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任泽华 李益辉 唐敏
摘 要:侗族人民长期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村寨景观风貌。本文将从空间性要素、社会性要素以及营造技艺要素三个方面对侗寨景观风貌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侗寨景观风貌在当代发展过程中持续保持较高识别性,实现侗寨景观的存续、传承和利用。
关键词:侗寨景观;营造技艺;村寨
一、侗寨景观风貌的空间要素
这是侗寨景观最具识别性的要素,是有别于其他类型村寨景观的核心特征,具体可以从三个尺度展开识别分析,即村寨环境、村寨布局、村寨建筑和装饰。
(一)村寨环境
依山傍水是侗族人选址、建村的主要原则。侗寨选址十分的讲究风水中的“来龙去脉”,“龙脉”指延绵起伏,高低错落的山脉,“龙头”则是指龙脉到溪流、平坝停止的地方。村寨沿山脉走向而建,背靠山脉,面向溪流,体现出侗寨“背山面水”的选址原则。并且侗寨所处地区气候温和,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除农业资源外,侗族人民生活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树种繁多,有“林海”、“宜林山国”之称,主要是以松、杉、阔叶林木为主,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
(二)村寨空间
侗族人民根据地形地势和生活习惯对所居住的村寨进行总体布局划分。基于对湘西几个侗寨的田野调查,可将侗寨布局分为“自由衍生布局”、“片状布局”、“线性布局”和三种模式。无论以上任何一种布局形态,都严格遵循了“村地相合,顺应自然”的规律,对场地中山体及水系等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侗寨的布局设计上体现了对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的追求,如侗寨中厕所一般设计在水田周围,围绕着水田形成了一套微妙的生态系统。人——厕所——稻田为主线,稻田——鱼——鸭以及厕所——鱼——鸭等多条辅线,形成一主多辅的生态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它们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体现了侗族人民从细微中发现生态智慧,并应用于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实际操作中。
(三)村寨建筑及装饰
“干栏式”建筑是侗寨最为典型的建筑类型,特点为遇高吊脚、遇坡填平、尽量朝空中延伸。建造过程中不用一砖一瓦采用杉木搭建,屋顶则用杉树皮或铺设青瓦,并在搭建完成后会用桐油漆饰面,使整个建筑显得古色古韵。除此之外侗寨建筑的装饰部位和图案内容也极具识别性。屋顶的遮檐板是建筑外部装饰最常出现的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是鱼骨装饰图案,采用彩绘的方式将该图案描绘在遮檐板上,柔化了其厚重的质感,使其在更好的融入环境。建筑内部也常常运用一些构图严谨、比例和谐的图案进行装饰,如蝙蝠、花卉等图案借此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侗寨景观风貌的社会性要素
在侗族的传统社会中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社会关系网,其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则是由父系血缘关系组成的房族组织,成员聚族而居并且不断壮大形成侗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质载体就是鼓楼和风雨桥。
鼓楼在侗寨中的地位较高,因为它不但是侗寨中的藏鼓地点,它还是侗寨内寨老评判、决断寨内纠纷的场所。并且鼓楼还起到在紧急时刻寨老向全寨发高通知,指挥行动的作用。鼓楼的数量也常与侗寨的规模来进行确定,例如以一个家族为主的规模较小的侗寨常常只存在一座鼓楼;而在多个房族共同生活的规模较大村寨中,往往会出现多座鼓楼并存的情况,这也反映了一元式家族组织及多元家族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共存的模式。鼓楼的基座因地制宜,采用垒石或架空的形式,屋顶形制共有悬山式、歇山式和组合式三种。同一地区和时期各侗寨修建的鼓楼,可根据各寨不同审美要求设计不同外观、尺度、形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房族对于鼓楼营建的自主决策权。①
风雨桥与侗族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侗族人民来说具有极其特殊的物质价值,同时风雨桥还是侗族人民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以及对神崇拜的承载物,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價值。风雨桥的建筑技艺是集桥、廊、亭于一体的建筑,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集中体现。风雨桥对侗族人民而言是集神圣和世俗为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既为求神、娱神活动提供载体,又为自发性公共活动提供场地。风雨桥的存在对于侗寨起到了增强寨内团结,连结寨内人心的作用,至今为止侗寨风雨桥依然是侗寨人民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三、侗寨景观风貌的营造技艺要素
侗寨中木构建筑种类繁多,木构营造技艺历史悠久且建造技艺复杂。围绕木建筑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具有非常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以侗族鼓楼为例,整个鼓楼在建造过程中既无一钉一铆,也无图纸设计,建造过程全部由经验老道的“掌墨师”和匠师掌控。这种无图纸的营造技术建造出的鼓楼具有造型宏伟、装饰精巧、结构精美、力学稳定的特点,是侗族人民的精神象征。在侗寨木构建筑中,无论是结构复杂的鼓楼、风雨桥,还是结构较为简单的凉亭、寨门,其设计都巧妙的符合均衡、对称、和谐的形式美法则。
四、结论
综上所述,空间要素、社会要素、营造技艺要素是侗寨景观风貌最具识别性的核心要素,是侗寨景观有别于其他村落景观的关键性特征。但盲目的商业性开发和片面的旅游业发展,势必会导致侗寨景观在当代存续受到限制与冲击。只有牢牢抓住侗寨景观要素的外在特征与内涵本质,才能使侗寨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保持其“固有色”,实现高质量存续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陈筱,韩博雅.坪坦河流域侗寨的空间、仪式与社会组织—兼探乡土遗产的系统保护[J].建筑创作,2020(2):164-171.
[2]胡碧珠.湖南侗族鼓楼营建技艺[D],湖南大学,2012.
[3]蔡凌.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寨与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4.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任泽华,1998年11月生,男,汉族,陕西铜川人,怀化学院2019级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在读学生。
第二作者及通讯作者:李益辉,1988年6月生,男,汉族,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怀化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讲师职称,长期从事区域建筑文化与环境设计研究。
第三作者:唐敏,2000年12月生,男,汉族,湖南长沙人,怀化学院2019级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在读学生。
1、2021年度怀化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研究成果,湘西传统侗族村落景观风貌识别要素的收集、整理与塑造研究,HSP2021YB95。
2、2020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湘西山地侗族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研究,第3522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