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经济的新希望、新动力在哪里?---整合全社会力量创立“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

时间:2024-04-25

文/吴兴杰(《商业文化》主编、管理咨询师)

中国经济的新希望、新动力在哪里?
---整合全社会力量创立“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

文/吴兴杰(《商业文化》主编、管理咨询师)

前言

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地球”。如今的中国经济走到“十字路口”:“大而不强,根基不牢,转型缓慢,升级困难,后劲不足”。怎么办?中国经济需要“一个支点”---“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将“中国制造”的优秀者与现代市场的代表者—“优秀商人”进行一次高层面、大范围、深层次、专业化、市场化、公开化、公平化、公正化的资源大整合、大集聚、大增值、大发展,形成一个紧密型的、公开的、公平的、公正的现代市场生态系统,“市场”与“制造”构成一个新的强大的增值系统与繁殖系统,生产者与商家共同建设、共同繁荣、共同分享、共同发展,形成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让“优秀商人”的服务最优质,让真正优质的商品分享到应有的市场利润,让广大消费者得到货真价实的商品,让商场的“暴利现象”彻底消失,让中国的“代工企业”看到真正的希望,让广大消费者购物最满意,打造中国“最高水平、最好信誉、最好口碑”的现代市场。这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的市场工程,也是一项国家工程,还是一项民心工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将带来数万亿元的利润空间,并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新的一大支点。

一、“市场怪现象”说明了什么?

1.国人为什么到日本抢购“中国货”?

2015年中国的“春节”还没有来,日本的媒体开始嚷嚷“春节要来了”。这话啥意思?潜台词就是“中国抢购团要来了”。银座的各大百货公司、电器商店、化妆品店、药妆店,以及富士山景区、温泉旅游地,都清清楚楚地知道“今年的中国春节是2 月19日”,因为这一天要给中国游客准备“红包”。日本市场从没有像今年这样红火过“中国年”,以至于大年初一的银座街头,东京警视厅出动了特别的交通警,指挥5分钟就会抵达一辆的中国游客大巴。成田机场和羽田机场更是给中国游客开绿灯:“超重一律不收费”。日本马桶盖、电饭煲产品更在春节期间热销。许多中国大陆消费者认为这些产品比国内生产的质量更好、设计更优。10天时间,45万中国人在日本砸了60亿元人民币,人均1.3万元,日本人真的要把中国人当成“上帝”。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一家咨询公司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医药用品以3982件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化妆品,达2237件;坐便盖“卫洗丽”则排在第三位。还有受访者称,由于“卫洗丽”不能像药品一样大量囤货,感觉“(买的)很不痛快”。生活百货和电饭煲则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有中国游客称,刚买完电饭煲,就迫不及待在酒店里试做了,感觉有种“别样的美味”。此外,食品、眼药水、纸尿裤等也颇受中国游客的欢迎。

日马桶盖确系中国产,“中国制造”显尴尬。据美国媒体3月1日报道,春节期间,许多中国游客赴日疯抢“智能马桶盖”,拿回家后竟发现不少产品实为“中国制造”。

热潮过后,来自杭州的一位王先生在网上发布一则微博,称其在日本旅游期间惊奇地发现,在大阪销售的一款松下马桶盖产地竟为杭州下沙。他在微博上表示:“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那不是等于当了回搬运工。”这条消息迅速在国内媒体传播开来,引发网友“吐槽”。一位博客作者根据这个现象作一首短诗:“墙内开花墙外香,国货国外被抢光,出口内销不一样,此中原由费思量。”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主动力。“中国制造”要升级为“中国智造”,这是“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环节。我国代工企业的希望在哪里?关键是“高性价比商品平台”,让优秀的代工企业华丽蜕变,成为“工业4.0时代”的佼佼者。

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厂长李建宏表示,他们公司的确生产这种马桶盖,在国内和日本都有销售。李建宏坦言,他和同事听说游客去日本抢购马桶盖也觉得不可思议。据悉,该款产品在日本售价为5900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3087元),而国内建议零售价在2980元。国内销售的甚至还比日本销售的多了防潮功能。

本来旅游是一个十分轻松的事情,还要大包小包去购物,盲目崇拜西方市场,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而是隐藏着十分复杂微妙的商业秘密,谁来解剖这一“商业秘密”呢?

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媒体热议的“出国买马桶盖”问题,李克强总理的表态有两点:第一,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反对贸易壁垒,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选择”;第二,中国的企业要升级,如果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竞争力。“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李克强总理说:“我一直说,中国经济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这一过程将会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

该现象反映出中国经济由重工业及出口向国内消费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日本以设计创新闻名,而中国很大程度上仍被视为廉价生产中心,中国缺乏一个“市场组织者”:如何将“中国高性价比商品”组织起来,形成“一股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规避这一反常的市场现象。基于这一战略思考,我国商界应该搭建“中国高性价比商品联盟”。

2.境外消费为什么这么火爆?

2015年全国“两会”举行记者会上,商务部部长高虎城透露:2014年中国出境人数已超过1亿人,根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他说:“形成这样一个境外消费的成因是多种的,初步分析这种价格比较大的悬殊,导致境外采购、境外消费迅速增加,大概有这样几种原因:一是在税费上有着比较高的税率;二是国内的流通成本过高、环节过多,市场仍然存在着在物流方面和管理方面进一步减少成本的空间;三是国外品牌商对华的定价政策。”

这一分析相当透彻,“中国制造”为什么不能在国内市场上成为国人的抢手货呢?为什么国内流通的成本这么高、环节这么多呢?为什么中国物流成本是欧美国家的2倍呢(占GDP的20%)?在流通环节为什么还存在“暴利现象”呢?国外品牌商为什么要对中国采取特殊的“定价政策”呢?这一背景说明了什么呢?总体来看,“中国制造”面临着国际品牌商的挤压和国内知名商场的挤压,“双重挤压”下,必然导致市场萎缩、发展困境。如何改变这一困境呢?在此,发起搭建“中国高性价比商品联盟”,就是改变这一困境的国家战略规划,将从国家高度建立一个全新的市场机制,消除流通环节的“暴利现象”,增强抗御国外品牌商的排斥政策,最大程度降低流通成本,增强盈利空间和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国家战略,也是“中国制造”再次腾飞的最佳策略。

3.香港购物环境为什么恶化?

不少内地消费者一直坚信:香港是一个没有假货的购物天堂。其实不然,这几年的香港的购物环境正在恶化,诈欺、宰客的事情屡见不鲜,特别是在旺角等旅游购物旺区。

在香港,抱怨大陆客“不文明、不守规矩”,造成购物秩序混乱、购物环境恶化和交通拥堵的声音比比皆是,一些人更指出,由于香港商圈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取悦大陆客身上,造成本港居民购物不便,大陆客抢购奶粉、时尚电子产品的几次热潮,直接导致“奶粉限购令”等一系列“土政策”的出炉。一些激进港人用网络谩骂、在闹市商圈唱“蝗虫歌”、视频上专门发放大陆人不文明镜头,而一些香港民代、政治人物则不断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建议,如“削减20%自由行名额”、“在赤腊角等远郊开设专门针对大陆的购物场,避免陆客入市区”、“征收陆路入境税”等等,引发一次次风波。许多大陆访客对“蝗虫歌”一类歧视性言行十分反感,对香港部分口岸、商家和窗口单位工作人员溢于言表的轻蔑态度很不舒服,更有人对香港方面仅仅把陆客当作“送财童子”,一方面强调“你们应该来港花钱”,甚至屡有导游因陆客不肯多购物而做脸色之事,另一方面却又摆出一副“要钱不要人”的“霸王店”脸色,让人着实难堪。

4.消费者到底怎么消费才理性?

有句台词:不求最好,但求最贵。难道越贵的商品,品质就一定越好吗?“贵”与“好”之间可以划等号吗?其实是一大“消费误区”!

“贵”简单地说就是价格非常高甚至高的离谱,“好”是指商品的质量优、性能佳、功能强、品质一流。理论上看“好的商品”也许要投入比较多的成本、使用优质的材料、做工更加精细、设计更加新颖美观,有“贵”的可能性和联系性,但绝对没有必然性和肯定性。因为商品从制造环节进入消费者,还要经过“商家”这一关键环节,如果是商家追逐更高的利润或者为了转移巨大的经营成本,人为地加上100%、200%、300%的利润率,那么,这个“贵”的商品与“品质好”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必然关系了,而是一个商业陷阱。

现实生活中又是怎么一会事呢?国内凡是知名的商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完全相同的商品,价格出奇的高,甚至有的高得离谱,本来品质完全相同的商品,在市场上也许只卖500元,到了这些所谓的“知名商场”,就卖5000元、8000元甚至1万元,这是什么道理呢?有什么天理呢?为什么这些“知名商场”可以获得如此丰厚的“暴利”呢?为什么把消费者当成“冤大头”呢?随意地宰割消费者,肆无忌惮地赚“昧心钱“,且不说什么良心、道德,在当今文明社会出现这一反常的怪现象,为什么没有人揭穿这一“皇帝的新装”呢?

从大量的事例可以得出一个精准的结论:“商场宰人”,越是知名的商场,宰人的程度越大,同样品质的商品价格相差10倍、20倍甚至30倍。假如到市场上购物2万元的商品,那么,到所谓的“知名商场”就要支付20万、30万元甚至更多的钱,这一“宰人”与“抢劫”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所谓知名商场的“贵”其实就是与“抢劫”没有多少区别的“暴利”,也是一种“隐形暴力”,充满了十足的“野蛮味”,成为“豺狼型”的商人。

当然也要冷静分析:为什么很多消费者并不信任“市场”呢?其实,作为一个消费者,谁愿意花冤枉钱呢?除非是极少数人为了所谓的“虚荣心”,追求所谓的“名牌”,才心甘情愿地被人“宰割”。

这里有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我国大部分的市场的确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才导致大量的消费者不信任市场。比如,商品质量不可靠,低价格隐藏着极低的质量甚至的“垃圾品”,成为一个个“消费陷阱”。问题是中国这么大,为什么就没有一个真正让消费者放心的“市场”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今,优秀商人之所以名扬天下,根本原因是多年来优秀商人的诚信经营、文明经商,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树立了优质市场的品牌形象,成为吸引海内外人士的金字招牌。

二、“中国制造”为什么危机四伏?还有解决的“良药”吗?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脊梁“,承载着中国的希望,也是国家实力的根基。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第二大体,关键是“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工厂”。如今这个“世界工厂”已经“亮起了红灯”,怎么办呢?“中国制造”还有出路吗?还有希望再次创造“中国奇迹”吗?

1.中国制造为什么会陷入“寒冬”。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制造”的危机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以来累积的隐患一次总爆发。粗放式、野蛮型、破坏性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末端,处于全球“产业殖民”的危险境地。

例如,中国人热衷于到国外购物“马桶盖”,表明了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不够,“中国制造”确实在品牌创造创新上远远不够。

当然,“中国制造”其实也有质量优秀的商品(华为、联想等),无论从电子产品、通讯产品、数控产品还是服装、箱包、鞋帽等产品均有世界一流的商品,问题是这些优质商品面临三大问题:

一是世界知名品牌的市场垄断,本来很多产品在“中国制造”,一旦贴上别人的品牌,就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其实就是中国制造;

二是市场竞争原始形态,在商业环境、商业风气、商业信用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2015年1月底国家工商总局与阿里巴巴的一场纷争,根源就是阿里巴巴的假货泛滥,淘宝的假货率高达67%,成为所有电商平台中最多的假货;

三是缺乏国际化运作平台,好货并不一定有好市场空间,也不一定挣到好利润。“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这类新型市场化组织,将可以为“中国制造”提供一个全新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中国制造”的拔尖优势,培养世界级的优秀企业。

2.为什么绝大多数“代工企业”度日如年?

中国的代工企业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制造业的根基,还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主力军。如今,整体而言,中国代工企业如履薄冰,进退维谷。怎么办?

富士康危机反映着中国所有代工企业的危机。富士康是全球最大、效率最高的代工企业,规模宏大、实力强的富士康深陷危机,其他代工企业难以幸免。极少数拥有信誉与技术的企业尚可维生,其他即使拿到订单的企业,赢了订单不赢利。近几年,富士康已经不复当日辉煌,利润节节下降。根据富士康国际公布的2012年年报,全年营收52.398亿美元,低于去年的63.544亿美元,净亏损3.164亿美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7280万美元。2011年,富士康国际营业额63亿美元,净利润7285万美元,2010年净亏损2.18亿美元。2007年高峰期,营业额曾高达107.32亿美元,5年内缩水一半。富士康国际昭示制造业越来越残酷的竞争环境,人工成本上升,从今年开始,富士康已经不再招工,反而希望员工主动辞职,元老级管理人员动荡不断,不断削减的人工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靠人力成本占据制造业,已是昨日黄花。

全球制造业的分化,以及赢利空间的挤压,让代工品牌连血汗钱都赚不到。在智能手机时代之前,鸿海为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等全球巨无霸公司代工,而现在,势头凶猛的三星自成体系,鸿海核心事业群之一iDPBG(数位产品事业群,专为苹果产品代工的事业群)成为赢利之源,富士康与苹果一荣俱荣,不幸的是,苹果智能手机时代的超额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富士康国际表现低迷,主要原因是亚马逊和苹果等大客户订单数量低于预期,以及华为、小米等中国内地品牌手机厂商的低利润订单影响所致,来自亚欧美的营收全线下滑。中国制造业的特点是把成本压到最低,油锅里捞钱,富士康国际想从中国智能手机企业获得大份订单,无异于痴人说梦。富士康必须转型,其母公司从制造的鸿海转向科技的鸿海与商贸的鸿海。

如今,不少企业的转型还在艰难的摸索之中。商贸鸿海孤注一掷,富士康的领路人郭台铭上了年纪,原因是郭台铭与一帮制造业出身的老人不惜血本介入电商业务,进入商贸领域却大败而归:鸿海持股占比约25%的万得城在国内清盘;飞虎乐购在职业经理人杜家滨,2011年年底自富士康出走后,再无统筹规划;万马奔腾则因为规模小、人员不专业、产品售价高而频频被爆出停滞消息;敢闯店中店和赛博数码的拓展亦难如意。即使铩羽,鸿海2013年庞大的科技体验店上马,但缺乏品牌的科技体验,为他人作嫁衣。近两年,媒体不断传出富士康投资光伏电池、LED、锂电池、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行业的新闻,地方政府兴高采烈地披露了富士康在山西、江苏的太阳能投资,进入不赚钱的行业未必成真,富士康宣布的精密制造不是笑话,富士康的机械臂已经开始试验取代部分人工。佛山集团有生产LED的基地,在成都1800万美元生产锂电池,其中尤以晋城1000亿元打造精密模具生产基地蔚为大观。在机器取代人工方面,科技鸿海不是一句空话。为了对冲生产基地过于集中的风险,鸿海开始重新在全球布局生产链条。在台湾的台中、高雄、新北,以及印度尼西亚设立新工厂,以减少贸易摩擦、成本上升等风险,而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设厂,无疑是为了离代工的“心脏”更近一些,在核心配件上避免信息不灵、运输不畅。

现在,“工业4.0时代”即将到来,核心制造回归欧美是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的标志,以往低廉的人工与运输成本,如今不敌当地的灵活与便利。美国的创客们为了零件全球采购,需要小规模而灵活的机制,在东莞、台海等地,无数的小工厂可以满足个性制造的零件制造商,而大规模的富士康模式不可能被个性化制造企业所钟爱。无数的小食人鱼取代了巨鲨。

中国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转型,连“富士康”这一大型代工企业都生存困难,模仿富士康的代工企业日子更加难过。中国不可能回到富士康刚到深圳的低端制造黄金时代,如今缺的是适应市场的专业人士,包括专业技术工人、专业服务人才、专业设计人才、专业市场组织创新人才,比如像“优秀商人”这类顶级市场专业人才就十分稀缺。

中国代工行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产业,绝大多数没有原创技术优势,简单地依靠初级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进行简单加工,根本没有竞争力,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不过,有的代工企业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比如华为等制造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原创造力,工艺先进,设备精良,人才实力雄厚,这些优秀的代工企业也有世界一流的商品,不少优质产品一旦贴上世界名牌,一下子就身价百倍,其实从材质、做工、品质、设计、款式等方面完全相同,无非就是没有“知名品牌”这一“外在的符号”。这些“高性价比商品”成为“中国制造”的骄傲,也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不过,现在最需要建立一个“国家级高性价比商品平台”,才有可能帮助这些优秀的代工企业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运作起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境地。这是优秀商人的社会责任,也是一次商机。建设“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正当时!

3.生态保护压力“倒逼”中国制造。

今年春节以来,最为火爆的新闻就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当天网络点击超过亿人,成为国人的一个话题。如今,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困境,严峻的生态危机成为13亿国人头上的一柄“利剑”,也许不知道哪一天会掉在谁的身上?有一个统计数据:未来10年中国人的癌症超过2亿人,尤其是肺癌的比例将明显增加。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虽然中国人多,13亿有2亿个癌症患者,也就是6.5个人就有一个癌症病人,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呢?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一些省市提高了投资门槛,对新进的外资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优惠政策,甚至还对其产业类型、节能减排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传统制造业进入“微利时代”,中国政府对国内企业和外企一视同仁,外资不再享有特殊待遇。赚不到钱的外资退出中国市场,符合经济规律,不足为惧。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企业的成本越来越高,资金流向更低成本的地方也就不可避免。松下、日本大金等企业有计划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撤离中国的外资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与此同时,一些制造业大省接连传来了工厂倒闭的消息。

中国经济面临的生态压力越来越大,单纯靠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已经走到尽头,没有质量的商品肯定没有市场,淘汰劣质的工厂已经成为一个必然选择。问题是谁来淘汰这些劣质工厂呢?淘汰后的“中国制造”如何向高端发展?谁来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批“优秀商人”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具有强大的实力和丰富的商业经验,可以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通过搭建“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实现制造企业与市场组织的一次升级,优秀商人成为“市场纽带”,一头联系着优质的制造企业,另一头联系着中高端消费者,形成一个“点对点、端对端”的现代市场系统,必将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成为“中国制造”乃至“中国经济”的动力源泉之一。

4.“中国制造”有什么出路吗?

中国制造面临“前后夹击”。一方面,一些东南亚国家凭借比中国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吸引了原本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转移产能;另一方面,欧美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原本在华生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

中国制造最主要的问题来自本身,关键是没有创新市场组织。中国人热衷到国外去购买小东西,如到日本买马桶等现象,显示“中国制造业”与德国或者日本在“商业信誉、产品质量、设计创新”上存在很大的距离。

中国制造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仍徘徊于国际产业链低端,主要是国内市场蛋糕大,企业有利可图,不肯花资本去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是制造业必须面临的抉择。中国企业的上下游综合能力提升很关键,以后不能只做生产、代工,还要加强创造力,打造品牌,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不能再停留在低档次的水平,要升级,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也不乏有一些实力强、技术先进、制造水平高的代工企业,承担着给世界名牌“代工”的任务,在商品质量上完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就是没有“名牌”这一“市场符号”,处于低价格境地。其实,这是一个“消费误区”,为什么消费者要多10倍、20倍的“冤枉钱”呢?到底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呢?深入分析,就是市场没有得到消费者的真正认可,被所谓的知名商场抢占了产业链制高点,丛林法则下,才会出现了“暴利现象”,也是中国优秀代工企业的一个“拦路虎”。

5.“制造大国”可以转型为“智造强国”吗?

中国正在由一个“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一些中低端的实体经济难免会遇到困难,出现大面积的淘汰。低端制造业缺乏创新动力,如果不淘汰这些市场弱者,反而会浪费大量的资源,成为中国制造向高端提升的一大障碍。

这里,我国制造业最需要创新一个市场组织—“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让那些创造力强、制造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做工精细化程度高、产品质量优秀的制造企业特别是代工企业,成为“中国制造”的国际种子选手,全面开拓国际市场,彰显“中国智造”的杰出风采。那么,“中国制造”就会转型为“中国创造”,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就有可能从“制造大国”转型为“智造强国”。

因此,建设“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成为“中国智造”转型为“中国创造”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也是亿万国人的迫切期待。

6.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出路在哪里?

就业是政府的头号任务,也是最大的难题。我国现在有人口13.65亿人,全社会劳动力为9亿个,实际就业岗位7.9亿个,隐性失业1.1亿个,每年新增劳动者2500万人,其中,2015年大学毕业生为74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按照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仅为1000万个,每年新增的劳动者有1500万个失业,累积5年就有7500万个失业者,还不包括原来已经隐性失业的1.1亿人,按照这一比例计算,5年后我国总失业人口将接近2亿人。我国现在有3.4亿个家庭,60%的家庭就有1个失业者,这一比例在全球都是相当高的。

就业压力来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阻,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危机”带来的问题十分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根本原因之一是我国有极其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十分廉价,按照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世界各国劳动力价格比较,我国当时的劳动力成本仅是欧美的2.5%,也就是说欧美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40倍。如今,我国劳动力成本猛涨,东南亚、印度的劳动力成本远远比中国低,有的只有中国的30%、40%,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下滑。这一现象也许并不是真正的根源。因为“人口红利”消失,主要是指初级劳动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也就是低级工厂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而不是“高级劳动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人才红利”远没有到来,问题是我国为什么不能提供大量的高级劳动力资源,一是我国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没有像德国那样培育出大批优质的蓝领工人,二是没有企业需求,不少代工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低,简单粗糙的设备根本不需要什么高级技工。这是一个“死结”,怎么打开呢?

如今,就业问题影响着全社会的稳定,也涉及到政府的执政地位与威信,单纯依靠政府来解决并不现实,问题是市场疲软,不少企业自身没有“就业需求”。

当然这一思维方式仅仅是“平面化”的解决之路,如果换一个思路:首先创新一个新型的市场高级组织---“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将中国最优秀的“代工企业”与“优秀商人”建立“紧密型市场纽带”,通过市场形式系统化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拳头”,抢占国际市场的制高点,就可以发挥我们的巨大优势:“高性价比”--同样的产品质量、价格优势巨大,给全球中高端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有极其广阔的国际市场,可以大规模生产,“中国智造”可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世界大市场的佼佼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为解决中国就业难题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是解决中国就业难题的一个最佳出路。

就业是社会稳定器。机器人时代,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力替代现象。今年珠三角投资1万亿元采购工业机器人。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我国制造业提升到“工业4.0”的水平,才有可能提供高水平的、大范围的、专业化的、稳定的就业机会。

7.我国产业政策有待调整:应该扶持优秀的代工企业,成为中国进军国际市场的“国家级”种子选手。

多年来我国的产业政策重点是高新产业,这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三来一补”等企业,如今的扶持政策基本没有,不少优秀的代工企业并没有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

如今,学术界、政府、新闻界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代工企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没有高品质的产品、没有国际竞争力,没有必要纳入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范围。这一观点看似正确,的确不少代工企业没有什么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原创能力、没有国际竞争力,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但是也要一分为二,我国有的代工企业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设计创新、包装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世界顶级品牌的代工企业,在产品质量上完全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也是世界一流品牌之所以畅销全球的基石。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优秀的代工企业已经具备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一旦得到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完全可以成长为世界一流制造企业。这是多么优质的国家资源啊,为什么我们不去重点扶持呢?

这里有一个典型问题:不少所谓的“大学者”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根本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也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不少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结论。我国代工企业正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如何“帮扶一把”就成为一道难关,应该从战略高度辩证分析,重点扶持给世界一流品牌代工的企业,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会有世界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这是中国赶超世界先进国家一次难得的“弯道超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三、创立“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

1.“暴利时代”为什么会长期存在、如何消除?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现在可以看一看:中国有的所谓“知名商场”的暴利是多少呢?目前我国“商场”与“市场”的同品质商品价格比较,一般相差10倍以上,有的甚至相差20倍、30倍以上。以中高档类服装为例,一般在市场上销售500元的到了知名商场就要卖5000元甚至8000元以上。

按照大数定律计算,完全相同的商品(材质、工艺、做工、款式、生产者等各个方面完全一致),在市场上销售价格与知名商场的销售价格相差10倍以上的比例占50%,相差20倍以上的比例占30%,相差30倍以上的比例占20%。这一惊人的暴利在全世界都是十分罕见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高度发达,网络上一切信息均高度透明化,为什么实体店还存在着如此严重的“信息不对等”现象呢?如果消费者清楚了这一“惊天的秘密”,心理是什么感受呢?本来完全相同的商品为什么要多花10倍、20倍甚至30倍的“冤枉钱”呢?并且这一笔惊人的成本完全没有必要的,为什么被这些“黑了心的商人”无形中掠夺呢?好像遭到“土匪抢劫一样”,没有任何道理,是谁给了所谓知名商场这一掠夺财富的“特权”呢?市场经济本来就是法治经济、道德经济、良心经济,这一“暴利行为”还有什么法律依据、道德伦理呢?完全没有!而是赤裸裸地“抢劫”。从人类文明高度看,这些惊天暴利伤天害理、丧尽天良,无论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为了掩盖这一“无耻行为”的“遮羞布”!

如今,文明时代绝对不容许有的所谓”知名商场“的暴利现象,而是应该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最大的利益,给“中国制造产业链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给全社会文明消费提供保障。这是现代文明的底线,也是有良知的商人最起码的要求。

2.什么是品牌?“去”品牌化的“虚价值”是什么?“塑”品牌化的时代内涵是什么?

什么是品牌?为什么要品牌?为什么也可以“去”品牌化?

本来,品牌是一个企业、国家、民族的象征,反映着优秀的文化、先进的技术、精湛的设计、优质的材质、精细的做工、优质的服务,代表着信任、放心、可靠,也反映着文化品位和心理满足。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规律性,也是品牌之所以得到世界认同的根本原因。

300年市场经济史有一个经典规律:商品的品质永远胜过品牌的真实价值。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商品品质,商人最关心的是品牌。这里,消费者与商人的关注度出现分离,根源在于消费者与商人的角度不同,目的不同,消费者是为了自己的实际使用,当然应该首先关注商品本身的品质如何,商人则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品牌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这一矛盾构成市场经济的一个天然矛盾,也是市场经济为什么比自然经济复杂微妙的一个根源,还是当今市场经济为什么出现商业陷阱的一个理论来源。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有一个比较显著的标志:世界一流品牌的垄断地位强化,出现了“丛林现象”。比如苹果手机与中国华为的手机,在品质上没有什么差异甚至还有优势,但是苹果的品牌优势远远强于华为,市场销售也十分火爆。

这里我们要辩证分析“品牌”的诞生与价值。不少企业为了创立一个优秀品牌,投入巨大,无论是技术、资本、人才资源还是广告资源,十分惊人。当然,真正优秀的品牌的确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是消费者利益保障的“保险盒”。问题是“品牌”具有两重性:“正面的积极价值”与“负面的消极价值”。正面的积极价值是品牌的含金量高,代表着商品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消费者提前支付的一笔“信任费”,也是商品质量的“担保费”,在商品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要多支付一笔费用,也是应该的、合理的。“负面的消极价值”是品牌的利润率虚高甚至“暴利现象”,这是完全不应该的,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而是一种“变态的甚至是病态”的商业心理,像豺狼一样追逐无比高昂的“价格差”,获得10倍、20倍甚至30倍的“惊天利润”。这是品牌的巨大负面意义,也是为什么我们强烈要求“去品牌化”的最好依据和充足理由。那么,谁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呢?如今,优秀商人是“去品牌化”的先锋,也是最具有实力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承担者。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真正具有“正面价值”的品牌还是需要的,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获得“正当利润”的优秀品牌,完全应该保留并且扩大社会影响,成为“时代的精华”。因此,我们一方面坚决主张“去品牌化”(驱除“暴利“现象),又要“塑品牌化”(建设具有“社会良知”的优质品牌)。“一破一立”就是辩证法,也是我们重点宣传的一个观点,希望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

品牌是文化的结晶,也是交易的基石。品牌与品质充满辩证法。当品牌与利润率处于“正义、公平、公正”的边界内,品牌与品质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当品牌与利润率处于“暴利范围”,品牌的负面价值演变成一大商业陷阱。

3.“市场”与“商场”到底谁最好?可以在“优秀商人”找到最满意的答案!

如今不少消费者有一大误区:总认为“商场”比“市场”好,哪怕价格高得离谱,也愿意被人“宰割”。这是一个“消费心理扭曲”现象,也说明中国的市场化建设还处于传统落后的状态,广大消费者还不真正信任市场,充满疑惑。

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分析。我国市场整体来看,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粗放式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不少,销售欺骗现象,消费陷阱问题。这是市场为什么长期得不到消费者真正认可的一个根源。当然,我国市场化进程中,一批优秀商人,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诚信经商,文明服务,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欢,选购自己喜爱的优质商品。这些优秀商人一定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领头羊!

“优秀商人”的本质是什么呢?从哲学角度分析:“量变到质变”的一次精彩飞跃!“优秀商人”诚实守信,不赚取暴利,不伤害制造商,不欺骗消费者,凭借“货真价实”的商品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每一次销售都带来一次信任,日积月累,好比涓涓细流汇聚成为江河,奔腾不息,生机无限。这是儒商的风范,也是当今时代的典范。

如今,与“优秀商人现象”相反的就是“暴利现象”。无论是材质、做工、品质等各个方面完全相同的商品出现了惊人的“价格悬崖”:有的知名商场的价格比优秀商人高出10倍、20倍甚至30倍?!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正当的依据吗?有什么正确的道理吗?根本没有!完全是一种野蛮行为,与抢劫、海盗、土匪没有什么区别!这是当今文明时代绝对不能容忍的,也是“优秀商人”坚决反对的。

“比较出智慧”。希望广大消费者绝对不能凭感性消费,也不要盲目崇拜有的所谓的“知名商场”。正确的消费方式:首先可以到知名商场去选择商品,看好自己满意的商品后,再到优秀市场来购物消费。比较得到的答案最可靠。这一“亲身比较”才会让消费者真正明白:到底谁好谁坏、谁是消费者最放心的购物环境。

4.全新的市场组织—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

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来自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制造”的困惑来自市场组织发育十分缓慢,没有建立一个国家级的“高性价比商品平台”,不少优质的商品被掩盖在茫茫商海里,成为有的知名商场的“盘中餐”。这是中国产业链的一个缺失,也是建立“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的客观需求。

现在,一批优秀商人凭借多年的优势与力量,正在策划、组织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将发起成立“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这一策划石破天惊,必将成为2015年中国商界的一大创举,在全球商界也是一个轰动事件。从市场原理上看,“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1)优秀商人是“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的战略枢纽。

优秀商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一战略枢纽,主要原因是优秀商人的多年成长历程,创立了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也赢得了广大顾客的良好口碑,积累了丰富的商业运作经验,建设了信誉优秀的品牌形象,每年吸引了上千万中高端消费者前来购物消费。这是中国市场化的一大奇迹,也是优秀商人的一大骄傲和自豪。真是“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

(2)中国优秀制造企业的迫切需要。

中国改革开放37年以来,培育了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也是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体的主力军,诞生了一批实力强劲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强、做工精细化、商品质量优秀的代工企业,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佼佼者。但是,不少优秀的代工企业面临空前的生存压力,这一压力主要来自不少知名商场的巨大挤压,本来可以获得正常的、正当的利润,但是最终利润率很低,而这些所谓的“知名商场”却获得了惊人的利润。这是一种严重扭曲的市场活动,也是不少优秀制造企业的苦衷,谁来解决呢?本来应该政府出面解决,但是,政府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按照国际惯例,应该由相关协会来解决,但是中国的不少协会成为“二政府”,根本没有承担市场建设的重任。正因为出现了“政府、协会、商界”的“三不管”现象,我国不少优秀制造企业“四面楚歌”。在此背景下,优秀商人可以发挥自身的巨大优势,搭建“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为我国优秀的制造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生态系统,为我国经济再次腾飞提供一个“新引擎”。

(3)“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的内涵和实质。

从市场竞争原理看,任何市场的生命力来自竞争,而任何竞争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下展开,这一市场环境的建设往往会面临巨大的阻力,这一阻力主要来自有的所谓的知名商场,为什么这些知名商场要阻碍市场竞争呢?因为“暴利现象”。这是我国传统商场的一个劣根病,也是必然遭到淘汰的根源之一。

“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的内涵:让品质完全相同的商品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竞争,看谁的品质最好、价格最低!这一比较就是“高性价比”的本质规定性。我们欢迎所有商品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PK,特别是中高端商品的竞争力最大,也就会赢得最大的市场空间。这一平台与阿里巴巴这类电商平台有本质的区别。从制度、规则、机制上杜绝电商平台天然劣根病:假货泛滥;价格战导致质次危机;侵权严峻,伤害创新力;商业信用缺失;丛林法则导致大部分商户亏损。

“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的实质就是消除“暴利现象”,让广大消费者得到货真价实的商品,让中国制造的优秀者得到广阔的市场空间,让广大消费者购买到最满意的商品。这是为什么要搭建“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的真实意图和现实意义,可以规避电商平台”质次价廉“这一劣根病。

5.如何构建“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

首先,优秀商人的战略定位:“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创新市场组织运作机制,设计最科学的、系统的、公开的、公平的、公正的资源整合方式与利润分享机制,让“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成为“中国制造”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催化剂”,成为广大消费者购物消费的“保险盒”,成为消除“暴利现象”的“杀手锏”。

其次,整合中国优秀的制造企业特别是代工企业。

搭建“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希望为我国优秀的制造企业寻找到新的事业平台,与优秀商人一道构建一个“紧密协同型、利润分享型、发展共赢型”的现代市场组织,实现一次巨大的飞跃。

第三,优质资源的跨界整合机制。

“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极其复杂的、极其高深的、公平公正的商品生态系统,有三个基本维度:

一是商品的高品质。这是参与“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的最基本门槛。没有高品质的商品绝对不能进入“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这是一条底线。

二是价格竞争优势明显。市场的商品与商场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比较,“价格竞争优势”将是一个“硬条件”。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所有进入“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的企业,必须具有高品质基础之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三是工业4.0时代的定制模式(个性化满足方式)。今后不仅在价格方面比商场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而且在商品质量和服务方面绝对保证。这是“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的事业根基。当然,也要未雨绸缪,提高市场竞争层面,从消费者角度反思,创新“定制模式”,满足每个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满足中高端人士的个性化需求。

四、“分散突围”还是“集团进攻”—中国代工企业的最佳出路与优秀商人的战略合作思路

中国市场化建设正面临空前的挑战:传统落后的商场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大“拦路虎”,不少代工企业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怎么办?为了寻找自己的生路,不少代工企业“分散突围”,最终效果会如何呢?

(一)狼群效应的一点启示:谁是中国代工企业的“头狼”?

狼者,群动之族。攻击目标既定,群狼起而攻之,头狼号令之前,群狼各就其位。欲动而先静,欲行而先止,嚎声起伏而互为呼应,各司其职,有序而不乱,默契配合。头狼昂首一呼,则主攻者奋勇向前,佯攻者避实就虚,助攻者蠢蠢欲动,后备者厉声而嚎以壮其威。如此,虽单打独斗不敌虎、狮、豹,但群体协作却可以战而胜之。这就是狼群效应。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不仅适用于大自然,同样也适用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年来,温州商人迅速崛起,让世界经济界为之震惊,称之为“可怕的温州人”。温州人有着狼一样的精明和狼一般的嗅觉,凭借独辟蹊径的草根经济和精明、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等一系列优秀品质,把企业做大、做强、做稳。但这些只能成就一个、两个,或者十个、百个优秀的企业家,却无法形成温州模式。温州人之所以能够将打火机、纽扣、拉链、针线等不起眼的小产品做成大企业,是因为在这产业中,有人负责采购,有人负责生产,还有人负责销售,虽互不统属,却形成了严密的供销体统系,好比发动攻势的狼群;一旦某一环节出现松动,其他环节就会及时给予补充,比如采购方资金不足时,一些温州同乡会毫不犹豫的注入自己的资金;此外,一大批领袖性企业,成为温州企业的“头狼”,促进了温州产业链的整合,这从遍布全球的温州商会及其分会等组织就可见一斑。

我国代工企业要发挥“狼群效应”,关键是寻找到“头狼”,才有可能最终成功!谁有资格当这一“头狼”呢?很显然必须具备十大条件:一是十分熟悉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游戏规则,成为海内外市场竞争的高手;二是有良好的业界口碑,建立了广泛的、深厚的、扎实的行业资源根基;三是国际化视野,战略家思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商业智慧丰富的优秀商人;四是社会关系资源丰厚;五是诚信经营、文明经商的素质;六是商界人脉关系畅通;七是商界实战经验丰富,身经百战;八是国际影响力大,国际政要的评价高;九是市场竞争机制先进、强大;十是在中国商界的地位显著,可以成为中国制造业的组织者。按照这十个条件进行全社会比较,只有顶级优秀商人能够完全到达要求,能够承担起“中国高性价比商品联盟”的组织重任。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代工企业的“分散突围”胜算有几成?

1.“羊群效应”的一点启示。

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因为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这种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2.代工企业的“分散突围”为什么风险巨大?主要来自广告策略!

如今,我国不少代工企业为了寻找新的出路,采取的对策大多是分散突围,主要的办法是广告投入。不少代工企业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品牌。本来从材质、做工、品质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商品,一旦贴上世界知名品牌,马上就身价百倍,而没有这些世界知名品牌,价格就一落千丈。比如,完全相同的服装,没有世界知名品牌,往往只能卖几百元,一旦贴上世界知名品牌,立即就可以卖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这是多么强烈的反差啊?!品牌成为代工企业的一块心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今采取分散方式自己塑造品牌,看似正确的选择,问题是这是一个漫长的、巨大的、风险惊人的商业策略,投入巨大,成功概率很低。

从大量的世界知名品牌的成长史可以看到:品牌培育是一个海量的资金投入过程,并且需要持久的投入,一旦中途停止就会前功尽弃。况且即使巨大的广告投入也不一定能够培育出知名品牌。比如1997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投放广告的“山东秦池酒”,最终以失败告终。如今,移动物联网时代,单纯的硬广告已经过时,消费者根本不认可这些硬广告。

例如,苏宁云商的品牌价值为1000亿元,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25年的成长过程中,苏宁直接广告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平均每年2亿元,如果加上市场促销类的间接广告投入就更大了,最近几年苏宁销售超过1250亿元,在市场促销类的各类广告投入超过10亿元,因此,25年来苏宁的直接广告和间接广告总投入超过100亿元,按照这一比例计算,苏宁品牌价值与投入的比例为1:10,也就是说要想得到10亿元的品牌价值,首先就要投入1亿元的资金。这是多么巨大的风险投入啊!

目前,全球最高价值的品牌是苹果Apple,品牌价值为1242亿美元(折算为人民币为7787亿元),2014年苹果市值6653亿美元(折算为人民币为41714亿元),2014年销售额预计将达1897亿美元(折算为人民币为11894亿元)。我国制造业的翘楚—格力,目前市值1000亿元,2014年预计销售额预计超1400亿元,品牌价值1108.45亿元。格力与苹果相比差距很大,根源之一是整体实力悬殊,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

这里,品牌价值与市值、年销售额、利润均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相互联动的因素。如果没有庞大的利润作为保证,单纯的广告投入必然会陷入空前的困境。

为什么单纯的广告策略很难成功呢?一个根本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单纯的硬广告方式已经过时了,消费者根本不会信任某个商业广告的意义与价值,特别是吹得越凶的广告,越没有人信任。不少代工企业企图希望广告方式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根本不现实,也没有成功的条件。况且即使有一定的名气,“市场通路”如何解决呢?代工企业如果没有可靠的、稳定的市场通路,根本不能与市场直接对接,依然被传统渠道控制,任人宰割。

3.代工企业的“分散突围”的产业链危机巨大。

我国很多代工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自身的实力并不强大,无论技术、设备、工艺、人才、资金、关系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很难形成强大的竞争能力。加上市场环境恶化,我国制造业成本猛增,知名商场的巨大挤压,代工企业的生存压力倍增。在这一危险境地下,如何突围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比如希望在产品设计方面突破,往往会遇到人才不足的困境。如果希望与知名商场进行平等的商业谈判,但是缺乏实力、规模、资本、底气,根本不可能。如果希望与全球顶级品牌公平分享产业链利润,无疑于“与虎谋皮”。如果与海外人士进行产品直接销售,将会遇到商业信誉、服务方式等问题。如果希望自己在某个国内市场建立根据地,看似美好,但是难度系数巨大,因为单个代工企业根本没有市场开拓的实力,根本不能承担市场开拓失败的风险。从全产业链维度进行分析,单个代工企业的任何突围方式,均会带来巨大的投入风险、失败风险,最终会成为一个个市场孤岛,这与“狼群效应”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羊群效应”的必然结果。

(三)“集团进攻”—搭建“中国高性价比商品联盟”

1.发挥“狼群效应”的巨大优势,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如今,商界应该正在策划、组织、建设“中国高性价比商品联盟”,将充分发挥集聚效应,联合中国制造产业链的所有环节,进行市场大联合、资源大整合、优势大集聚,建设“中国首家国际化高端市场”。这是中国商界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国代工企业的最大希望。

“中国高性价比商品联盟”的战略定位:发挥优秀商人的巨大优势和强大实力,联合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代工企业的力量,建设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高性价比商品平台,让真正具有高品质的商品寻找到最大的市场,让亿万消费者寻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商品,让有的所谓知名商场的暴利现象彻底消失,让中国制造向高端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希望。这一战略定位是中国代工企业的福音,必将加快中国制造的高级化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2.众人拾柴火焰高。

要建设“中国高性价比商品联盟”,这是一个联合全社会力量进行市场升级的一个重大行为,难度系数相当大,涉及到产业链资源跨界整合、市场竞争策略的高度一致、市场规则创新、国际市场的准确分析与精准锁定、海外形象的统一塑造与精心维护、政府关系的统一协调、质量检测系统的统一标准与大数据管控、商品研发环节的集体协同等各个方面,均需要采取集团进攻方式,集中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代工企业的力量,借助先进的市场机制整合稀缺资源,建设这一“聚沙成塔”的伟大工程。

这是一个集聚效应,集中各个方面的稀缺资源,建立集团进攻策略,新的产业链集成化运作,可以在广告策略与资源投入、新产品设计创新、原材料采购、人才培养、管理培训、经营经验分享、设备改造、工艺流程优化等方面建立深度的、战略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在21世纪移动互联网时代创立一个虚拟化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实现单个代工企业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愿望,好比涓涓泉水只要汇聚到江河,才有可能奔腾不息,充满生机活力。

“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平台”是一项新的国家战略,要从法律、政策、市场规则、管控机制等方面创新和完善,才有可能形成我国市场经济的新机制,为优质商品的公平竞争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希望、新动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