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时间:2024-04-25

杨新仑,傣族,1965年2月出生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1984年7月参加工作,专科学历,中级馆员,担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研究工作,兼办公室主任。1984年7月毕业于西双版纳州民族师范学校,分配在勐腊县第一中学政教处,兼任初中部美术教员。1987年2月调至勐腊县总工会担任宣传干事。1988年6月调入勐腊县文化馆从事音乐舞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等专业技术工作至今。

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主体是对人民群众,即基层组织。基层组织是我党工作与战斗力的基础,为了全面贯彻我党在十八大中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必须做到创新基层的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不仅仅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的重要内容,亦是提高我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的重要途径。受历史因素与现实发展的双面性影响,边疆地区的环境较为特殊,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具有较大难度。因此,在进行边疆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将群众文化建设与我党政策有机结合,一方面贯彻民族和谐与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带领边疆地区人民群众加快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地区和谐、反对民族分裂、维护边疆稳定,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另一方面,以此为基础不断开展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总结经验心得,为其边疆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边疆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一)居民接受教育水平不佳,普遍素质偏低

边疆地区一般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或是地理环境较为特殊,因此其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受到很大的阻碍。在我县所属管辖区域内,居民主要以傣族、哈尼族、彝族、瑶族为主,掺杂其他极少或濒绝民族,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与外界交流较少,很多居民仍保持着较为陈旧的思想观念,导致了教育事业不发达,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很低,人口素质与科学文化水平都偏低,很多村民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愿意其子女接受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居村民的素质偏低也为群众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多村民对于文化生活与文化建设的理念无法理解也不积极参与。此外,由于我县农村封闭化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其与外界的交流机会就少之又少,村民对于党和国家政策以及外界发展水平的了解很少,思想认识水平跟不上,民族意识很淡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不强,受汉化影响较为严重,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做的不到位,一些传统的民族礼仪与民族习俗都已经渐渐地销声匿迹,这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仅如此,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也很难开展。

(二)城乡文化差距明显

边疆地区由于地域辽阔,地形特殊,不少地区存在着很多村落与外界隔绝现象严重的问题,这就为边疆地区群众文化统一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边疆地区群众文化统一建设,旨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通过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等现代化的介入方式,加强边疆农村地区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的了解,提高边疆地区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然而在一些边疆落后地区,受民族文化难以融合问题、以及地理交通环境的限制,现代文化的普及举步维艰,例如在边疆地区城区,居民可以通过电视与网络等途径接触现代文化,然而在落后地区,只能收到很少的电视频道,甚至有些地区还不能达到电视的普及,还处于通过收听广播来了解外面的世界的状态,因此边疆地区农村对于外界环境的认知也很有限,城乡差距还是非常明显。尤其对于西双版纳地区而言,由于村落众多,地形复杂,很多村落更是长期处于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不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导致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不断失传或异化,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歌舞、语言、文化传统正在不断消失。以云南西双版纳为例,曾经有浴佛后晚辈给长辈洗浴的习俗,但现而今已经很少见了,这种习俗体现了我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尤其对于现今我国即将进入的老龄化社会而言,这种习俗何其珍贵?傣族章哈是傣族人民利用演唱这一形式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渊源、迁徙历程、伦理观念、价值体系和各种文学艺术的重要手段。但随着社会发展,这种习

俗也在不断流失,仅在景洪市的勐罕镇有着较好的传承,在很多地区则是濒临消失。西双版纳州曼仑傣族传统制陶技艺,曾是在傣族人民中所广为传承的一门技艺,是云南众多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中,被继承与保存较为完整的制陶工艺,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州许多傣族村寨都有会制作的艺人,曾经灿烂一时,但是受现代制陶工艺以及现代化机械技术迅速发展的冲击,也在不断消失,掌握的人数依然不多。

(1)就我县而言,彝族的芦笙舞、三弦弹唱与三跺脚等都是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作为彝族人民庆祝重大传统节日的舞蹈,曾经广为流传;三弦弹唱也是一种传统的、利用弹唱的形式对于历史进行记载的方式;三跺脚又叫跳芦笙或者跳三弦,是一种曾广泛盛行于西双版纳地区并深受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

(2)度戒作为瑶族男子的一种成年礼仪,成功与否,关系着其今后无论是在家庭或是在社会上的一切地位,是否受人尊重。因此,度戒是瑶族男子成年的重要标志;

(3)哈尼族阿卡人的家族谱系,对其而言曾是极为重要的,但近些年来由于受家族谱系不清、对家族起源历史逐渐淡忘以及对家族分支不明等问题的困扰,也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此外,傣族的织锦、传统服饰都曾经是极具民族文化特征的象征与符号,现而今已不多见。总而言之,很多边疆地区的特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财产并未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二、贯彻十八大精神、结合新形式开展边疆地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边疆地区长期以来都是民族和宗教问题纠纷的多发区,错综复杂的民族融合问题是阻碍民族团结、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边疆地区基层党建问题,是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而重大的课题,也是在边疆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纽带。因此我们必须良好的落实十八大所传播弘扬的民族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民族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并以此为动力促进地区经济与教育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计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因此,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指导思想与当地民族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说边疆地区群众对于本民族文化有着更强的自觉意识,热爱地区民族文化,与此同时也对于国家政策,对于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深入了解,以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增加民族团结性。endprint

1、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开展文化建设

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指出:“云南省经济总量较小,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较差,贫困面大程度深,加快发展任务艰巨;产业层次较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凸显,城镇与乡村、山区与现区、内地与边境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经济发展问题制约了文化的发展,因此,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在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时需要更加注意,要从实际出发,以人民群众能够理解的形式与语言出发,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重要思想,发扬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抵制奢靡浪费,以清明廉政的行为感化群众,凝聚民心,以便于群众文化的开展。

2、坚持党的建设与民族特色文化的结合

在实际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例如西双版纳地区所特有的泼水节与基诺族大鼓舞等,结合我党相关政策,积极组织文艺文化活动或文化演出,打造体现地区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创造影响深远的文化作品,也可以组织边疆地区的汉族或者其他民族进行深入交流融合。比如说组织其他民族群众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或是其他重大假日活动,在活动中加强交流,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拉近了各个民族人民之间的感情。 除此之外,文化工作者要结合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要把民族文化与十八大关于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求有机结合,在促进各族群众和谐稳定相处、民族团结、民族共同进步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基础上,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间的相互补充,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三、边疆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议与措施

(一)做好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加强边疆地区城乡文化统一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若想做好边疆地区群众文化建设,加强边疆地区城乡文化统一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加强边疆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沟通,让边疆群众更多的认识外面的世界与文化,在网络文化空前繁荣的今天,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打造一个边疆人民认识外界、与外界加强文化交流的平台。边疆地区文化统一发展,旨在努力缩小边疆地区城乡差距,加强边疆地区农村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的了解,提高边疆地区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建设的建设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具体的落实到各个下属单位,必须坚持层层都要抓、层层都要落实。在边疆地区,想要做到大力推动基层特色文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网络化、数字化,必须坚持打造具有鲜明文化特征以及强烈地域文化特征、能够展示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品牌,转变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推进地方优势文化资源的网络化展示步伐,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文化的共享、共建。各下属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地方群众文化平台的建设,乡镇文化站点可以依托县、区门户网站进行地方特色文化展示。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边疆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尤其是资金方面的支持。首先,文化监管部门应加大公共财政之中对于基层群众网络文化建设部分的投入比例,强化各街区文化服务拓展的能力。其次,要积极鼓励并加大力度吸引社会力量,促进社会资金进入基层群众网络文化建设,打造并形成基层网络文化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最后,对于群众文化网络建设管理经费要严格管理,并且切实落实,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二)开展边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息息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作为云南民族文化与民族种类都高度富集的地区,有着相当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类型繁多,而且底蕴深厚。其涵盖了民族语言文学及口述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技艺等众多类别,最主要的代表便是为世人所熟知的傣族泼水节,泼水节作为西双版纳地区最为隆重的节日形式,体现了西双版纳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显现出傣族人民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世界,向世人展示着傣族所特有的水文化、歌舞、服饰、宗教、礼仪文化、风情习俗等,是人类非物质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边疆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应做到良好的利用当地文化特色,积极开展以当地特色文化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方面促进其他民族了解西双版纳地区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当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促进了其传承并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在开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也起到了对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

(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育与引进。

边疆地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导,若想建立一支高水准的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队伍,不仅要需要基层文化干部具备能能说会唱、能文能舞的传统要求,还应该具备电脑编辑、网页制作、网站管理等能力以及与少数民族群众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因此在今后市县所组织的基层文化干部的培训中,应该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培训纲要进行培训,与此同时,在边疆地区进行群众文化建设的人员应熟悉地方特色文化与习俗,以减少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不必要的矛盾,各文化站可以通过分期或分批培训等方式进行实施。不仅如此,对于熟悉少数地区特色文化、擅长网站建设的人才,要积极引进。大力培养并打造一支合格的边疆地区群众文化服务队伍。

四、结论

民族文化大融合与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到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将边疆群众文化的建设与我党新形势下的新政策有机结合,把握好民族团结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思想以及十八大的新形势,对于边疆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进行改进与发展,以满足边疆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达到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性,在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精神需求。在开展边疆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于原有的群众文化活动方式进行改进,以“面向社会,推动需求,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出发点与最终目标,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少花钱,多办事,多办实事,紧跟时代步伐,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志文.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10-25

[2]李继武.浅析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群文天地,2013-01-25

[3]韩波.浅析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培养的的建设与发展[J]. 群文天地,2012-08-25

[4]徐昕.边疆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M].云南大学,2013

[5]刘源泉.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策略[M].华中师范大学,2013

[6]黄小军.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M].云南大学,2012

[7]丁咚.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1978-2009)[M].南开大学,2012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