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思政教育作为我国课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本文将追溯思政教育在我党红军时期的优良传统、中美思政教育之对比、思政教育的实践性,浅析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努力,提出一些见解和意见。
一、 红军时期的“思政教育”
(一)将思政教育放在首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红军
我党在红军时期就极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先进的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秋收起义,中国工农红军进攻长沙“受挫”,红军陷入了困境,毛泽东同志毅然召开党的组织会议,将“支部建在连上”,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由此开始了红军的思政教育。“三湾改编”之后,红军中的思政教育得到了强化,奠定了新式人民军队的基础,使得红军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后,面对敌人的封锁和围剿,毛泽东带领广大党员,对红军战士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脑。让每一个红军战士明白,红军是穷苦人民的军队,是为了让更多的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为了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而存在的,激发广大红军战士的战斗热情,鼓舞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
(二)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土地革命战争以来,党内一直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俄革命经验作为唯一胜利的途径,主张走俄国的革命道路,攻打中心城市,进而解放全中国。毛泽东仔细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民是中国社会阶级当中的主力军,敌人在农村地区的统治力量较为薄弱,有利于红军发展壮大,毅然决然地率领红军登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针对当时红军内部和部分同志的忧虑,毛泽东教育广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通过一系列座谈会、与干部、红军战士谈话、交心等做法,了解他们的思想顾虑,打消他们心中的疑惑。毛泽东带领广大党员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从实际出发,逐渐走上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在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理论探讨之后,毛泽东逐步摸索到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通过《古田会议决议》和《发对本本主义》等文件著作,深刻阐述了红军建设当中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党、我军的革命实践,对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进行了一系列规定,逐步构建了一整套红军政治工作的原则、内容、形式、方法和作法,有力地促进了红军的发展和壮大。毛泽东还第一次明确地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红军指战员,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为革命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还进一步提出,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由中国共产党员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来领导,要从“俄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束缚中挣脱出来,寻找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我党的思想路线开始初步形成。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的每一步都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当中,红军的决策和重大任务始终都是主观符合客观,适合当时险恶的斗争 环境和具体情况。伴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日渐壮大,这一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得以推广,后来在革命实践中得到发展,形成了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三)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红军自创建以来,就面临严重的物资匮乏、缺弹少药等险恶情况,条件极其艰苦。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干部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广大红军战士树立光辉榜样。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红军缺粮、缺油、缺药,还面临敌人的残酷封锁,条件艰苦到了极点。毛泽东、朱德坚持与广大红军战士同甘共苦、同吃红米饭、同穿破烂衣、同睡茅草房,这种官兵一致,率先垂范的做法,深深感染力每一个红军战士,鼓舞着红军在战斗中成长。
(四)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红军队伍当中除少数受过正规化的军事训练之外,之后新参加的红军战士,普遍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和技能,又由于敌人掌握大城市和工业重心,工业基础雄厚,武器装备先进,无论是历次武装起义和反围剿斗争,敌我力量对比始终处于敌强我弱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广大红军战士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与险恶的环境和凶狠的敌人作斗争。没有粮食,就种南瓜、挖野菜填饱肚子;没有食盐,就动员群众熬制硝盐;没有被子,红军战士们就挤在破草堆里,相互取暖睡觉,缺乏药品,就上山采药;缺乏日用品和枪支弹药,就自己开办工厂和军械所......总之,想尽一切办法,与残酷的环境作斗争,不断战胜苦难,打赢敌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不仅作为红军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中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重要法宝。
二、中美思政教育之对比
美国世界上经济和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其教育模式被世界很多國家借鉴和模范。美国教育体制中,并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而是通过公民教育、宗教教育、社会规范教育来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课程设置比较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显课程”和“隐课程”两种方式进行的。所谓“显课程”就是美国高校老师所教授的课程。一般而言,美国高校会设置3至5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宏观与微观)、美国与世界、美国历史、公民与法、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等。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美国高校的公民与法相当于中国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美国高校的科学哲学,相当于中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高校的美国历史,相当于中国大学的近现代史纲要;美国高校的美国与世界,相当于中国大学的形势与政策;美国高校的西方经济学,相当于中国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隐课程是”美国学者 N.V.黒渥勒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指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知识、经验和社会规范,在此过程中,将政治、道德等内容渗透进历史、专业课、文学、地理、社会学等其他课程和课外校外活动中。中国高校并未有“隐课程”的说法,但也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规章制度、教师形象等对大学生的影响。
美国高校与思政教育有关的课程,并无由联邦政府或是各州教育部门统一制定,各大高校拥有比较大的自主权,在课程设置、图书购买等方面,基本由各大高校自主决定。美国与其他国家不同,是一个多种族移民的“后起国家”,支撑美国的并无一个统一的主体民族,而是他们所共同信奉的主义和价值观,美国各大高校虽然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所教授的内容都有想尽的地方。与此相比,中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教材、内容统一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各大高校缺乏自主权。这是中美两国的国情差异造成的,没有正确与否之分,只有合不合适。
(二)教育方法比较
在美国高校思想政治相关教育中,美国高校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和引路者的角色,向学生教授具体的生活案例,不给出统一的道德标准,而是由学生自己去分析,美国高校更多的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由学生自主去判断,明白什么样的道德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高校思政教育则是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道德就如同一个不容逾越的横杠,只有当学生产生疑惑或是质疑之时,才会去向学生答疑解惑。中国高校思政教育应减少说教形式,丰富和发展隐形教育,让学生在教学环境中得以升华,增添科学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美国高校思政相关教育淡化政治色彩,但绝非不重视政治色彩,古今中外,思政教育向来是带有阶级属性的。只不过,由于美国高校思政相关教育已基本达到无意识的境界,即通过校园环境、课外校内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教学内容,通过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不是用灌输的方法来实现教育目标。这一点,中国大学需要借鉴,中国大学将思政和专业课彼此对立起来,虽然强调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但在考核上又极为重视专业课,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忽视,学生重智育轻德育,重视专业课而轻视思政课。
(三)教育途径比较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美国高校思想政治相关课程,重视政治课程的考核学生必须修够相应学分,才可以如期毕业。与此相对照,中国大学也同样规定,中国学生必须学习思修、马原、毛概、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且必须拿到相应学分。可见,中美两国都比较重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家庭教育存在差异。在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家庭环境的熏陶,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会对一个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教育同样起着基础性、普遍性、长久性和渗透性的作用。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巨大差异。首先教育内容上,美国家庭较为广泛,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身心素质、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情商能力等。而中国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容的延续,也就是说,中国家庭注重孩子各科作业的完成情况,通过各种补习班的学习,提高智力,取得一个好成绩;忽视非智力能力和技能素质的培养,虽然也会进行相关的培养,但多数是盲目跟风,忽视孩子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易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其次教育目标上,美国家庭史努力让孩子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培养孩子独立应对和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让孩子学会独立是美国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家庭从小就让婴儿单独睡觉;当孩子学会走路以后,就会要求他们尽量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通过家庭清扫活动、家庭保姆、派发宣传单等一些劳动承担家庭角色。孩子上高中以后,就会鼓励他们通过外出打工的形式赚取生活费。而中国家庭给予孩子的目标是努力成才,拥有远大志向。父母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素质,最终的结果是中国孩子学业素质一流,社交能力欠缺,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最后在教学方法上,美国家庭注重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注重孩子的意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而中国父母则是以一种直接、粗暴的方式直接干预孩子的成长,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无发言的权利,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思政教育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自身为对象、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在人类实践中得以产生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教育和引导社会成员向着共同目标前进,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及可持续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服务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产生于人们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只有实践,才可以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转变人的思想意识,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一)实践属性是思政教育的基本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人们的实践需要。人类社会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便通过实践不断与自然界的各种灾难搏斗、作斗争,实践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步步发展。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剩余财富的增加,部落联盟首领凭借权力实现对财富的过度占有,原始社会的社会阶层开始分化,并逐步向国家形态过渡。社会产生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大对立阶层,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为了实现统治秩序的稳定,实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最大化,統治阶级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软性的“统治工具”,缓和矛盾,调节利益冲突。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代表他们利益的核心价值观、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灌输与被统治阶层,实现社会整合的目的。
(二)思政教育对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带有社会意识形态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上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产生于一定的物质及文化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功能。社会系统是由包括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上层建筑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代表着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社会大众的主流观念,对社会公众在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分配及资源占有,起着引领作用,凝聚社会成员。一种思想观念所起的社会影响是复杂的。会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也会产生消极阻碍的影响。社会中的思想观念往往存在多个,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影响受教育者,使社会成员接受主流思想观念,全社会形成一种“合力”,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中国独有,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分化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产生了。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质上是统治阶层意识形态的体现,统治阶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自身价值观变成整个社会的主流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从实践中产生,又对实践产生能动的反作用。今天,中国已经全面迈上了民族复兴的历史道路,面列的外部挑战日益严峻,中美关系面临“脱钩”危险,中国自身也在努力构建“内循环”体系,迫切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朱红英,吴红英.红军创建时期党的思政教育优良传统[J].人民论坛,2010(11):174-175.
[2]汪菲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J].现代交际,2018(17):178-179.
[3]张玉兰,王克婴.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比较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22):178-179.
[4]张芳.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9):88-89+92.
[5]王春朝.当代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J].世纪桥,2019(01):65-66.
[6]曹启娥.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05):119-124.
[7]高雪冬,王轩,齐巧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3):138-141.
[8]羅仲尤,魏菊枝.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属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9):102-105.
[9]戴春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及其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2):71-74.
[10]李建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属性及其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0):49-52.
[11]王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8):91-93.
[12]李健文.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16):232.
作者简介:
李佳(1994-9-),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