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中西方语言交融

时间:2024-04-23

庄严

沈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

谈中西方语言交融

庄严

沈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

世界上的文化都离不开语言,同样,语言也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息息相关。文化是语言的发展环境,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不同文化交际中产生的文化冲突现象就决定了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势必要融合和吸收外族语言文化。

中西方语言;交融;文化趋同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趋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语言也体现出交融之势。比如Nihao(你好),Xiexie(谢谢),Zaijian(再见),早已是西方人与中国人交往时经常使用的寒暄用语。同样,Hi,thank you,bye-bye也成了中国人口头语。所谓“语言交融”,是指在当今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民族和民族之间的语言必须地要进行相互借鉴、接收和吸纳的现象。语言交融指由于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不可避免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语言替代其他语言而最终变成不同民族之间共同交际的工具的过程。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签,也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思想的直接反映,尤其是词汇,通过词汇可以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

一、语言交融的方式

一是表层的交融,在国际交往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出于自身的需要必须进行学习、掌握其他民族的语言,以方便其在将来直接与该国家的人进行自如的语言交际。例如,中国从幼儿园就普遍开设了英语课;而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也开始开设汉语班等。可以看得出来,当今学习外语已成世界性的一大特色,掌握双语或更多语种的人也越来越大,这必然会减少人们进行跨国交际时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冲突。当然,实质上这是语言交融在人们观念或态度上的反映,他们从主观上对其他民族的语言采取了积极了解、学习、接纳的态度,随之也更容易熟悉和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俗,这为不同民族、文化甚至语言的相互交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深层的交融,即某一民族语言中的某些词语或表达方式被其他民族的语言所吸收接纳。吸纳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原语中某些词语的语音和语义以目的语的语形或直接以原语语形进入目的语。如,英语中的词语“cool”、“fans”等进入汉语中,有了“酷”、“粉丝”等几个汉语词汇。汉语的“功夫”、“元”等词以汉语拼音或其他注音形式进入英语,有了“kungfu”、“yuan”等英语词语。而WTO、IT、OK等英语缩略词就直接进入了汉语。第二种是原语中某些词语的语义直接进入目的语中。如英语中“Knowledge is power.”等进入汉语有了“知识就是力量”;汉语中“扶贫工程”译成英语为“Anti-poverty Project”。英语俗语“shed crocodile tears”在汉语中是“鳄鱼的眼泪”,谚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就有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说法,其实在汉语中我们也可以用汉语传统的表达方式“猫哭老鼠”、“一年之计在于春”来表达词义。

中西方的文化与语言开始表现出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以及网络。人们的语言词汇和日常生活方式都是由于它们的存在而逐渐统一起来的。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无时无刻不发生着东西方文化之间差异与融合共存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也与日俱增,外国的文化不仅对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人们有影响,普通的百姓也在生活中开始逐渐承认这些现象同时接受这些影响,最终使其成为乐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西方文化不断地涌入对方国家,人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互惠互利,双方的心理差异正在逐步地减小。文化和语言的交流正朝着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全球化正步入一体化。

二、语言交融的现象

中西方文化趋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有着明显的反映,这主要指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互借的数量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英式句子出现在汉语当中;与此同时,中国英语也相当多地出现在英语文章电影中。这种在全球化语境下互联网催生的“网络英语”,是人民向强势文化屈服的必然结果;出现“英汉夹杂”的现象是由于语言使用者为了满足追求时尚和趋新求异的心态,有意无意地在自己语言的使用中,为了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而必然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

不同文化之间的趋同必然首先以语言的融合为反映,语言的融合又必然引起语言词汇层次的改变。一带一路建设为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珍贵的的契机,使英汉文化的互相借入与渗透成为可能。当中西方各国、各民族的交流过程中遇到崭新的事务和概念时,都不可避免地要为之命名,借用外国或外族词汇来表达信息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当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中引进外来词汇时,也引进了这些外来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按照文化的表现形式划分类别包括生产和交通工具、武器、日用品、服饰、居室建筑、饮食等物质文化;包括规章制度、法规等制度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原曾说过:“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大量新词应运而生。

二十世纪初期至今,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通过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渠道,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新词术语逐渐进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西方文学作品中的“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橄榄枝”(olive branch)“、“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如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中的“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社会主义”(socialism)、“哲学”(philosophy)、“逻辑”(logic)等。这些新词的大量涌入间接迎合了这个信息时代的某种需求。以信息技术为例子,“电脑”(computer)、“因特网”(internet)、“电子邮件”(email)、“电子商务”(e-commerce)等这些新词语,直接印证了中西文化的趋同趋势。

[1]张德鑫著.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华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张梅岗著.英汉翻译新方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76

[3]张鑫炎著.中西方国家历史发展的差异及语言特点的形成[J].中西文化研究,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