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红楼梦》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

时间:2024-04-23

何 英

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

论《红楼梦》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

何 英

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文化精品和语言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点,因此对其进行英语翻译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本文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英国翻译家霍克思两个英译版本的分析,阐述杨译版本和霍译版本分别采用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产生的语言效果和文化特点。

《红楼梦》;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在中国和世界文坛都有很高的声誉。《红楼梦》的翻译史已达200年,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海外的《红楼梦》译本有摘译、节译、全译三种形式,其中全译本有20多种。《红楼梦》的英语全译本也有好几种,在众多《红楼梦》英译作品中,以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和英国翻译家霍克思(Hawkes)这两个版本最为突出。本文力图通过对比这两个作品中点睛之处的分析阐述双方翻译大师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策略。

作为文化典籍,《红楼梦》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点。把这样一部文学巨著翻译成英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涉及的跨文化差异问题和语言习惯问题都是直接影响翻译效果的重要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每个民族拥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民族习惯和文化禁忌,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跨文化理解基础上转变。

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的译者更尊重原著民族的语言习惯,对原著语言进行解释基础上的“原汁原味”的翻译;也有的译者更尊重读者民族的语言的特点,对原著采取跨文化基础上的语言再创造。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思(Hawkes)这两个译本中采用的归化与异化策略进行分析。

对于中国典籍英译而言,归化翻译就是按照英语国家人们的语言习惯,使用地道的英语习语和搭配对中国典籍作品进行翻译,经过翻译的作品以流畅的英语形式出现,看不出作品与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国家的文化形式取代了汉语的文化形式,原作品中强烈的中国气息被淡化,不宜被读者发现翻译的痕迹。如:

例文:“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荒冢一堆草没了”。(《红楼梦》第一回)

霍译: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have done.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done by?In gassy braves they lie now,every one.

杨译: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et to riches and rank each aspires;The great ones of old,where are they now?Their graves are a mass of briars.

“神仙”是中国道教中出现的理念,与基督教“人生来是有罪”的观点不同,道教认为,得道者会死后升天成仙(immortals)。因此,霍译以基督教的观点将原文中富有中国特点的神仙观归化为基督教的拯救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具英国特点,更符合英国人的语言习惯,而杨译更遵循原著的本意,反映了中国道教的文化思想。

又例如:小说的名字《红楼梦》,大卫·霍克思将其翻译为“A Story of the Stone”,是考虑到英国人对“red”的忌讳,因为“red”在英国文化中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危险、血腥和革命”,根据《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霍克思巧妙地选择“A Story of the Stone”作为书名,成功避开了“red”一词。而杨宪益按照中国人以“红色”为“喜庆、吉祥”之意,将《红楼梦》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对于中国典籍英译而言,异化翻译就是译者根据原著的语言习惯,尽量保留原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使得译文仍然具有原著国家的语言情调,使译文具有明显的异国风情。在《红楼梦》英译过程中,译者为保留一部分有中国特点的事件和人物形象时,常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

例文:“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杨译:“Men laugh at my folly in burying fallen flowers,But who will bury me when dead I die?The day that spring takes wing and beauty fades,Who will care for the fallen blossoms or dead maid.”

本句是对林黛玉葬花的描述,杨译本行文流畅,语言朴素无华,符合人物口语特点,在形式上与原文贴近。读完后好似当时情景历历在目,并且人物感情也流露的真挚自然。例如,“But”一词放第二句句首,是前一句的转折,其恰倒好处的表达了黛玉的伤感,更加突出强调了黛玉的伤心及心中的愤愤之情。同时也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和人物情绪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霍译:”Can I,that these flowers’obsequies attend,Divine how soon or late my life will end?

One day when spring has gone and youth has fled,The Maiden and the flowers will both be dead.”

而霍译本则把译者自己在读原文时能体会出来的意味经过调整加入了译作,十分细致入微的为读者考虑,但这样的方法往往使译作语言晦涩,书面语用词较多,使读者不能感受到少女独白中的悲戚和忧伤。

无论采用归译翻译策略还是异译翻译策略,对中国典籍的翻译首先应该确立文学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科学翻译原则,以语言分析和逻辑思维为基础,根据对原文缜密地了解和分析,真实传递原文的信息。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求传达原文的意和情,还要尽力保留原作的审美功能和感人力量,保持原作“原汁原味”地展示在译语读者面前。

[1]胡晓萌.归化和异化与《红楼梦》英译研究[J].考试周刊,2011年41期

[2]陈海军.评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