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4-04-25

李晓菲 刘润捷 潘骐行 熊壮 高春晋 李雯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越来越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开始带领农户发展乡村经济。随着我国小康与富裕型消费结构逐渐形成,消费者产生了 “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要求,开始向着更高质量的“绿色产品”、“无公害蔬菜”产品追求。然而,近些年农产品安全管控仍然存在疏漏与不足。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基于产业链视角,通过研究大量文献,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控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从农户、农业龙头企业、政府、经销商及消费者五大参与主体识别其影响因素,提出在可追溯体系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改进措施,即加快可追溯农产品体系的构建,提升物联管控能力,实现智慧农业;扫清监管盲区,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产业链

0 引言

自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至今,话题热度不减。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等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并受到很大关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对农产品安全进行严格管控,保障农产品营养绿色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然而,数字化时代催生电商,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产业链环节更加复杂多样。相应的农产品要经过种植、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销售等多个环节。其次,我国的“从农田到餐桌的”的完整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仍不完善,且监管难度较大。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竞争市场激烈,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实现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监控,是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将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农产品安全与管控现状,识别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大力帮助农业龙头企业认识自身产业链优缺点,为农业龙头企业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竞争力提供支持。

1. 相关理论基础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现状

1.1 相关理论基础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体系中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经济主题并为不同的人所拥有[1]。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中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消费者获得的农产品安全信息十分有限,且验证信息具有滞后性,而农产品相关企业、经销商等参与主体占据信息的有利地位,农产品信息真实性下降[2],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利益的相关者,既有企业或组织的内部构成要素,如股东、管理者、雇员等,也有外部环境下的要素,如政府部门、顾客、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和扩大自身利益,做出的行为决策对企业的发展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农户、农业企业、政府、经销商和消费者。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功能分析

农产品产业链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品牌推广、食品消费等每一个环节,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4]。

目前我国已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检测数据的平台,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实行区域协同、联防联控的监督机制[5]。监管部门依照我国的法律法规,依托农业生产基地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农产品进行相应的加工、运输及辅助记录,并进行跟踪查询[6]。但是,在政府、消费者等进行监督的前提下,仍有部分加工企业、经销商等利益相关者做出造成安全事件產生的行为,这不仅给监管带来了难度,更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控存在问题分析

2.1 产前阶段

2.1.1分散的、以小农户为主的源头生产种植方式进行有效监控难度较大

现阶段,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模式多数为“公司+基地+农户”,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农业公司为龙头,利用基地的作用把分散的农户与公司结合起来[7]。目前生产仍以传统的一家一户模式为主,分散性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监管[8]。在种子选择与处理上,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被淘汰的种子进入市场;部分农户在购买种子时贪图低廉价格,购买低价种子,因此存在种子质量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情况。

2.1.2生产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基地物联管控能力弱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不平衡,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9]。有些企业过度追求产品产量,忽略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低。生产基地物联网管控能力弱,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准确及时地掌控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储运以及销售全过程的详细信息,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因素一直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形成“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恶性循环[10]。

2.2 产中阶段

2.2.1农药、激素等农资材料不恰当使用,政府进行全面检查难度较大

在农药与激素的使用上,政府虽然重视蔬菜生产大环境和产品本身的检测,但限于成本较高,人员不足,且农户较多,全面调查难度过大,只能进行抽样检测,难以进行有效监管[11]。

2.2.2龙头企业缺乏质量安全管控意识,对农民种植情况并非完全监管

龙头企业内部人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意识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是发展可追溯的前提。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内部的管理经营不当,监管力度分散,质量安全管控意识薄弱,同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消息不对称使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生产管控变得十分困难,既而引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水平低。

2.3 产后阶段

2.3.1生产与加工技术革新快,缺乏规范技术操作,检测技术落后

由于消费者对食品色香味需求的提高,部分企业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中添加较多的食品添加剂,同时使用更加复杂的工艺流程,如多次油炸、烧烤等。生产和加工环境的卫生不达标,引起各种细菌等有害物质滋生,导致食品发生二次污染[12]。在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许多新方法、新技术的出现,但没有成熟的检验技术和评估技术,容易产生无效管控,无法真正的保证食品生产安全。

2.3.2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物流配送都以常温配送为主,缺乏必要的气调贮藏库和专业的移动冷藏冷冻设备,生鲜农产品损耗严重。在运输过程中,有些不法商贩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大量廉价化学试剂充当防腐剂、储藏剂,破坏产品固有品质,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13]。仓储冷链物流虽也已经投入使用,但是目前冷链物流体系仍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企业零散且规模偏小。基础设施缺乏、技术壁垒较高等条件限制,导致冷链物流在配送过程中断链货损情况较为严重,信息失真,实时监管困难[14]。

2.3.3“线上-线下”销售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加大监管难度

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经济发展业态,整合"线上-线下"两种资源。在线下销售中,某些超市可能存在虚假宣传,销售过程中篡改生产日期,超剂量使用防腐剂等违法行为。相比线下销售,线上销售的风险不止于此。特色农产品在网络销售的市场份额占比越来越高,但新兴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存在监管制度滞后的情况[15],导致农产品安全存在更大的问题。

3.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影响因素分析

通過对农产品安全与管控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产前、产中、产后阶段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农产品安全五大相关主体农民、农业龙头企业、政府、经销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1 农户方面

农户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物资的使用、农技知识的掌握、安全意识三方面。首先,农户种子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不当;农药、激素、化肥等化学试剂的交叉使用、过量使用等问题会从源头上导致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其次部分农户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对农技方面的知识掌握理解不到位,无法正确运用农技。除此之外,有些农户的农产品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在种植过程中存在不遵守种植要求的情况。

3.2 农业龙头企业方面

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加工、包装、物流以及各阶段监管方面。在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存在添加过量食品添加剂、多次使用油炸等复杂工艺产生有毒物质等较多问题。企业的物流方式选择与实施监督是影响因素之一。农产品的检测技术和评估技术不成熟、农户与企业信息不对等导致的全面监管落实程度较低等情况。

3.3 政府方面

政府的市场准入制度不明确与监管不利是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存在执法不严、松懈监管、监管无法适应新生事物而滞后的情况;在农产品的产后销售阶段,存在因政府的准入制度不明确而导致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

3.4 经销商方面

经销商虚假宣传,销售品质差异较大的农产品是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因素。经销商存在虚假宣传、吹嘘产品功效、欺骗消费者;将质量不同的产品混卖导致消费者无法分辨的情况等。

3.5 消费者

消费者自身的维权观念较弱,对农产品加工生产链的监督能力较弱,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管控的因素。部分消费者被侵害自身权益后,选择不再深究,维权观念较弱。其次,消费者在交易环节不能完全的、对称的掌握详细信息,导致消费者对农产品监督能力不高。

4. 可溯体系下农产品安全管控改进措施

4.1 加快可追溯农产品体系的构建,提升物联管控能力,实现智慧农业

基于物联网技术与区块链技术对农产品产业链进行升级,实现农产品产业链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减少人工成本,保证农产品的智能追溯和质量安全[16]。运用区块链共识机制、非对称加密、可追溯性等核心技术,构建农产品产业链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全过程信息追溯体系,从源头进行二维码录入,各环节进行更新录入,最大程度上保证生鲜农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17]。加大对农产品产业链的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推广与投入,加强农产品产业链信息化平台建设与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产业链的物联网监管模式的示范和推广。

4.2 扫清监管盲区,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来源与传导机制日趋多样,信息隐匿不断增强,传统静态式的监管方式难以应对当前多变的食品监管需求。因此创新监管手段,推进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智慧监管,提升监管效能和监管水平成为必然。一方面,完善政府职能,落实各部门的监管职能,各部门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监管部门增加与商务部、质检总局之间的联系,相互协作,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监管、企业自主监管和社会监管的协同发展,从散射监管向靶向监管转变,推动政府、企业、行业共治共管,扫清监管盲区。

5. 结论

本文基于农产品产业链、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研究大量文献,并对全产业链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控功能现状进行调研,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现状与存在问题,本文从农产品产业链主要参与主体:农户、农业龙头企业、政府、经销商、消费者出发,识别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农户方面主要包括农业物资的使用、农技知识的掌握、安全意识三方面;农业企业方面主要包括农产品的选择与筛选、加工、包装、物流以及各阶段;政府方面主要是政府的市场准入制度不明确与监管不利;经销商方面主要是虚假宣传,销售品质差异较大的农产品;消费者方面自身的维权观念较弱,对农产品加工生产链的监督能力较弱。基于分析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提出在可追溯体系下,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改善措施,加快可追溯农产品体系的构建,提升物联管控能力,实现智慧农业;扫清监管盲区,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周丰婕.农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文献综述[J].物流科技,2017,40(08):11-13.

[2]程祥芬. 基于电商平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21.

[3]薛冰. 基于博弈论的农产品电子商務利益相关者分析[D].武汉轻工大学,2020.

[4]田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链优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

[5]刘庆银.浅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J].南方农业,2021,15(12):166-167.

[6]虞轶俊,陈凯,吴声敢,杨桂玲.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模式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8(01):49-51.

[7]吕帆,涂炳坤.“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8,50(21):4513-4517.

[8]李伟法,章其江.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16):243-244.

[9]臧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影响的研究[J].农家参谋,2021(18):117-118.

[10]卢永德. 蔬菜基地信息化建设及蔬菜追溯体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11]甘庭宇.从生产链看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村经济,2015(07):14-16.

[12]尹献远,黄巧玲,吴燕芳,李荣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09):309-311.

[13]周健强,田姝红,王玉丽.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1(04):214-216.

[14]张霞. 生鲜农产品物联网冷链物流共同配送及路径优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15]邹俊芳.农产品网络销售监管必要性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21(25):191-192.

[16]高会艳.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产业链升级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5.

[17]陈薇伶,黄敏,郭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21(09):123-126.

2021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10299031

作者简介:

姓名:李晓菲,出生年月:2000.08,性别:女 ,民族:汉族,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管理学,单位:江苏大学,单位所在省市:江苏镇江,邮编:212013,籍贯:河北邯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