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实效性探索

时间:2024-04-25

摘 要:通过对结对帮扶困难村调研成果的分析,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乡村发展的有效结合,在乡风文明、人才培养等方面高度融合,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关键词:社會实践;结对帮扶困难村;实践调研

为记录好、呈现好天津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壮举的生动实践,本文以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作为调研对象,采用入户走访、集体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做法,探索出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实效性。

一、主要做法

帮扶单位党委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党政领导每年多次入村开展调研,与区、镇及村委座谈,形成合力解决困难村发展的难点问题。加大困难村基础设施建设,居环境清整、美化,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力度,帮助困难村谋出路,促发展,使困难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1.加强党的建设,提升政治引领力

党支部在困难村发展和治理中具有有着核心政治引领力。帮扶前,困难村党建基础较为薄弱,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驻村伊始,帮扶组就与村两委一道,把党建工作融入结对帮扶全过程,通过加强系列主题教育学习、带领党员赴红色基地实践教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帮一”定点帮扶联系等措施,切实提升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凝聚力高、推动发展的战斗堡垒。

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强班子抓学习,组织全体党员坚持将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各项学习内容入脑入心,融入党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严格管理党员日常,发挥主人翁意识,使党组织有干事活力。

打牢群众基础,培育后备力量。加强宣传,树立形象,开通微信公众号,让村民了解家乡变化,增强村民回乡创业信心和加入党组织的信念;在村庄设立党建文化走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广大村民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积极引导有志青年加入党组织,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与美丽村庄建设相结合,深化乡村文明建设

发挥高校文化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将最新党的政策、理念技术、文化活动带到农村。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中,在提高困难村硬件建设水平的同时,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不断挖掘历史文化,提升困难村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将有意义、有内涵、正能量的文化资源带到农村,走进农户家中,丰富广大农民的业余生活,提升乡风文明,促进村庄内涵式发展。

3. 持续开展基层党委一对一“定点帮扶联系”困难户活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结对帮扶工作的关键是要保障困难群众“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实现生活有保障,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帮扶单位党政领导十分关心结对帮扶困难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建立“党建+助困”的工作机制,组织动员学校各基层党委、师生党员、大学生志愿者及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困难群众帮扶工作中去。持续开展了以基层党委一对一“定点帮扶联系”困难户,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孤寡老人“四季行”,困难户与边缘户共享温暖为特色的助困帮扶工作,受到村民普遍好评。

4.促进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推动困难村成立村属集体合作社,协调与大型电商公司实现联合协作。邀请农学专家入村开展农技培训。积极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购置农业机械,改造农用线路。

二、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1.种植结构单一,规模化生产尚未形成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不仅要转变观念和经营方式,更要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大企业、电商带动作用,形成科技、资金、市场带动农业发展模式,向加工和市场延伸。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广泛动员农民、将现有资源集中合理调配的最有效形式,对于调动和帮助农民参与市场活动,解决单个农户无法解决的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中年劳动力素质不高,未来就业适应力不强

从实际情况看,40岁-50岁之间的中年劳动力,大多是初中毕业,文化素质不高,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率也不高,并且这个人群参加技术培训的意愿并不积极。随着产业升级的加速,未来就业适应能力不高,增加收入乏力。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要加大职业农民培训的力度,调动中青年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坚持“扶智”与“扶智”相结合,结合他们自身的兴趣专长,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以提升新时代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与占有比率。

3.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缺乏长效机制

人居环境提升主要是针对路边、河边、田边、村边、屋边“五边”进行清脏治乱,把生活垃圾日常处理、街道里巷清扫、坑塘水系污染治理、乱堆乱放和私搭乱建清整等作为重点内容,实现无柴草乱堆乱放、无垃圾乱扔乱堆、无污水乱泼乱倒、无非法广告乱贴乱画等现象,确保困难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人居环境清整、改善是个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过程,也需要建立完备的保障机制。目前看,部分村民的积极性调动不够,仍需加大力度宣传人居环境清整的目标、标准、意义;需要建立具有激励性的制度推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三、对策建议

1.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化思想认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严格落实《关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打赢结对帮扶收官战的通知》要求,严肃工作纪律。坚决防止出现松劲懈怠和消极厌战情绪,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日常管理。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不能将工作停留在表面,新一轮结对帮扶干部要沉下身,融进去,真抓实干,进一步巩固原有的帮扶成果,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目标的步伐。

2.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首先,地方政府要发挥农业人才培育工作中组织者、规划者的作用,科学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适合本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其次,聚焦本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培育培训精品,提升培训质量。通过加大培训需求分析,构建符合体现区域发展特色的,农民生产活动急需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性的培训课程,方便农民根据自身实践选择培训课程,并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培训当中去。

3. 强化“造血”功能,发展集体经济,壮大专业合作社

“以产业振兴带动强村富民,强化‘造血’功能,是困难村和农民群众稳定脱困、长久脱困的重要途径和治本之策。”首先,发展集体经济,需找准自身特色定位、精准靶向发力,将“输血式”帮扶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转变,致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其次,解决好培养带领村庄发展“领头羊”问题。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党的一切工作靠支部。发展集体经济、壮大专业合作社发展应该是村庄治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党支部的重要责任,压实任务、明确绩效指标,选拔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级领导力量。

第三,为村庄向好发展营造生态环境。地方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助力困难村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村级专业合作社。科学制定关于培育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在发展模式、组织形式、法人治理和监管主体等问题加快制度建设,构建责权明确、经营灵活、管理有效的体制机制。

4.广泛动员群众,建立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仅要从思想上解决脏乱差问题,更要建立环境保持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是“三农”领域的民生工程,事关按时高质量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标准体系的建设也需结合农村区域特色,通过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清整的目标、任务,环境清整美化造福村民生活,需紧密与乡村精神创建工作相结合。

作者简介:郑亚光(1990—),男,汉,河南开封,政工师,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科研项目(52WT21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