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研究

时间:2024-04-25

翟静波 胡全 彭靖涵 李芳

摘 要:精准资助是新时代对资助育人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资助育人工作长效机制的探究,通过新技术手段的有力支撑、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全方位多举措强化育人等方面的策略和手段,以期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精准资助;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精准资助育人是落实国家育人制度的现实要求,既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公平公正的核心要义,又是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从宏观的制度层面给予了保障[1]。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打赢脱贫攻坚战[2],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同学顺利完成学业,也是国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要求,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资助育人能否精准化地实施决定着我们资助工作的成效性和实际的效果。政府和高校在精准资助育人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手段和解决方案。从技术层面来看,安徽省启动了“智慧资助”试点工作,尝试开展大数据与信息化方面的融合工作,吉林大学在整合互联网和大数据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了“微心愿”助学平台进行按需助学。从工作层面来看,在具体地评议的过程中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力求公平客观,积极拓展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勤工助学岗位以满足困难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3],以思想引领的方式对困难学生进行精准的资助育人等等。然而,由于地区间、校际间乃至于学院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问题,导致了精准资助育人的实际效果往往不尽理想。在探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最终达到精准资助育人的目标。

二、精准资助育人面临的问题

1、困难认定的精确性

困难学生的认定一直是资助工作中的难点。认定衡量的标准不够统一,大到省际之间,小至地区之间的对家庭贫困程度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而实际开展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上述差异性;认定材料的真实性难以验证,部分同学虽有家庭低保证明而实际上家庭并无困难,部分实际上困难的同学怕被歧视不愿申请困难补助;认定过程中工作不够细致,没有深入了解和调查同学们的家庭背景、致困原因、困难程度、个性差异等因素,不能针对性的帮助目标同学解决实际问题[4]。

2、资助形式的孤立性

我国的资助形式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割裂。宏观上,我国的资助体系为政府主导型,将困难学生的资助纳入国家的统筹之下,企业和个人的资助作为重要的补充,但各方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却没有形成有效的同频共振。微观上,作为资助实际执行的高校,其内部的部门之间存在着壁垒,学生处、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协调;资助的形式包括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费用减免等等,看似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却是各自为战。

3、育人功能的弱化性

大部分高校和职能部门只是机械式地按照国家的资助政策和相关条款给予困难学生经济上的资助,而发挥资助在思想育人上的有效行动则较为薄弱和不足。困难学生的原生家庭往往会给他们的情感、人格、观念等方面带来深刻地印记。一方面,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一方面,他们也需要精神上的鼓励和引导。只是片面的进行经济上的資助,会导致部分困难学生没有感恩意识,认为国家和社会的资助理所应当,没有将此化为学习的动力,更何谈回馈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三、提升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措施

1、新技术手段的有力支撑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等先进技术,从前期新生入学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开始,完备数据。针对不同省份、地区间的差异,收集家庭背景、致困原因、困难程度、个性差异等因素,通过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的有效识别、智能纠错。对数据进行合理评估,全面系统、动态化的掌控困难学生的情况,以期达到对资助的优化配置,确保困难学生认定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同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对资助的政策和方针采取多种形式的进行宣传,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细致的了解资助政策,清楚申请时的流程规范,让资助的信息明晰、畅通。

2、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

首先,打破资助体系内部各自为战的局面。政府主导下的资助体系具有强烈的计划性色彩而缺乏灵活性,不能有效兼顾个体的需求;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资助具有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而缺乏系统性,资助的影响范围有限。把政府主导下的普惠性的资助模式与社会组织中的公益性、包容性精神相结合,将学校和社会资源的互联,实现从物质到精神层面全方位育人。其次,各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需要共享,包括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勤工助学、日常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在开展资助活动时各部门人员和信息的联动,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培养环境,助力同学们的成长成才,增强困难学生整体的竞争力。

3、全方位多举措强化育人

对高校困难同学的资助需要从理想信念、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未来发展等方面着手。理想信念的确立,对于困难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领导人强调: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和指引;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5]。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困难学生的心间,将其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通过社团和志愿服务提升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改善困难学生内向和自卑,增强同学们与人沟通的能力。困难学生需要更多的尊重、关注和鼓励,展开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消解困难学生的敏感、孤僻、自卑等心理压力。对于同学未来发展方面,需要我们从职业规划、专项资助、创新创业、技能提升、实践锻炼等五个方面着手,夯实不同阶段的培养,提升困难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7-30.

[2]王淑珍.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现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8(07):48.

[3]周锦.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02):62-64

[4]王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研究[J].理论观察,2021(01):155-57

[5]乔东亮,李新利,李雯.***新时代青年思想〔EB/OL〕.人民网,〔2018-05-1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516/c40531-29993969.html.

基金项目:

(本文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2021sz27)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