿
高校建立发展性资助体系,从物质扶贫转变为精神扶贫。文章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对策提出以经济帮扶为基础,精准识别;以心理辅导与思想辅导为辅助,精准管理;以素质提升与能力锻炼为根本,精准教育的策略,以此致力于培育家庭经济困难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核心素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的不断发展,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体系”。发展性资助由此正式提出。这种新型的资助体系不仅在资助金额上提升,同时在资助理念以及资助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
201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词汇。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核心素养培育是育人工作的基本任务,致力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涵盖两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核心与素养。对核心的要求程度界定在“必备”和“关键”等词汇上,对素质的关键点分布在“品格”和“能力”等词汇上。定义强调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点及要求程度这两个方面,培育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核心素养概念的关键。
发展性资助是传统资助即保障性资助工作的改进,这种转变更加关注学生成长成才,注重学生自身发展,最终实现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提升,这表明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新阶段,目标更加深刻,资助项目、资助过程更加全面。
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在“扶贫”的基础上进行“扶志”,从物质扶贫到精神扶贫。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感恩意识、家国情怀。资助的形式有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生源地校园地助学贷款、永德励志奖学金、轩辕励志奖学金、入学绿色通道、爱心礼包以及学校、社会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等,资助项目多元化,受众对象覆盖全体家庭经济困难生。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材料,认定不同困难等级,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数据库且以每一年度为周期更新数据库,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生能顺利入学、安心求学,追求自身发展成长成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担负着育才育人的职责,家庭经济困难生培育是人才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需要关注的群体,因此高校更应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核心素养培育。
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系统工程,核心素养作为一项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关键在实施,家庭经济困难生是班级体中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经济条件较差,通常性格比较内向,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不善于人际交往。家庭经济困难生核心素养培育,聚焦难点与热点在于培养对策。本文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对策提出如下建议:
以经济帮扶为基础,精准识别
当前,全国各高校资助工作由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转型,但仍处于初探阶段。发展性资助是在原有经济保障的基础上,完善资助方式与丰富资助项目。新型资助模式为满足不同类型的家庭经济困难生核心素养培育提供支持。
新时期,高校应该为资助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为准确资助提供依据和指导。在保证原有资助项目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增加资助项目的多元化。
发展性资助应做到精准识别,完善以下四个核心环节,:一是学生主动申请,将认定材料提交至学院。二是各级评议。学校院系班级成立三级评议小组,学院设置专门负责资助的老师,收集整理认定材料,将学院申请情况传达至评议小组,学院的评议小组应由了解学生情况的各年级辅导员组成,班级评议小组应由班级思想先进、公平公正的班级干部及普通同学组成。针对申请的学生向本班同学进行民意调查及征求评议小组意见,过程中确保不遗漏任何一名需帮扶的学生。三是学校认定。由学校针对学生提供的材料进行复核,可与当地民政部门、社区、农村村委会等单位进行联系核实。四是学校公示。将获得资助学生名单进行公示,设定提出异议时间。不断优化完善资助体系,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评定量表,让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得到经济资助的基础下,感受到资助的公平公正性,助力其核心素养的培育。
以心理辅导与思想辅导为辅助,精准管理
心理辅导与思想辅导是发展性资助的重要方式,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自身的贫困,能够以正确的心理去看待。思想上认识到资助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在公平公开公正的认定下,对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帮扶,力求青年一代茁壮成长。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发展性资助工作中的重点,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生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基础下,使学生对资助工作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四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建立使资助工作更加科学化与正规化。以往以“贫困公开自述”的识别方式进行资助评定,这种形式虽然简单清晰,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生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大部分存在自卑、内向的心理状况,在公开场合很难将真实情况说出,即使说出心理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发展性资助注重呵护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自尊心,杜绝“公开比困”情况。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生数据库,不仅只有本年度家庭经济困难生名单,应覆盖其心理、学业、就业等多方面,辅导员通过共享数据,动态化追踪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状况,对产生的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及时解决;对于有学業困难的家庭经济困难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实现学以致用为本的因才施助;对就业创业存在困难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为其提供更多资源与机会,助力其顺利就业,走向社会。
来自偏远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因家庭条件差,致使他们起点偏低,生活教育甚至未来走向受到影响,但这不是阻止其自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思想辅导及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家校合作属于外力,而家庭经济困难生愿意主动端正不良的思想状态则是主要因素。应引导学生正视贫困,珍惜资助,让家庭经济困难生认识到学习的力量,奋发学习。并且将资助工作中蕴含的帮扶精神、感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自身力量延续优良精神,回馈国家社会,升华家国情怀。
以素质提升与能力锻炼为根本,精准教育
发展性资助视角下,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根本,优化家庭经济困难生核心素养培育环境,健全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在校风、教风、学风上都要坚持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根本,切实加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机制。高校应发挥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挖掘并培养一批先进学生模范,弘扬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的典型事迹,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辅导员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精神关怀工作,首先要保护好他们的经济隐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生在班级的表现,在班级活动中应注重为其安排展示的机会。在其有优秀表现时,有意在班级同学中传播他们取得的成绩,表扬他们的自立精神。
新时期,大学生要发挥社会精英的带头作用,注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家庭经济困难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指导,引领学生成长,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用自身力量回馈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家庭经济困难生核心素養培育深度融合。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力量,锻炼自身能力,增强自信心,同时感知奉献精神的伟大,感知党和国家政策的帮扶,肩负青年责任,以感恩之心回馈社会。
随着我国资助工作的转变,从传统型资助到发展性资助,资助理念的深化与丰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成为了必然趋势与时代价值追求,高校应全心全力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生核心素养培育,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本文系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2020SZY005,哈尔滨商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研究成果。]
( 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矫菲.发展性资助视域下的高校育人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8.
[3]傅磊.精准资助框架下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
[4]白华,张月.从“济困型”到“成才型”:高校学生资助理念的创新发展[J]教育评论,202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