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杨孟生
摘 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做好风险分析,并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内部控制,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果。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金融风险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出发,分析相关问题,并从建立内部环境控制系统、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资产管理、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等角度给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金融风险;内部控制;实践策略
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存在具有其特殊的价值。虽然相较于企业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不需要实现盈利,但是,确保机构的有效运行,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则是其特殊价值的体现。在市场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一定的金融风险,而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则是规避金融风险,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稳定有效运行的基本要求。但是,从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来看,其在应对金融风险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难以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责。针对此,如何应对金融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则是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金融风险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从行政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来看,加强金融风险与内部控制,首先可以为单位的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目前国家财政拨款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现正常运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单位内部通过财政管理,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并构建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建设而言,财务管理中涉及到金融风险,而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则是保证内部管理稳定性的基本前提;同时,科学合理地规范资金的使用,规避金融风险,也能够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尤其是对于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国家财政拨款的规模有限,其自身在运行中经常会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做好财务金融内部控制管理,则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让财政拨款都能够用在刀刃上。其次,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其社会效益。与企业不同,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并不具备盈利能力,因此,在国家财政拨款的支持下,合理配置资源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的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加强金融风险控制,优化单位内部控制,则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金融风险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管理模式问题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功能有限,其主要的工作内容为经费的审核、报销等基础内容,在金融风险的预测、资产的管理、投融资决策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一些管理部门组织结构虽然较为清晰,但是却存在权责不清、岗位重叠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措施的落实;同时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单一,财务部门的职责仅体现在资金支出,对其他部门的决策缺乏参与,难以发挥其内部金融风险控制功能。
(二)金融风险管理成本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主要采用申请拨款的方法进行资金的周转利用。这种申报形式,让财务人员对于成本控制缺乏意识,对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愿望并不强烈,因此,在财务管理中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此外,由于一些领导的干预,单位内部存在“小金库”,导致资金利用不充分,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也增加了金融管理的风险。
(三)单位内部资产管理问题
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序运行的基础。一些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对于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导致资产闲置、浪费等情况比较突出。例如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上,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重置购买的情况突出等等。资产管理不善导致单位资金不足,无法面对金融市场的种种风险。
(四)内部控制中信息系统问题
信息的沟通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促进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及時有效的信息沟通变得十分重要。但是,一些单位的信息沟通渠道并不健全,相关部门无法对信息进行及时、快捷、高效的处理,影响了管理者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也影响了单位内部控制效果。
(五)内部监督缺失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建设整体内部机制,加强对组织内权力的制衡和监督。资金的运转和使用,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内部监督,必然会对资金使用安全性、有效性带来严重的危害,从而增加金融风险。而目前一些单位内部监督意识淡薄,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内部无法及时发现、防范风险,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带来负面影响。
三、行政事业单位的金融风险与内部控制的相关策略
(一)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建立内部环境控制系统
首先,完善单位内部管理模式。一个组织高效、部门协调、职能分工明确的组织,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准则有效落实的基本前提。行政事业单位应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形成廉洁高效的部门文化,合理设置岗位,规定项目决策程序,规范各项行政业务流程,让内部权力得到制衡、职责受到监督、行为获得激励,进而推动内部控制框架落到实处。其次,提升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人才综合水平直接反映了单位内部的执行能力。行政事业单位应做好招聘环节把关,并在培训环节下足功夫,不断提升内部工作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优化培训内容,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优化其能力结构,提高其适应信息化财务管理的能力。最后,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重视绩效考评的实施,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调动其积极性,进而主动参与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中来。保证考核评价过程公平、公正、公开,细化考核评价,提高量化和质化考核结果的参考价值。
(二)加强财务绩效考核,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贯彻落实财务绩效管理。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在金融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并通过制度规范、文化渗透等方式,促使单位内部树立起成本节约、支出管理的理念;注意优化资产结构,减轻负债风险,合理安排运用闲置资金和多元化财务管理手段,从而实现部门有效的财务管理。其次,加强外部审计资源整合,利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银行等部门提出的财务管理建议,对内部财务进行管理,杜绝内部财务舞弊等一系列违规违法行为,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积极配合外部监督工作,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内部控制建设,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提升内部风险管理水平。最后,建立内部风险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方法全面分析经济事项的相应风险与收益;对风险进行分类,评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利益,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特点,配合推行经济责任制,积极应对金融风险。
(三)重视资产管理,发挥金融风险预警功能
首先,落实全面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坚持"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对财务预算进行全面管理。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加强预算编制,尽量做到细致化、全面化,将所有相关财政收支事项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另一方面做好预算执行,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规范预算资金使用。其次,加强资产管理,利用外部融资等手段盘活资产,实现资产的有效管理,规避管理风险,为行政事业单位履行公共职责提供物质条件与经济保障。最后,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实现资产的科学配置。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需要,划分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科学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资产配置方案,优化资产结构,推动资产整合运用机制的构建,进而提高资产效能,促进单位内部的有效运行。
(四)加强内部监督,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信息反馈与沟通制度,确保信息及时、有用,沟通流畅、有效,促进内部控制良好运行。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转型的机遇。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平台,建设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反馈效率,支持单位内部监督工作的开展。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认识到组织内部监督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价值,即通过建立组织内部监督制度,才能真正使具体操作人员监督单位资金的使用明细。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是实现内部监督的关键。一方面内部审计是更好实施内部监督的保障,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只有安排专业素质人才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其次,要充分体现内部监督的严格分开、独立存在。明确部门内部的关键监督关系,以减少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风险。同时可以建立内部监督委员会,委员会直接对预算管理效果负责、而非对预算实施的相关人员,在权力的制衡中,保障单位内部相关利益的平衡。最后,建立内部信息化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起高效的内部信息化系统,以打通信息传递壁垒。这在一方面能够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打破了信息沟通屏障,有利于减少信息流的内部传递时间,提高单位内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广泛收集大数据信息,打破沟通的时间、空间限制,并与公众建立良好互动关系,通过公众的反馈,实现外部监督,利用外部压力规避内部管理风险,从而推动内部控制建设。
結束语
总之,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行中面临着一定的金融风险。针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风险分析,健全监督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切实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整体质量,提高其履行社会职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霞.行政事业单位的金融风险与内部控制探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7):65-66.
[2]高洁.探讨行政事业单位的金融风险与内部控制[J].财经界,2019(23):34-35.
[3]王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风险与应对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02):44-4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