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庄宇玥
武汉市第三中学高二(3)班
读《文化苦旅》有怀
庄宇玥
武汉市第三中学高二(3)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知晓余秋雨先生已有很多年,但看他的书还是在三年前。读的第一部作品并不是《文化苦旅》,但唯有这本书给了我震撼之感。
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历史上每一处升起过炊烟的地方都曾有过瑰丽灿烂的文化遗迹。散落在每一寸土地上的故事,都静静的沉睡着,等待有人的脚步将它们唤醒。
作者用自己的脚步一点点串起了那些在教科书中被人所熟知的古老文明,用亲身的经历去探求被氤氲模糊了的故事真相。
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兴衰,从大漠孤烟到江南水乡,从北国风光到民族风情,随着作者的笔触游历大半个中国,品味它千年的清丽,体会它万年的纯美。
细细品读,却因失去的遗存的无法追寻而在心中留下苦涩与无奈。
书中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故事便是“道士塔”,读完后的那种苦涩,悲恸和彻骨痛恨久久难从心头离去,这并不是莫高窟的劫难,而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悲剧。
莫高窟门外,建着僧人圆寂塔的地方,矗立着的那座道士塔无疑是莫大的讽刺。在那个动荡不安,朝政腐败,人民无知的岁月,敦煌却惊现了大量的文物与经卷,它将把中国考古界带向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为历史喝彩,然而他却与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落在了一个农民“道士”的手中,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使中华文化宝贵的结晶沦落为一个漂泊异乡的孤儿,让外国人大摇大摆的将这些珍贵文物搬进他们的博物馆,并信口雌黄与我们争夺它的归属。
“每次读道士塔都想哭”,一句简单却无比苍白的话,也是我每次读过后的心境。我好恨,我好苦。我恨王道士的无知,恨自己没有出现在那个年代,不能对忙着给经文装箱的王道士大喊“等等”。我也苦那些珍贵文物沦落异乡,那些文化遗存再不能被他的后人好好继承。我在想,当作者亲眼看见那座道士塔时有着怎样的表情和举动?
文化苦旅,苦的并不仅是路途的艰辛,而是一次次看着文化迷失却无能为力,一次次与文化悲剧擦肩而过却无法挽回吧。
这种漫上心头的苦涩,溢满我的心,溢满每一位读者心,作者在边行边写的路上就是尝尽了这种苦涩,才铸成了这样一本《文化苦旅》吧。文化溯源之路漫漫,虽常有苦涩相伴,但依旧能寻到不少令人欣慰的故事。
如《都江堰》和《杭州宣言》,我们的祖先用人力治理自然,却又顺应自然,终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正是对这种和谐境界的探求和缔造,才有了如今的天府之国和烟雨如画的江南水乡风貌。如今的天府之国四川和烟雨如画的杭州,都成了无数文人的溯源之地,正是因为得以保留才留给后人探求的机会,才有更多文化积淀得以重见天日。
古人用智慧、毅力为我们创造的历史遗迹能够保留至今,比它被人创造而出更令人欣慰了。
我想在追寻文化的苦旅中,作者也是因为看见这些我们自豪欣喜的历史遗存,才更加有力轻快的迈开自己行路的步履吧。
对文化的理解却颇为困难,多数的文化存在于山水之间,而作者走在孕育文化的大地上,以自己独特的观察力去探寻,用朴实却精湛的话语为开了一副文化繁衍生息的画卷。
《文化苦旅》一书如同在过去与现在架起的一座桥梁,在这个车水马龙的世界里,透过它看到深埋千年的故土,合上书本,也许,我们也应该亲自走走那辽阔的土地,让自己沉重苦苦的步伐,落在上面。
庄宇玥,女,17岁,汉族,特长:爱好文学和音乐(笛子通了十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