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艺术歌曲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4-04-25

廖进文

摘 要:18世纪-19世纪,德国的文学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随之音乐也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下,德国艺术歌曲集合了音乐与诗歌的特性,将两者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经过迅速的发展成为了这一时期音乐体裁中璀璨发亮的一颗明星。而舒伯特对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德国艺术歌曲的形成原因以及舒伯特的创作特点来阐述德国艺术歌曲的形成特点。

艺术歌曲是具有室内乐性质、基本上以钢琴为伴奏乐器的声乐体裁,以区别于传统歌曲和流行歌曲。它是以诗歌为基本准则进行创作的音乐,歌词都取自著名诗人的诗篇,诗词文学性、哲学性等都很强,而且与传统创作的歌曲不同之处在于:艺术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在创作阶段记录好,与声乐构成一个既定的整体,并且相伴关系紧密,为旋律的发展铺垫、升华,而不是伴奏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

一、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艺术歌曲的形成原因

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前,柏林乐派就开始了艺术歌曲的创作,但是巴赫等作曲家们受到格鲁克歌剧改革等音乐思想的影响,认为歌曲创作中应当以音乐为主,而把歌词放在次要的地位,忽略的歌词在艺术歌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艺术歌曲这一形式在这时期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

而在古典主义时期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创作下,艺术歌曲开始逐渐在大众的视野中频繁出现,并且都在艺术歌曲领域创作了重要的作品,特别是贝多芬在晚年所创作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恋人》,这是他所创作唯一的一部声乐套曲,也是公认的德国乃至西方音乐史上第一部艺术歌曲声乐套曲,开始了作曲家们对于声乐套曲的探索,后世著名的声乐套曲譬如舒伯特的《冬之旅》、舒曼的《诗人之恋》等都是直接借鉴了《致远方的恋人》的形式。这时候的德国艺术歌曲为建立起自己的音乐文化,摆脱意大利等音乐文化的影响,开始了自己广泛的探索。

在18、19世纪上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德国酝酿,以“狂飙突进运动”为代表的文学家,以个性化的表达与深刻的社会视角为出发点,运用社会批判性的思潮对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给予了一定的诠释。在此欧洲社会的大背景下,一个革命的时代为此爆发,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衰败等因素促使了文艺形式的变革,而由启蒙运动所引起的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等有目的的开始了向封建主义思想发起了挑战,这些运动中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人们对个人情感独立的追求愈加强调,这是浪漫主义思想的直接来源。在社会角度来看,十九世纪的社会革命往往以两种意识形态并存,史学家通常以欧洲各国反对拿破仑战争的民族解放运动为基础,一种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民大众进行保卫民族独立和推行民主共和制的斗争,另一种则是,反动的封建势力,其消极的进行革命或是被迫的参与斗争,本质目的则是伺机而动等待封建复辟。

在德国,浪漫主义的产物主要就体现在诗歌和艺术歌曲上,在一时期,欧洲各地有许多作曲家都进行了艺术歌曲的探索,但是都不及德国艺术歌曲在当时乃至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力,德国艺术歌曲在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的发展下,飞速的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二、舒伯特与德国艺术歌曲发展

提到德国艺术歌曲,就无可避免的要提到舒伯特对德国艺术歌曲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舒伯特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这其中就涵盖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两部艺术歌曲声乐套曲:《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以及后人为他编成的《天鹅之歌》,他的艺术歌曲诗歌主要取自缪勒、歌德的诗集,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诗集与音乐关系开始改变,诗人的诗词与舒伯特的音乐融合成为了一个整体,,完美诠释了其中的思想。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不断的创作中,形成了他独有的风格:将“自我感受”放在第一位,这个创作理念在《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两部套曲上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冬之旅》所讲的大致上就是主人公在追求幸福时所遭受的磨难与他的心境,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对理想充满幻想却又如梦幻泡影,深刻表现出了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迷茫。在现实生活中舒伯特也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经济上也不富裕,一生中仅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悲剧,这部声乐套曲仿佛是舒伯特当时自传性的叙述,一直充满着灰色沮丧的情感,在这部套曲完成一年后舒伯特就离世。

舒伯特力图用最精致的歌曲形式来阐述他对于诗词的复杂感受,他的歌曲中除了旋律引人入胜之外,音乐中的所有因素都会被调动来体现他所要表达的、蕴藏在诗句内的情感,例如在套曲《冬之旅》中,在全部的24首歌曲中只有八首歌曲是采用大调进行创作,其余16首都是采用的小调为主调创作,而且在8首大调创作的歌曲中,舒伯特也经常采用同主音小调、关系小调等调性转换手法来把大调的感觉淡化,这样的创作手法使得整部声乐套曲的情感基调更加暗淡,强化了舒伯特想要表达的忧伤感觉。整部声乐套曲虽然忧伤,但是舒伯特赋予了伤感的不同定义,譬如《菩提树》《春梦》中,作曲家先凸显往日的温馨时刻进以反衬现在的辛酸。

舒伯特在歌曲的形式上也采取了新颖的方式,即变化分节歌的曲式结构来创作。当时德国作曲家们意识到传统分节歌结构创作歌曲的局限性,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创作形式来打破这一局限性,舒伯特又一次走到了前头,他最常用的就是变化分节歌的结构,在《冬之旅》中,《菩提树》和《春梦》就是在传统创作形式的基础之上,根据诗词的情感不同将歌曲的旋律、调式调性、钢琴伴奏织体等做出改变来适应诗词,这些变化使听众能更为直观的感受到艺术歌曲的美感。

三、总结

虽然19世纪德国在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因素下衍生出了众多的音乐形式,但是在今天的视角来看,艺术歌曲在其中占有绝对的重要性。从之前音乐只注重戏剧效果,或者说歌词只是音乐的附庸品,发展到歌词与音乐相互衬托、互为表里,德国艺术歌曲更多不是发现了新的艺术形式,而是摒弃了之前的美学观念,将每一首歌曲摘取出来做了一个精致的修饰。

舒伯特准确的捕捉到了音乐发展的这一变化,不仅将歌曲与诗词做了平衡,而且将伴奏的和声、织体等元素也提升到了歌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他对整个艺术歌曲的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所以世人也赋予了他“艺术歌曲之王”的称号。

参考文献:

[1]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第7版

[2]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6月版

[3]丁平.德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9.02.0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