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战略性新兴产业视域下高校就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4-04-23

丁宁,靳周华北电力大学

战略性新兴产业视域下高校就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丁宁,靳周
华北电力大学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高校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输送主体,应具备相应的就业支持机制及路径,构建就业支持体系,保障高技能人才的输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校;就业支持体系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高校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积极响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要,构建该领域的就业支持体系,更好地保障创新型、高科技、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输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发挥高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视域下的就业支持体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尤其是技能人才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主体之一,占企业总人数的60%以上的比例。[1]高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平台,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就业支持主体,将极大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就业支持体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高校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输送大量高科技、创新型人才,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领域。第二,高校可以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培训、信息服务和技术的咨询平台并具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在市场化过程中与企业具有较强的融合性。第三,高校具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研判的权威性,并且拥有较好的宣传平台,可以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视域下高校就业支持机制

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视域下就业支持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必要须具备相应的运作机制。当前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整体素质与企业所需求的人才素质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责任感、服从安排和团队意识方面,高技能人才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2]因此,高校在专业培养之外应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帮助企业合理选拔人才。

中心职能应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学生的数据库,及时掌握学生的档案资料,并不断更新;第二,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第三,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第四,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于自主创业或就业困难学生提供资金扶持,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第五,开展后续的跟踪调查。

三、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视域下高校就业支持路径

1.统计支持

高校应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库,采集企业与学生的基本信息,作为就业支持体系构建的基础平台。该数据库在采集上应尽量全面,在保管上应尽量安全,在维护上应及时更新。良好的信息平台能够为高校分析就业形式、制定就业政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高校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库,应由专门人员负责采集信息并进行分析、预测,发布需求信息等。其中应包含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及学生的全部相关信息,以期更好地发挥作用。企业能够通过该数据库掌握相应的毕业生信息;学生能够查询企业情况、工作岗位、就业趋势、行业工资水平、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福利等相关信息;学校能够利用该信息平台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咨询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测评等项目。

2.政策支持

高校应鼓励、引导和扶持学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力度,与此同时,推行积极的创业政策,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知识储备高,创新性强的特点,引导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产生就业倍增效应,进一步为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高校应配备掌握心理学知识、熟悉战略新兴产业就业供需以及相关法律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提供与之匹配的指导与咨询,帮助学生分析就业优势,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以及正确的就业观念。此外,高校应给予创业学生必要的指导以及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对于自主创业学生,高校应给予创业、经营、管理以及具体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并向学生介绍优惠政策,给予资金扶持,帮助学生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现状,结合其自身条件给予建议,增强学生把握市场的能力。

3.人才支持

高校需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优化相关学科设置,完善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就业结构实现良性发展,同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应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升级相匹配。

高校应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就业市场需求,优化学生的培养模式。目前,学校教育目标与实际需求衔接性不强,是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3]因此高校应与时俱进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学科设置,打造与企业接轨的实习平台,并广泛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投入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提高就业支持中心的人员素质。高校应重视就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以此保证就业支持中心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4.信息支持

高校应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能够渗透到学生中去的高效率供求信息平台,广泛搜集并发布就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降低学生的求职费用,与此同时,加强培养学生把握就业形式,获取网络资源,准确自我定位的能力。

高校应注重信息平台数据的真实性,避免虚假信息,准确掌握学生及企业的相关信息,实现动态管理。此外还应采用多种方式,包括网站信息、短信平台、书面通知、软件服务等为学生及企业提供服务信息,同时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保障网络运行安全,规范学生及企业行为。

[1]姜兴.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34):12-15.

[2]孔德兰.“三双”模式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18-20.

[3]张璇.英国学徒制改革重大举措——英国《学徒制条例草案》解读[J].世界教育信息,2009(2):63-66.

丁宁(1988-),女,汉族,黑龙江七台河人,研究生,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靳周(1990-),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职务:辅导员,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